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藏经是所有佛教经典的总集。由宋太祖发愿雕造、至太宗时才完成的官版大藏经是我国第一部汉文大藏经。宋版大藏经是在官方的主持下于成都雕刻,从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历时12年。因始雕刻于开宝年间,故称《开宝藏》;又因成于蜀地,亦称《蜀藏》。它是我国最早雕刻印刷的一部佛典总集,其成书不论是在佛教史还是印刷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开宝藏》成书之后,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传入了高丽、日本等国,成为了海内外各种大藏经的祖本,影响极为深远。《开宝藏》早在元代就已散佚,国内今存者,仅有两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汉文大藏经从古到今的编藏理路作了简单梳理,指出古代编藏主要出于宗教目的。日本《大正藏》的编纂,体现了大藏经从宗教性向学术性的演变。而大陆《中华藏》的编纂,则进一步将大文化理念引进大藏经的编藏实践。文章最后对目前编藏工作的开展提出个人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3.
可靠的安世高译经语料是东汉佛经真伪考辨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厘清安世高的具体译经数目尤为重要。收录于《大正藏》长阿含中的单本《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今题名为安世高所译,但此经在《出三藏记集》中实际著录为失译杂经。以佛教历代经录为线索进行考辨可知:此经在梁时为僧祐新集,当时名为《尸迦罗越六向拜经》,译人已佚,和竺法护译《大六向拜经》并存于世。隋代《法经录》指出其出自长阿含,之后费长房将其臆断为安世高所译(597)。到唐代智升编《开元录》(730)时沿用费长房所说,并且第一次将经名改做“尸迦罗越六方礼经”编入《入藏录》,刻本大藏经时期以此为准,后世沿同至今。再据语词和语篇分析,此经可能为晋时二次编辑所成的抄经(抄自竺法护《大六向拜经》),并非直译自原典。现存敦煌本《尸迦罗越六向拜经》除个别词外,几乎完全相同,应属于此经的唐代抄本。  相似文献   

4.
《三慧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被18种大藏经及多种经录所收录。《三慧经》最早收录于道安所编经录《凉土异经》中,到唐代时,智升在《开元释教录》中将其附在北凉录,此后元明大藏经皆沿袭之。笔者通过文献资料的比对发现,《三慧经》并非翻译佛经,而是抄录、改撰众经而成,并且成书年代大致在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至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之间。  相似文献   

5.
《法音》2007,(12):39-39
本刊讯汉文《大藏经》是佛教经典的总汇。它卷帙浩繁而内容赡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宝藏,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大遗产。然而,由于佛经文句艰涩、义理幽奥、术语独特而且繁多,这又给阅读和使用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书是汉文《大藏经》的总目解说。对《大藏经》收录的各种典籍,按  相似文献   

6.
《宝唱录》为梁代敕修经录。该录首创以一卷多卷、有译人无译人的形式分类、首次以多种分类形式交错并用,使多重属性的经典尽收一处,编排清晰,便于查阅。首次以"数论"对毗昙学独立分类,为法经在《隋众经目录》中确立论藏的独立地位奠定了基础。首次以"义记"为名,使中国人注解佛经的著述成为一个类别,保留了这方面的珍贵史料。首次以佛教典籍本身的内容来决定它的归属,与现代图书分类原则相吻合,直接影响了《大正藏》的分类。《宝唱录》为大藏经分类体系的最终建立作出了贡献,是《大藏经》形成时期重要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7.
《宝唱录》为梁代敕修经录。该录首创以一卷多卷、有译人无译人的形式分类、首次以多种分类形式交错并用,使多重属性的经典尽收一处,编排清晰,便于查阅。首次以"数论"对毗昙学独立分类,为法经在《隋众经目录》中确立论藏的独立地位奠定了基础。首次以"义记"为名,使中国人注解佛经的著述成为一个类别,保留了这方面的珍贵史料。首次以佛教典籍本身的内容来决定它的归属,与现代图书分类原则相吻合,直接影响了《大正藏》的分类。《宝唱录》为大藏经分类体系的最终建立作出了贡献,是《大藏经》形成时期重要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8.
金藏、丽藏、碛砂藏与永乐南藏等各本所录《玄应音义》大致可分为丽藏和碛砂藏两个系列,其中无碛砂藏卷五所脱二十一部经的写本是开宝藏初刻本所据之祖本,后成为碛砂藏本一系;有碛砂藏卷五所脱二十一部经的写本是契丹藏所据之祖本,后成为丽藏本一系。由此可证开宝藏和契丹藏所据的写经底本是不同的,从而补正了周祖谟先生《校读玄应一切经音义后记》和张金泉、许建平先生《敦煌音义汇考》的一些疏失,为揭示金藏、丽藏、碛砂藏与永乐南藏的版本渊源提供了实例佐证。  相似文献   

9.
《赵城金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版木刻汉文大藏经北宋《开宝大藏经》的复刻本。本文作者依据多年来积累的有关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赵城金藏》发起、刻印、补雕、抄补、发现、保护、修复以及以《赵城金藏》为影印底本的《中华大藏经》的出版等八百年的历史踪迹进行了系统和科学的考证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稀世国宝《赵城金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遗产中的一件瑰宝。抗日战争时间,共产党八路军从日寇魔爪下抢救护卫了这部经卷。最近国务院批准编辑了以《赵城金藏》为底本的《中华大藏经》,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宗教界的瞩目。《赵城金藏》的价值佛教发轫于古天竺,但佛教典籍在全世界只有汉译本保存得最多,这些幸存的汉文佛教典籍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智化寺藏四卷元延祐年间刊印的孤本官版大藏经的考察,发现:(一)《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一卷,是由两部经误粘接为一部经;(二)延祐本之经文及版式、字体之特点均同金藏本,只是修改了千字文函号而已。由此得出新的结论,《延祐藏》是一部使用了《金藏》经板并进行重新编排刊印的大藏经。同时揭示了《金藏》流传后期已鲜为人知的史实,从而为大藏经雕印史及元代佛教史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考证,纠正了以往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的佛教学者在《毗卢藏》和《崇宁藏》的收经数及总函数问题上的错误说法。同时纠正了认为日本《宫内省图书寮一切经目录》后所附之经籍为《毗卢藏》所收的错误看法。从而为《中华大藏经》最后部分的目录的编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东亚佛教神圣知识集合体的汉文佛教大藏经,内蘊根本性紧张:它既自我主张权威性、中立性甚至神圣性,却又维持开放性和流动性,所收文本变化不定。那么,何种力量、以何种标准、通过何种机制决定了佛典的取舍?参与者动机为何?其参与又如何影响了大藏经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本文引入知识社会学视角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它以《永乐北藏》的编纂为例,在明初的整体历史环境中,检视永乐皇帝的个人背景、政治角色以及时常变化的意识形态议程如何使得该藏文本取舍变得漂浮不定,并引发了相应后果。  相似文献   

14.
为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的要求,2007年11月4日,《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编辑委员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全体会议。会议宣布《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正式启动。91岁高龄的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著名佛教研究专家、《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主编任继愈先生出席会议。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社科院系统的编委会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前所长杜继文研究员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方广教授介绍了《续编》前期所做的部分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一去今一千年前,公元986年,日本国入宋僧奝然结束了在中国四年的留学求法生活,回到了日本。在奝然带回日本的法物中有宋太宗颁赐的《开宝大藏经》蜀版初印本四百八十一函五千四十八卷及新译经四十一卷,模刻优填王释迦旃檀瑞像一、尊。《开宝藏》原藏京都法成寺,后因该寺屡次失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译者有三种说法现藏题为支娄迦谶所译,缺乏可靠性。这一说法始于《历代三宝记》、《大唐内典录》和《开元释教录》等相沿其说。另有白延或帛延译之说。这一说法始于《法经录》、《仁寿录》、《静泰录》等所有经录皆主白延或帛延译之说。再有一种说法是以《无量寿经》为题,附注“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题为竺法护译。这一说法,《道安录》、《出三藏记集》以下所有经录都有记载。这三种说法,哪一种表达了真正的事实?我想就此予以研究讨论。二、支娄迦谶说  相似文献   

17.
湖州版《圆觉藏》、《资福藏》是现存较完整的宋刻本大藏经,在近现代佛教经籍的校勘中充当重要角色,更显示出其版本的珍贵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尤其是经过对《圆觉藏》、《资福藏》等见存经本的详细考查后,对湖州版大藏经的雕印始未作出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就《圆觉藏》与《资福藏》究竟是两副刻板,还是一副?《资福藏》的总函数,以及《圆觉藏》与北宋《崇宁藏》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材料和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五代宋初,大藏经处于从写本藏经到刊本藏经的过渡期,《开宝藏》的刊刻标志着刊本大藏经的诞生。然而,与刊本藏经同时并起,北宋初期江南地区还写造了一批写本藏经。前人对宋代藏经的研究,多侧重于刻本藏经,这些写本藏经,仅《金粟山藏经》稍有研究。除此之外,《法喜寺藏经》《崇明寺藏经》《海惠院藏经》《景德寺藏经》等宋代写本藏经尚乏专门研究,本文搜辑了目前所知几种宋代写本藏经的零本,希望为大藏经研究提供一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重印本《满文大藏经》于2002年11月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发行。《满文大藏经》是以汉文《大藏经》为底本,翻译、刊刻而成的佛教典籍总汇,代表着清代雕版印刷及装潢的最高水平。原印本《满文大藏经》共108函(夹),收佛教经典699种,计2535卷,刻版48211块,96422页,约1780万满文字。贝叶夹装,双面朱印,每页长73、宽24.5厘米。当时共印12部。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存世的《满文大藏经》仅有二部。一部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76函)和台北故宫博物院(32函);另一部存于西藏布达拉宫(107函)。清代满文印刷品中工程最大的是《满文大藏经》,始译刻于乾隆…  相似文献   

20.
《佛母经》现存60号,分为六个异本系统,体现了佛教轮回思想与中国孝道思想的融合。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著录,除《嘉兴藏》外,亦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特别是系统六《佛说小涅槃经》的陆续发现,预示着传统的佛教大藏经以外,佛教典籍还存在着一个民间流传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