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浅谈"伪经"与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音信仰在流传中不断发展、变化,与观音有关的大乘显密经典,多达80种,其中最重要的经典计有: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东晋竺难提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简称《请观世音经》)、北周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北宋昙无忏译《悲华经》、唐玄奘译《心经》、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刘宋昙无竭译《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菩提流支译《不空索经》、宋天息灾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及《法华经》等。随着观音信仰的普遍流行,中国内地也出现了一大批佛教列为“伪经”的有关观…  相似文献   

2.
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遗书27号《随求即得大自在即得陀罗尼神咒经》与藏经中的宝思惟译本相比,咒语有增加,译者亦不同,是宝思惟本和不空本以外现存的第三个译本。这个译本增加的内容为四首咒语,这四首咒语与题竺难提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中的咒语相同,表明《随求即得大自在即得陀罗尼神咒经》与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以及观音信仰有很深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与人们在现实生命中也会遭遇的种种疾病困扰相类似,《请观音经》中描述了毗舍离举国上下遭遇恶病的情况,最终经由观世音菩萨为众说咒治病,毗舍离国民恢复如初。但智者在《请观音经疏》中认为,毗舍离国民身体上的疾患只是表面的事相,根本性的病理是众生的“无明爱见”;佛菩萨为众说咒治病也只是恶病得除的外因,根本性的内因则是众生之“性具”。而在《观音玄义》中,智者将“性具”表述为“性具善恶”,在性具立场下,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个体与全法界之间的关系也被重新理解和诠释,救治自我、救治他者及救治世间现实的可能性与内在依据,也都在性具思想下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4.
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实超出了佛教的范围。民间信仰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神、福神。她总是以宽厚的慈爱,满足人们的各种祈求。民众信赖这位菩萨,并把她艺术化。不仅在寺庙中有各种塑像和壁画,历代画家也精心绘制了数不清的观音像,同时在民俗文艺中,如戏曲、说唱和白话小说,也有大量歌颂观音的作品。观世音菩萨来自印度佛教。佛教经典中对这位菩萨的出身有多种说法;按照佛教经轨,观世音菩萨为救度众生可以变化示现为多种形象,如“六观音”、“七观音”、“十五尊观音”、“三十二应”、“三…  相似文献   

5.
释佛慧 《佛教文化》2013,(5):124-125
《普门品》全名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的第二十五品,现在较为流行的版本是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除此之外,还有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普门品》和阔那崛多翻译的《添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相似文献   

6.
王孺童 《法音》2004,(4):34-35
此本余偶得于书肆,封面题签为《观世音菩萨圣经》,考其版心上方,均作《观音经》。此本经人重新裱糊,故封面题名当为后人重署,非正名也。此《观音经》版心下方有“天津松竹斋印”,松竹斋乃荣宝斋之前身,然其设在北京,岂非在天津亦有分号焉?前有观世音圣像(如图),为马郎妇观音像。余初见之,觉非佛门正统,乃民间信仰杂糅之作。持归细读,虽其中不乏俗信之言,然所引所言皆有出处,当为又一种观音类典籍,故录之如下,以供参考。斋期(闰月照前),戒食(牛、犬)肉,无鳞鱼。正月初八,二月初七、初九、十六、十九,三月初三、初六、十三,四月二十二,五月初…  相似文献   

7.
救苦救难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因此,流传有"救世观世音、救苦救难观世音"的称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2,(10)
在大乘佛教文化圈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拥有广大的信众。但对于观世音菩萨因何成道、如何开发自性观音者并不很多。佛日居士《观音圆通法门释》一文,对此有详尽的阐释和发挥。  相似文献   

9.
孙劲松 《法音》2021,(8):22-27
一、南海观音闻声救苦《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八十《华严》将观世音翻译成"观自在",据该经记载,观自在菩萨说:"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  相似文献   

10.
普门品与观音经变概说众所周知,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其誓愿普度众生,得到人们广泛信仰,古代遂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在历代佛教造像中,观音菩萨造像构成一类主要的题材与内容,  相似文献   

11.
常全 《法音》1994,(12)
本刊讯香港圣一法师应宝通寺方丈道根法师之请,于10月28日至11月上旬在武昌宝通祥寺宣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继1945年大虚大师在汉口佛教正信会宣讲《佛说阿弥陀经畔世纪后的一次正规的讲经法会。为时七天的讲经法会,听众常达500人,极一时之盛。吴一法师虽年届党重,仍声音洪亮,并以其素具的无碍辩才,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精义及观世音菩萨鲁门示现之妙用,阐幽发微,使所有参加法会的信众享受无上法乐。讲经法会期间,归元祥寺方文昌明法师、当阳玉泉寺方丈明玉法师、沙市章华寺方丈宽莲法师、武昌莲溪寺方丈慈学法师以及…  相似文献   

12.
冯玉庆 《法音》2008,(9):48-49
唐宋以来.随着观音菩萨的女性化.其信仰在民间得到普遍的传播。陵川是晋东南地区佛教传人较早的地区之一.随着东晋后赵创修的崇安寺建成.观音信仰就在本地得以盛传.并且很快成为当地民间神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受唐朝皇帝李世民名讳之故.观世音菩萨简称为观音菩萨.在本地更是去掉观音二字,简称菩萨。对本地大多数老百姓来说,  相似文献   

13.
张总 《佛教文化》2009,(3):20-27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无论净土、禅、密各宗,任何拔苦与乐的法门,都离不开观世音菩萨。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有“人类的仁慈保护者”之称。  相似文献   

14.
观音信仰在民间的兴盛与女性地位的下降大体发生在同一时期。民间传说、地方戏曲和曲艺中讲述的观音本生与显化故事,成为传播观音信仰的重要媒介。化身众多、变幻无方是观世音菩萨与其他女神、娘娘相比十分突出的一大特征。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菩萨这种"多面"形成,是佛教观念的传播与妇女信众群体的女性意识觉醒互动的结果。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在女性中间格外深入人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她/他指引了一条于外低调含蓄、谨守本分,于内坚守内心、张扬个性的女性救赎策略,为天下女性提供了一种身缚枷锁而心灵自由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观音菩萨属于佛教中最富盛名的菩萨,因为有普度众生的慈悲心而被广大信众尊崇。从唐代开始,汉地民间信仰中出现观世音菩萨四臂观音、六臂观音这种化身,而观音菩萨的化相在藏传佛教中更加丰富多姿。藏传佛教中的菩萨造型相对于汉地更加复杂、繁多,这源自民族信仰的区别。藏传佛像中的所有形象都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信仰的体现。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即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观音菩萨都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尊神。随着佛教信仰的民间化,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2,(12)
日莲宗是从天台宗分出的,故从其法脉之外相承而言,就迹门相承说,是从始成正觉的释迦牟尼佛付嘱迹门《法华》的药王菩萨,传于智者大师,再经传教大师(最澄)而递传至日莲上人,只以《法华经》为唯一之经,以本门为其精髓。日莲上人以受释迦付嘱的从地涌出大菩萨的上首上行菩萨于末法出世为己任,从这一自觉的内相承来说,就本门相承而  相似文献   

17.
<正> 观世音菩萨是汉化佛教中最著名的菩萨,在佛教神祗中位居诸菩萨之首,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也最大。为普度众生、救苦救难,他可化为三十三种应身,水月观音是其应身之一,也是在中国佛教信仰和民间最为普遍、最为熟知的形象。反映佛教的艺术作品基本可分为雕塑造像和绘画两大类,其中特别以反映观音信仰的艺术作品数量和样式居多、艺术成就也最高。水月观音造像、绘画集中蕴含着观音  相似文献   

18.
豫剧《三皇姑出家》又名《大香山》,述观音得道事。京剧、汉剧、湘剧、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常称《观音得道》,或《观音》。豫剧为何又称《大香山》?大概是因为有《小香山》相对而称的,但《小香山》是述侯七与黄桂香事,与观音无关。观音的传说,许多佛学典籍多有散记。如《高僧传》、《历代三宝记》、《开元释教录》等,所记大略为:东汉法勇,梵名昙无竭,幽州黄龙人。于永初元年,即公元107年,与僧猛、昙朗等二十五人,共适西域。至宾国,停岁余,学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本。此为中国人在异域得读观音经的开端。后来,经过法勇…  相似文献   

19.
观音作为佛教世界的首席菩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观音来自梵文的音译,还译作“观自在”、“观世音”、“观世自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此称呼一直沿用至今。其意思就是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声音而前来相救。观音菩萨以其“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博大情怀,成为人类真善美的化身,被人们广为传诵,因而逐步形成了一种经久不衰的观音信仰文化,在华夏大地上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观音信仰源于古印度佛教,其前身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善神”,即双马…  相似文献   

20.
种种迹象显示,所谓"高王观世音经",并非今日约定俗成的"高王观世音"之"经",至少在唐代以前,其含义乃是"高王"之"观世音经",也就是以"高王"冠称的"佛说观音经"。根据孙敬德的灵验谈推测,"高王经"的来历,是高欢接受了卢景裕等出身河北地区的幕僚们的建议,动用官方的力量资助和推动民间流传的观音系统经典("佛说观音经")的弘通,并将官方指定的流通版本定名为"高王观世音经",目的在于通过观音信仰的传播来渗透和扩散高王=高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