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医别录》是中国本草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传统史志多称由陶弘景撰集,清末日人多纪元简父子始提出质疑,近代以来此说于国内亦渐盛行。陶弘景是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他与《名医别录》关系的确定不仅对中医发展史和本草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研究古代道教与医学关系,以及道教史上一些现象的阐释(如中药女青与道教"女青"观念的关系)都有一定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证明《隋志》中称《名医别录》作者为"陶氏"并非是对其作者为陶弘景的否定;第二,通过对主要史料的分析、阐释,证明唐宋时期史料已明确指出《名医别录》作者就是陶弘景;第三,论证《名医别录》就是对《本草经集注》中"名医副品"部分加以补充的单行本,其主体部分的编著者就是陶弘景。  相似文献   

2.
朝鲜王朝时编撰的《东医宝鉴》是一部总结"东医学"精华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辑录了许多道教经典中有关身心修养与药石治病的名篇佳句,因包括宣扬通过修炼人体内的精气神就可促进身心健康乃至于长生成仙的道教养生论,故《东医宝鉴》也被认为是一部重要的道教医学著作。《东医宝鉴》开篇就以道教《黄庭经》为指导来阐述其医学思想,首先记载了关于人体"内景"与"外形"的大致内容,其中的《身形脏腑图》还使用了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等道教内丹术语来标注身体中的穴位、展示五脏六腑的位置以及道教运气经过的周天循环路线,可见它对身体的看法基本上来自道教养生论。然后在"杂病篇"中记载了关于天地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环境对人身"内伤外感诸病"的影响。最后再论述医疗救治的方法与药物。《东医宝鉴》倡导"以道治心"、"以道疗病",追求"身道合一",反映了道教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以及对东医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历史上,道教与医学共同发展,不断发生深度互动,不仅道教医学得以发展,也使传统医学打上了明显的道教印记。道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医道同源"、"十道九医"、"岐黄源于道"是道教与医学密不可分的真实写照。《抱朴子内篇·杂应》云:"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道教发展的初期主要是通过治病化人来吸引信众、组织教团。修真成仙是道教的终极信仰,随着对这一信仰的  相似文献   

4.
《法言会纂》是四川火居道派"法言坛"所常用的一部大型道教科仪书合集,由晚清四川地方社会中著名的文人团体"刘门"编印。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梳理了《法言会纂》的编纂历史,认为法言坛的形成与刘门及《法言会纂》的影响密不可分;又介绍了法言坛的科仪活动与道脉传承,认为其中所反映的"道"与"法"的分工结构是儒家与道教两大文化传统在近现代四川地方社会中相互影响、共同合作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正1989年,高淳县文物工作者在淳溪镇居委会旧房拆修中抢救出339幅明清时期的神像画,包括"神轴"和"斗牌"两种形制,内容以道教神祇为主。这批神像画中的224幅在2006年由高淳县文化局以《明清道教神像画》为题付梓南京出版社出版,濮阳康京、陶思炎、苏金成、高致宇、胡知凡与赵伟等研究人员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这批神像画为民间画工所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目前发现的数量最多、序列完整的道教主题的神像画。  相似文献   

6.
《吕祖医道还元》是"圣(清)光绪二十年,岁在甲午季秋,廿九戍刻,降着",由"板藏粤东省城善书总局"印刷的一本道教医学孤本古籍。随着该古籍的整理和挖掘,促使学界对道教医学的内涵做更深入地解读。道教医学包括三种境界:"身"医学、"心"医学、"性命"医学。"三境"又各蕴含三重层次:"身"医学分为《脉理奥旨》、《症候源流》、《药法阐微》;"心"医学分为《天地心》、《五气心法》、《无碍心》,"性命"医学分为《性命洞源》、《修性复命》、《真体圆成》,共计九重。从《吕祖医道还元》探讨道教医学"三境九重"之内涵,不仅对道教道学研究必不可少,对中医学尤其中医哲学研究,也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医集成》是中国道教协会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的大型文化工程项目,其实施被列入中国道教协会未来5年的工作计划。《道医集成》拟收书800种,约3000万字,旨在全面整理不同历史时期的道教医学文献,为研究、应用道教医学和培养道医人才奠定基础,对于传承发展道教医学思想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道教》杂志为此特开辟道教与中医药栏目,陆续刊登相关文章,介绍项目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最新进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道教"女青"观念至迟在东晋早期就已经形成,但学界多把"女青"当作道教神灵。本文通过对道教经籍、出土考古材料、正史史料、碑刻材料等相关材料的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晋南北朝买地券中常见的"玄都鬼律"在观念上就是指《女青鬼律》;2."女青诏书"之名实由《女青鬼律》而来,两者并不相同,"女青诏书"就是指天师道最高神太上的诏书,是构成天界律典《女青鬼律》的诏令条款;3.南朝B型"女青诏书"类买地券,本身就是"女青诏书"而非"买地券"。  相似文献   

9.
程智是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与佛教、道教往来甚为密切。程智不仅精研《老子》《庄子》《周易参同契》,而且师从高道,修持内丹。更为重要的是,程智与明末清初江南全真龙门派往来密切,成为全真龙门派"明"字辈弟子。程智与江南全真道龙门派的往来,必然将丰富我们对中国明清道教史的认识。程智所开创的"易教门"与明清民间宗教三一教无涉,"易教门"乃是易学非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10.
韩鄂的《四时纂要》是中国唐末著名农书,是一部按月列举应做事项的月令体农家杂录。该书中占候、择吉、禳镇等项占348条,几乎占全书的一半;该书中的食忌与沐浴拔白、出行日等禁忌的内容与道教类书《孙真人摄养论》相似;该书中含有的道教节日、学习方术、祀灶等内容亦与道教密切相关,由此得出结论:《四时纂要》是农学与民间道教进一步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道教倾向。  相似文献   

11.
"医道同源"、"十道九医"成为道教与医学密不可分的真实写照。《抱朴子内篇·杂应》云:"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道教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治病化人,吸引信众,组织道团。随着长生成仙的终极理  相似文献   

12.
正劝善书,是宣传伦理道德、以劝人为善去恶为宗旨的通俗教化书籍。劝善书产生于宋代(以道教《太上感应篇》的出现为标志),兴盛于明清时期,当时各种劝善书的流通量"几与四书五经相埒",可见其传播之广。劝善书将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具体化和世俗化的处理,使民众百姓易于接受和理解。在诸多类型的劝善书中,道教劝善书出现的时间最早,影响较大,数量也较多。尤其是明清时  相似文献   

13.
李忠 《中国道教》2003,(6):56-58
《太上灵宝元阳妙经》(以下简称《太》)是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经书,全文十卷,经文中杂有大量佛教教义。《太》以发展道教为目的,以度人为教义,以人自度为条件,提出相当丰富的教学思想和学习思想。它以道教经书为其教学内容,并提出诸如因材施教、答问、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在学习方面特别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学习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新发现的《于氏派衍家谱》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研究少数民族地区道教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对《家谱》的整体情况作了扼要介绍,并通过与《明实录》《洮州厅志》等文献的互参比较,就该谱的相关内容及家族谱系作了辨析、梳理,进而探讨了其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道教史研究的价值,认为《家谱》对于研究明清时期道教在洮州的发展、全真龙门派在家道法脉的传承、道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任职模式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安荣 《中国道教》2006,(3):22-25
劝善书,又称善书,是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明清时期的一些专门宣传伦理道德、劝人弃恶从善的小册子,其中心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书写形式通俗易懂,有劝善文、劝善歌、劝善图说、功过格、宝卷等。这类书籍儒释道三家都有,而道教劝善书因出现的时间较早、影响较大而起了带头的作用,如被誉为“善书三圣经”的善书即是道教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其中《太上感应篇》还被誉为“善书之祖”。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教育的视角以一些道教重要善书为例简要探讨其伦理思想。一、道教劝善书伦…  相似文献   

16.
明清道教医学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明清道教医学的发展及其特点作了深入探讨,指出明道教发展虽然式微,但明代道教与医学仍保持了一种较为密切的关系,道教对传统医学仍有一定影响;明清之际,道教医学养生的精华业已汇入中华传统医学发展的大潮之中。  相似文献   

17.
书讯     
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道教典籍——《藏外道书》由四川巴蜀书社出版发行。《藏外道书》是继明代正统《道藏》之后的第一部系统的道教经典文献资料汇集。它第一批收书七百余种,一千余卷,主要收录了明清以来的道教经籍。《藏外道书》在编排上既保留了《道藏》的特色,又有自己的特点,与明代《道藏》在资料连续性上相匹配。它的出版对研究明清以来道教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尽管《血盆经》是起源于中国的佛经,但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广泛使用。本文将讨论血盆思想和《血盆经》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血盆思想的特征和意义,以及明清时期在宝卷中出现的《血盆经》。  相似文献   

19.
《墉城集仙录》是道教典籍中第一部收录女仙传记的专辑,为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撰集。"纂彼众说,集为一家,女仙以金母为尊,金母以墉城为治,编记古今女仙得道事实,目为《墉城集仙录》"。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道藏》第一经"的大型道书———六十一卷本《度人经》的编撰历史、内涵及其寓意一直存有许多未解之处。本文指出,《度人经》共分古本(魏晋本)与宋本两个部分,宋本《度人经》是对古本《度人经》的模仿与增添,是延续魏晋道教"天文"与"真文"信仰的产物。宋徽宗等人将魏晋时期风行道教的壬辰谶纬及终末论预言融会其中,突出该经作为"太平圣君"符应和祥瑞的地位,并仿效上清的"降经"模式来神化其编撰历史,使宋本《度人经》成为论证宋徽宗道教"神王"身份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宋本《度人经》是魏晋时期道教的"千禧年主义"及与之相应的"救世主"观念在宋代的延续。对宋本《度人经》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学界理解该经的宗教内涵与政治寓意,而且有助于解析宋徽宗于政、宣年间积极崇道的背后原因及其内在逻辑,深化对宋代道教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