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锋 《哲学动态》2008,(1):62-66
新实用主义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美学思潮,发端于美国,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与此前盛行的分析美学狭隘地关注高雅艺术不同,新实用主义美学将视野扩大到包括流行艺术和日常生活在内的广大的审美经验领域.  相似文献   

2.
一、“环境正义”:作为环境伦理命题的现实分析视角 当代环境伦理发轫于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社会反思环境危机根源、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文化思潮。80年代,以西方环境伦理为主干的环境伦理围绕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阐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和积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国内认识论可以称之为“理性认识论”(这里的“理性”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合理性,而是近代意义上的狭义理性,即工具理性或不含有非理性的理性),在这种认识论中,非理性的各种因素,诸如意志、情感、直觉等等,均是认识的障碍,是认识过程中必须予以克服或排除的东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反理性主义思潮和价值哲学的引  相似文献   

4.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7,61(11):19-25
整个20世纪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是艺术,而在分析美学内部,艺术的核心问题则是艺术的定义。[1]因此,如何界定艺术,就成为了分析美学的“核心中的核心”问题。几乎每个重要的分析美学家都要在这个问题上给出自己的解答方案,并由于他们不同的定义方式而相互区分开来,然而,他们却囿于语言的视界而未看到其他的解决路数。如今的英美分析美学已经进入到其自身的反思期,在对待艺术界定的问题上,我们既可以采取超越分析美学的方法,但又要继承分析美学的遗产,即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一分析美学“艺术定义”的六套方案关于分析美学的艺…  相似文献   

5.
濒临世纪末,"百年美学反思"热在当今学界方兴未艾.的确,百载美学史亟待以更高阔的视界来返现与俯瞰,而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潮的距离拉伸,才使得我们获得整体上回顾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可能.同时,现今美学受到悬临着的未来之牵引,又会不断地被抛入思想传统.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见,传统都是存活于历史性的解释中的,它是开放性地包涵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之间的对话.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理应以一种鲜活的解释学视角来观照百年美学的历时进程和共时矛盾.  相似文献   

6.
从广义的角度看,“解放神学”可以涵盖“黑人神学”、“女性主义神学”甚至“同性恋者解放神学”等等,因为后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的启迪与影响,而逐步出现了“黑人神学”、“女性主义神学”等神学思潮。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指狭义上的“解放神学”,即由拉丁美洲发展而来的“解放神学”。那么,什么是解放神学呢?解放神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拉丁美洲出现的一种神学思潮,是一种宏大的社会运动的神学表现,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和对社会实践的神学反思。“穷人的苦难与解放”是其神学的主题。它是一种涉及到了主教、神父,也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自王国维等前辈学人将美学概念引入中国后,我国的美学研究路径似乎并未严格遵循柏拉图、康德的方式,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者们面对潮水般的国外美学思潮,一边努力汲取,一边结合中国实际和古代美学思想资源进行研究。而正是文学界、美学界等众多人文知识分子,一方面关注社会现实,以变革其时的僵化意识形态为己任,另一方面又以超越现实的人性为理想,诉诸于审美意识形态,引发了持续数年之久的第三次美学热潮。但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和第三次美学热潮之后,美学研究回归自己的园地:既有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吸收,又有对中国古典美学资源的继承,从而开始美学研究领域的转向与拓展,从抽象思辨回归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后现代哲学”的界定后现代主义是正在西方流行的纷坛繁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对它可作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如最新版《牛津英语词典》对“后现代”(post-modern)条目的定义:“一种艺术或建筑学思潮或作品,以背离或抛弃被认可的或传统的风格和价值为特征。”广义的理解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除后现代艺术、建筑之外,还包括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学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我们认为,这两种理解都低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狭义的理解根本否认后现代主义同…  相似文献   

9.
张亮 《哲学动态》2003,(5):34-35
2002年12月13日,江苏省哲学学会和南京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在南京联合召开了“后马克思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着重就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欧、美国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划界标准问题,以及“后马克思思潮”和“后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新范畴的合理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60年代环境美学诞生以来,关于自然审美是否需要科学知识的议题引起了持续而热烈的争论,这一议题是当代人文领域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在环境美学中的集中体现,由于该议题聚焦在自然审美需不需要科学知识这个问题上,因此可称之为环境美学中的科学主义之争。在持续的辩诘和理解中走向更具包容性的观点,构成了环境美学自诞生之后的某种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国内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一直是我国科学哲学领域的一大亮点。本文将对国内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的现状作一简要概括和评述,以期对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在新世纪的广泛展开能有所助益。一 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概念国内的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伴随着科学实在论研究的深入而展开的。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后现代科学哲学(postmodernphilosophyofscience)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科学哲学是20世纪中叶以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性”向科学哲学渗入的结果;后现代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2.
本项目研究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当代美学与批评形态的关系。关于"当代"的界定,本项目以"文化经济时代"或表述为"审美资本主义时期"为基本内涵。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指20世纪末以来至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社会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历史时段。本项目主张能在纷繁复杂的美学观点和美学理论中努力找到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表述方式,从而为研究和思考美学与当代批评的关系、美学与社会发展变迁关系提供基础。本项目认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美学的基本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美学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研究,有不同的理论重心和不同的研究思路,在不同的理论方法的视野中,"内容"和"形式"的范畴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理论界定。当代美学研究的特点是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放到审美活动乃至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去研究和把握,放到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去研究和把握,把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研究提升到对当代社会的合理性以及历史进步及其代价这个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不仅研究审美价值的特殊性,而且研究和思考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与人性、与伦理价值的关系,因而具有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神秘主义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秘主义是一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为背景,以宗教学的发展为线索,概述一百多年来西方神秘主义研究状况。纵观近现代历史,神秘主义研究与神秘主义热和非理性思潮的兴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有特征的阶段,一是19世纪中下叶,在欧洲,由于印度文化和异邦文化的发现,刺激起西方的寻根热,出现了一股非理性神秘思潮;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新浪漫主义,西方思想文化界兴起了一股反资产阶级文明、反理性、反科学的思潮;三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社会矛盾加剧,在反异化、反文化思潮中,东方宗教十分流行;四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社会、经济、生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反现代化、反科学、回归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热潮。  相似文献   

14.
刘悦笛 《哲学动态》2007,(10):71-72
2007年7月9~13日,第17届国际美学大会在土耳其的安卡拉召开,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学者参加了盛会。本次会议以“美学为文化间架起桥梁”为主题,现综述如下:一、艺术与哲学:分析美学的东西视界艺术问题一直是美学研究的重心,分析美学在20世纪为此做出的巨大而独特的贡献有目共睹,分析美学的研究者们仍在该问题上逡巡反思。当代哲学家约瑟夫·马戈利斯在开幕式上以《艺术的状态》,明确反对康德“超验的转向”及其所形成的一种“普世性”追求,认为这种普世性抽掉了历史,最终要回到一种“后康德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主义”那里来重新…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美学”,迄今没有准确而权威的定义。这个学科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研究的兴起,学者把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流行一时的“美学”与城市研究相结合而出现的。如果说传统美学由于从西方舶来,还保留着相对清晰的学科边界的话,那么“城市美学”由于城市研究本身学科交叉、范畴庞杂的特性,难以界定它的界限。于是,似乎人人都可以来谈论城市美学。官员们手握重权指点江山,以城市美学的名义拆掉旧城街区和历史建筑,建起高耸、单调的现代住宅,或者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水体和植被,建起无人踏足的城市绿化带。开发商们也以城市美学的名义争相建造千奇百怪的奇葩建筑。许多不严谨的学者,把原本属于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学科内容东拼西凑弄到一起,冠以城市美学的名号。如果城市美学还想成为一门严谨的不可替代的学科的话,它必须有自己稳固的学科基础,聚焦于学科的核心问题,即城市的美学问题。城市美学不能包罗万象,否则“美”字大可以去掉,那样城市美学就失去了自身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对李泽厚思想转变影响重大。20世纪50年代,囿于各种原因,李泽厚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尚未重视。六、七十年代,李泽厚通过对康德的研究吸收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为其思想的转折作了铺垫。作为重要的转折期,80年代,李泽厚逐渐显露出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兴趣,并且吸收了他的存在哲学来补充自己的美学理论。90年代,李泽厚对海德格尔态度的摇摆,是基于他对当下社会的反思。20世纪至今,李泽厚更加重视伦理学,并更加活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探索人生问题和哲学发展的前路。李泽厚美学思想的转向并非是颠覆性的,事实上,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发展和他对海德格尔的吸收和反思体现了他对存在主义批判、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既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也是地球村民们为这种迅猛发展而大喜大悲的年代。查尔斯·斯诺于本世纪六十年代挑起的“两种文化”之争,拉开了人们在现代意义上重新审视科学文化的序幕。在随后的运动中,产生了两股不利于科学的潮流,其一是来自知识界的非理性主义和怀疑主义,其二是来自公众的反科学思潮。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严重,反科学的呼声空前高涨起来。但这一思潮亦有其先天木足之处,即它主要是以伦理诉求为主旨,因而对科学来说还只是一种“外在的”评价。但就在ZO世纪即将结束之际,美国职…  相似文献   

18.
史建成 《哲学动态》2022,(6):110-118
“无利害性”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但直到18世纪才摆脱伦理观念成为美学核心要义之一。经验主义美学家以及康德、叔本华从各自视角将“无利害性”拿为己用,展示了这一观念极强的历史延续性。20世纪,“无利害性”内嵌于斯托尔尼茨的“审美态度”理论之中,成为“同情”地“关注”对象自身的经验态度及其展开。环境美学发起人艾伦·卡尔松对于传统“无利害性”作出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否定了形式主义、如画性等现代审美规范,但这种批判本身被当代学者误读为“决然的否定”。卡尔松以分析美学的文化解释为依托,否定了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感知及心理的符合论,并借助双重征用性对传统“无利害性”延续及现代艺术观念的环境解读作了批判。若排除上述理论语境则难言卡尔松否定了“无利害性”。与此同时,卡尔松所发展的“审美鉴赏”理论吸纳了斯托尔尼茨关于审美对象、意识的广泛包容性以及鉴赏的对象引导性等论述,进一步强化了对象性本质的鉴赏原则,显示了其环境美学理论的调和论色彩。  相似文献   

19.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都是源于对西语“aestheticobject”的翻译而产生的现代汉语词汇 ,故在现行的美学理论中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是两个没有区别的、可以相互替换的同义概念 ,它们的所指都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之发生关系的事物。但作为汉语词语 ,它们明显地是两个不同的、有一定差异的词语 ,因此也就可以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对这两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区分和界定 ,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审美活动的性质。一、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的界定在 2 0世纪 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 ,朱光潜先生曾提出著名的“物…  相似文献   

20.
十年来中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问题的再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鸿文 《哲学动态》2001,(10):41-45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核心问题 ,在 2 0世纪的 50、 6 0年代及 80年代中前期 ,曾掀起过探索的热潮 ,并因此而形成了数家美学流派。 80年代末期以来 ,随着美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这一问题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地位 ,但仍有一些美学家执著于对该问题的思考。对这些思考的梳理与说明是全面总结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成果不可或缺的一环。一、如何看待对美本质的追问1 含义所指及其对美本质问题的误解。从逻辑程序上讲 ,解决美本质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美本质问题的具体含义 ,即美本质问题的“所指” ,也就是要弄清到底什么是美本质问题。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