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曾是一名“法轮功”团体的成员,如果用褒意倾向的语言说,是信念极为坚定的一员,用贬意倾向的语言说,是痴迷沉陷很深的一员,无论坚定还是痴迷,意味着我对“法轮功”理论相信的程度、跟随的程度和介入的程度。我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这个群体大量的超乎一般人想象的狂热行为,或者他们认为的无比伟大神圣的行为,这种心态和行为用“文革”中的语言“无限忠于,誓死捍卫”来形容也是不为过的。当然,“法轮功”成员捍卫的是他们的领袖及其言论。“法轮功”事件发生后,许多人困惑不已,怎么会有许多知识分子包括高级知识分子以及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的跨文化比较方法之上的、探求群体心理行为差异与相似的一门学科。它发端于本世纪初,形成于七十年代。近二十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被认为代表了心理学未来的主要方向之一。一、跨文化心理学的现代概念跨文化心理学有一个有代表性的最新定义,是在1989年由加拿大皇后大学 Berry 教授等人提出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各种文化和民族群体  相似文献   

4.
以“传统中医理论如何变革”为中医务虚研究的核心问题,并从思维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解决这一非明确限定性问题的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应理解中医理论的存在有双重意义,故应有两种问题表征;在产生解决办法阶段提议可借鉴西方心理学的流派发展倾向来认知中医变革的方法倾向,后又强调了语言形式对中医理论思维的重要影响,指出应当以语言学知识和临床实际去重建中医学术语言的“语义场”,参照信息加工理论,努力减少“编码”失误;在问题解决的评定阶段,强调由于评定本身就比较困难,所以在应对反馈意见时应坚持革新的信念,及时校正算子。  相似文献   

5.
自卑(inferiority)心理学上自卑指一个的自我评价偏低一按照个体心理学派阿德勒(A.Adler)的理论,自卑感在一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按照精神动力学派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1岁是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倾向是勤奋向上还是自卑、自暴自弃的关键阶段:自卑感也是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他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是起源于人的“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是肇端于在.幼年时的无能。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补偿作用是推动一个人去追求卓越目标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张积家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139-1144
在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杨玉芳研究员和《心理学进展》主编隋南研究员两位先生的共同促成下,《心理科学进展·民族心理学专栏》面世了.作为组稿人,受编辑部之邀,为这一组文章写一个前言. 一 民族心理学研究是心理科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在心理学建立之初,冯特就花了近20年的时间完成了10卷本巨著《民族心理学》(Folk Psychology),内容涉及语言、艺术、神话、社会、法律、文化和历史.冯特将"民族"理解为种族共同体,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一样,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个体心理学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民族心理学以群体为研究对象;个体心理学研究人的简单心理过程,民族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形式逻辑问题的讨论中,关于思维规律的客观基础问题的争论,暴露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形式逻辑与心理学有密切联系,于是就说心理学是形式逻辑的客观基础,如朱丰杰先生就认为“认识过程的心理学所研讨的亦是主观思维的规律性,但逻辑学所寻求的则是正确思维的规则与方法”。他说:“规律反映客观事物之必然秩序,但规则只是人的思维与行动的规范或方法。”“规则是人的主观世界中自觉的具有目的性的倾向,规则不仅不是独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少男少女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忧愁呢?就像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写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似乎说愁的少男少女真是自作多情,心中欢乐无比还“强说愁”。还有人则认为,“危险的年龄”、“危机的时期”、“极度的迷惘、困惑”都是青少年这一阶段的专有名词。比如日本学者依田新先生在一本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开头就说:“烦恼是青少年的特权”。看来,青少年并非欢乐无比,烦恼只跟他们有缘,究竟青少年有没有烦恼、困惑呢? 应读说,烦恼、困惑是人类共有的心理属性,是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的人,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究结果“污染”了。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相似文献   

10.
转识成智     
《佛教文化》2007,(3):124-125
佛教的“转识成智”,是一种通权达变、灵活变通的智慧思想。比如从人生的“苦”中发现积极的一面,予以承担,并且从中解脱出来,转苦得乐。现代成功心理学的“挫折、失败正是成功的机遇”;“贫穷是发愤图强的催化剂”;把学习的艰苦和压力当作磨炼心志的甘露,开发学习潜能等。这就是转识成智。佛教的“转识成智”,与现代心理学的转视法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