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诉求与神学主张,都是围绕着圣经展开的。通过探讨路德早年对《诗篇》的注释,以及他后来对律法与福音辩证关系的关注,对"因信称义"的强调,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他的德语圣经的翻译,本文呈现了路德的圣经经验与文本诠释的实践,以及它们对16世纪宗教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试图将路德的圣经诠释置入圣经诠释的历史而进行述评,突出他承前启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各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与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其正统的学问就是经学,而构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宗教,其正统的学术是《圣经》诠释.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它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的世界,一方面要处理和其它宗教典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出合乎本土处境的圣经解释,这决定了汉语语境的《圣经》诠释要对其他的经文诠释传统做出回应.本文选取吴雷川(1870-1944),民国时期较具影响力、但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发现其创造性之处在于自发地引入儒家的诠释传统解释《圣经》,概括而言,他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法以及“人格会通”、“设身处地”等经学方法,在儒经和基督教经“广引经文,串联互通”,试图解决两大经典相遇所产生的释义学冲突.本文将详细分析儒家经典解释的思想旨趣、致思路向和诠释意图等,是如何影响其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并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诠释策略——粗糙的“跨文化”、甚至是“跨文本”的圣经解释学.  相似文献   

3.
形式批判是二十世纪初产生的重要的圣经诠释方法.古克尔作为代表人物,关注圣经文本的口述传统,说明圣经是历经漫长的著述与流传过程的产物,将威尔豪森的来源批判推至更为宽广的视域.本文论述古克尔的形式批判方法及其对圣经诠释的贡献,亦作出述评.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圣经》在华的理解及诠释历史,并从三个方面加以概述:"索隐派"圣经观在中国的"形象化"理解、《圣经》汉语翻译带来的语言变化和意义革命、汉语表述的全方位《圣经》研究。本文认为《圣经》中译史与中西思想文化的相互理解密切交织,这种经典解读与诠释是相关理解的不断调整、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而促进了不同语言、不同思想体系的彼此接近、相互认知,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会通"和"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沟通与更新的意义遂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5.
赵盼 《宗教学研究》2016,(2):238-242
贾玉铭(1880—1964)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基督教神学家、解经家和神学教育家。在他的圣经诠释中,大量使用了寓意解经的方法。作为一位有着改革宗背景的中国神学家,贾玉铭如何进行寓意解经是本文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追溯寓意解经传统的早期起源,探讨贾玉铭寓意解经的背景;第二部分以贾玉铭对《出埃及记》和《雅歌》的诠释为例,分析他寓意解经的三个重要特点;第三部分评价贾玉铭寓意解经的贡献。通过对贾玉铭寓意解经方法的分析,探讨他作为中国神学家对圣经诠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洪放 《天风》2013,2(2):34-35
《和合本》圣经需要修订,是因为在这九十多年里,中文语文无论在用语和文法上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和合本》圣经很多用词,今天已成为生僻罕用的字,或含有歧义的词。此外,过去几十年来,由于圣经古抄本(例如《死海古卷》)的发现,学术界对经文的理解和诠释取得很大的进展。这些宝贵的资料都是一百年前《和合本》圣经翻译者所没有的。《和合本修订版》圣经是1919年面世的《和合本》的最新版本。2010年,香港圣经公会出版《和合本修订版》圣经的繁体字版,2012年6月,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和合本修订版》圣经的简体字版。现在与读者分享《和合本修订版》圣经的修订点滴。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6,(5):105-111
本文通过探讨死海古卷、斐洛的希腊化寓意解经、《密释纳》与《塔木德》及其与希伯来圣经之关联,呈现了早期犹太释经及其发展的概貌。圣经正典的合法化,第二圣殿之后犹太人的希腊化,以及不同犹太社群之间的身份冲突,都影响了早期犹太的释经活动。随着犹太人流散于各地,犹太释经传统受到当地文化的塑造。除了希腊七十士译本外,还有亚兰文译本塔古姆。独特的犹太释经进路与早期希伯来圣经译本的出现,对后来漫长的圣经诠释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圣经》汉译本是贺清泰《古新圣经》,而且它也是最早的汉语官话《圣经》译本.这部几近完整的《圣经》对今天的《思高圣经》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笔者对该文本做一初步探究,从藏本以及文本内容方面入手,日后有待更深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吴华 《宗教学研究》2016,(3):217-222
同以往的圣经诠释不同,苏吉萨拉迦(R.S.Sugirtharajah,简称苏吉)的后殖民圣经诠释并不简单地屈服于圣经权威。通过分析圣经文本的语境,他着眼于圣经在成书过程中经受的殖民主义影响。而在英帝国对亚洲国家的殖民统治时期,圣经被殖民者用来解释、维护并合法化其统治。苏吉的后殖民圣经诠释正是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诠释的回应。此外,苏吉也批评了解放神学,称该种诠释唯凭圣经而忽略其他宗教经典。  相似文献   

10.
周永健 《天风》2018,(11):32-33
明年是《圣经官话和合译本》(简称《和合本》)出版100周年。这部翻译之作历时28年。译文准确,发行后成为广受教会和信徒欢迎的中文译本,是中文语境下被最广泛使用的圣经译本,百年间销售量为中文各版本圣经之最。《和合本》对现代白话文、中国教会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本期起。本刊特刊出一些牧者和基督徒讲述《和合本》圣经及其与本人之间的故事,与读者共同见证“和合百年”的时刻。  相似文献   

11.
文摘     
《圣经》与中国文化李向平在《天风》2004年第10期撰写文章,认为在中西文明的交流当中,《圣经》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近现代中国文学领域,《圣经》的翻译和流传对“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发展变化至今,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体系,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圣经》的汉译及其汉语基督教的形成历程,实际上就是凝结了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是我他之间的沟通、协调,彼此吸收、双方融合的过程。基督教灵性启示的传递,同时亦可以从中国文化精神中获得…  相似文献   

12.
《希伯来圣经》中有很多关于神迹的描写,这些神迹被后世学者进行了不同的注解和诠释,奠定了犹太集体意识中理解神迹的基础。《希伯来圣经》中的神迹对现代犹太思想有着一定的影响,开拓出宗教文化独到的认识,推动了现代犹太哲人思想的孕育。神迹在建构犹太集体记忆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犹太文化史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3.
神话是圣经中最重要的文类之一,它既凝聚着圣经作者对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想象与解释,也在强化后人对世界与文明起源的理解。19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乔治·史密斯对巴比伦版大洪水叙事的发现为进一步追溯人类文明起源,探讨圣经神话与古代近东传统之关联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20年后,德国学者贡克尔发表了《创世与混沌》(1895)一书,再次牵扯出圣经神话借鉴巴比伦传统的话题。20世纪初,德国学者德里奇相继发表题为"圣经与巴比伦"的三次演讲,把圣经神话与巴比伦文明关系的学术之争推向宗教神学之争。  相似文献   

14.
《圣经》汉译是继佛经中译之后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对这一事业,近代基督新教来华传教士贡献较为突出,推出了种类繁多的各式《圣经》汉译本。1838年出版的四人小组译本在翻译原则和翻译模式上对《圣经》汉译事业均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深刻影响了后来著名的委办本和和合本。但因各种历史因素,宗教界和学术界对此译本多语焉不详,本文试图通过对该译本多方面的探讨还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提要:在中世纪的欧洲,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与萨法迪姆犹太人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犹太社群,而拉什和伊本·以斯拉分别为这两个犹太社群的释经代表。拉什遵循圣经字义与塔木德传统,他对《创世纪》开篇的解释,开启了圣经历史批判的篇章。伊本·以斯拉则深受伊斯兰教哲学家阿维森纳的影响,关注圣经的理性传统与处境的维度,他对摩西的五经作者身份与《以赛亚书》之作者的探讨,直接启发了17世纪的斯宾诺莎。因此,作为三大"圣书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宗教经典诠释领域呈现出互动与融合。这在中世纪的历史处境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岳清华 《天风》2017,(8):42-43
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遗产,就是领人回归圣经。"神学家不是别的,只是一个忠于圣经教导,并且体验和实践圣经话语的人。"~1他的神学思考建基在圣经中,并且促成了基督教与德国文化的相互融合。这种相合启发我们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一、因信生发爱路德将"因信称义"视为基督教教义的基石。1536年,路德在《因信称义的辩论》一文中指出:"基督或基督的义是在我们之外,不是从我们而来,所以不能由人的善工产生。"  相似文献   

17.
翁雅各 《天风》1996,(12):42-43
怎样看《圣经》?以怎样的认识用《圣经》?这关系到基督徒的灵命与侍奉,关系到信徒在《圣经》面前得益还是受损等问题。 17至18世纪,西方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随着古籍考证学的发展,对《圣经》章句开展核查,纠正前人在抄传《圣经》与翻译《圣经》过程中所造成的错误,恢复《圣经》原貌,对于更好地高举《圣经》权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典诠释》及其汉译本《教典诠释》亦称《教义学大纲》,是奈赛斐《教典》的注释本。《教典》的作者奈赛斐,全名欧麦尔·本·穆罕默德·奈赛斐(1068-1142),是马图里迪学派著名教义学家,著作多达上百种,其中《教典》是最经典的著作之一。该书诠释了马图里迪教义学的重要问题,对正统派教义进行全面精简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典》的释本据说多达十四种,  相似文献   

19.
骆振芳教授《弘道集》的内容涉猎面颇广,有“圣经研究”、“神学思考”、“教会问题”、“灵修讲章”等。而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圣经》展开的诠释和表述..作者表达的观点比较新颖,既有时代性又有现实性,相信能博得更多读者的爱慕与认同,耶稣基督的真道更能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不仅较早地对《中庸》作过诠释,而且他的诠释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王安石的《中庸》诠释,不仅扩大了《中庸》的影响,而且在促使士人更加重视"性命之学"探讨的同时,还进一步促使士人形成和加固了内圣外王的价值观(或担当精神),这在较大程度上回应了佛老的挑战。在内圣外王、性情关系等方面,虽然王安石与二程对《中庸》的诠释有一致之处,但从整体上看,相对来说,王的诠释存在"支离"之弊,而二程的诠释则更为圆融,故王的《中庸》诠释被洛学所超越是宋代《中庸》学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