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钰婧 《法音》2021,(11):39-45
东晋名僧支遁、慧远为中国佛教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二人不仅在玄佛义理、诗歌创作上开风气之先,而且以高蹈出尘、不随流俗的名士风范显于当时、闻于后世,兼有名僧与名士的双重身份.正如孙昌武先生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中将支遁称作"披着袈裟的名士",认为慧远的精神是"魏晋名士风流逸韵的尾闾"[1].随着支遁买山、放鹤养马,慧远结社、虎溪三笑等典故传说在唐宋之际流传定型,支遁、慧远在诗语中逐渐成为对僧人的敬称,与之相关的交游结社典故常用于类比士僧交往.在宋代的士僧交游、唱和诗,以及文人游寺诗、僧侣赠答诗中,支遁与慧远是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典故.据统计,《全宋诗》[2]中包含"支遁""慧远"用语的诗分别为257首与216首[3],数量相近.然而,具体到文人诗与僧诗的用典倾向,支遁、慧远在士僧笔下呈现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僧人形象.因此,本文拟从文人诗与僧诗两方面分析支遁、慧远的用典情况,梳理宋诗对支遁典故的接受与慧远形象的演变,进而探究两种僧人形象所反映的宋代士僧共有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2.
慧远与“莲社”传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中唐流传开来有关慧远等“十八贤’’结“白莲社,,之事,考之史实,大半是虚构。其中,属于儒的六人,虽然确有其人,并和慧远有关系,但从现存资料看,并不一定都参加过结社立誓活动;属于僧的十二人中,佛陀跋陀罗和佛陀耶舍未参加兴元元年(402)的这次结社活动;慧持、道生虽与慧远有交往,但此时也未在庐山;其余七僧,有的与庐山有因缘,有的资料缺为。因此说,这十位僧人不过是后人撮合的“庐山诸道人,,的缩影。总之,慧远等“十余贤”结社之事,不是史实而是传说,但传说也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往往是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某些侧面和制造这些传说人的真实心态。  相似文献   

3.
屈丽蕊 《法音》2021,(4):45-52
山居诗属于山水田园诗创作范畴,可以分为文人山居诗和僧人山居诗两类。文人山居诗多用于抒发山水之乐、隐逸情怀;僧人山居诗则多用来表现山居修道的禅悦体验,传达苦空无常的佛教义理。僧人山居诗是随着僧俗交往的密切,在文人山居诗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自中唐以来,历代禅宗典籍中保存了大量以"山居"为题的作品,山居题材为僧诗所常见。到晚明,随着佛教的"短暂复兴"、居士文化的繁荣,僧人山居诗创作出现高潮。晚明"四大高僧"之紫柏真可、憨山德清都有大量诗作留世。  相似文献   

4.
佛教的弥陀净土信仰在汉魏之际就传入中国内地,两晋开始流行。东晋东林寺僧慧远(334~416)原受学于名僧道安,太元六年(381)入庐山,“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率众行道,昏晓不绝,释迦余化,于斯复兴。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慧远与谢灵运、宗炳、戴逵、刘遗民、雷次宗等相交论道,与鸠摩罗什亦书信往返,讨论佛学。元兴元年(402),慧远与学者名僧123人。  相似文献   

5.
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的译播和佛教的发展,僧诗就开始产生。千百年来,缁林诗风兴隆,弦歌继响,诗家辈出,或寓教于诗,寄禅于诗,或以诗喻道,以诗谈禅,杂以说唱,配以书画,使古老艺苑绽一奇葩,为中华诗坛增一瑰宝。在两晋南北朝时,就有高僧支遁、慧远,鸠摩罗什等作了不少示法诗、喻道诗。到唐代,我国古典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古代僧诗也得到蓬勃发展。王梵志、皎然、齐己、贯休、寒山、拾得乃至包括贾岛(曾为僧后还俗)如摧灿群星闪烁在盛唐诗坛。“若有人兮坐山祖,云表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漫兮难征。独惆怅兮狐疑,寨独立兮…  相似文献   

6.
神僧万回生活于唐代贞观至景云年间,当世即多传其神迹,唐时碑文、诗歌、笔记中已有较多记载,其身后不久即被充分神异化。至宋代,万回形象发生变异,因战乱背景下其"万里而回"的特异功能满足了民众渴望团聚的心理需求,于是被民间神化为"和合之神",崇祀甚盛,至明代其信仰则被寒山拾得的"和合二仙"取代。万回其人其事并成为一种文学典故与形象,在诗、文、词、小说、戏剧领域均有表现。  相似文献   

7.
东晋名僧支遁在其《即色论·妙观章》及《逍遥义》中展示了他对于大乘般若中观双遣显中思想的高妙解悟,提出了"色即为空,色复异空"的非一非异之论。但在其诗歌创作中,却显示出了色、空两边的断灭之态,其抽象说理方式树立概念名相而非荡相遣执,有偏执真如而捐弃色法之嫌。本文讨论支遁思与诗中所出现的背反,并试图敷演此种背反所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7,(12)
<正>"莲社"一词起于中唐以后,见于晚唐五代诗作中,如"白莲社里如相问,为说游人是姓雷"(温庭筠《寄清源寺僧》)、"虎溪莲社客,应笑此飘蓬"(李中《宿山店书怀寄东林令图上人》),分别用雷次宗参与结社与虎溪三笑典故,可见当时已有与"莲社"相关的传说。就目前所见的文献之中,宋僧道诚集《释氏要览》与旧题晋无名氏所撰《莲社高贤传》,详细记载了白莲结社,相传慧远与慧永、慧持、刘遗民、雷次宗等人在庐山东林寺结社  相似文献   

9.
庆道 《中国宗教》2022,(6):44-45
清规是中国禅宗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僧众日常行事的规章,是唐代中期以来禅宗丛林创行的僧制。中国佛教从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以后,就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的措施,例如,支遁创立“众僧集仪度”,慧远创立“法社节度”。唐代中期,禅宗盛行,百丈怀海于唐元和九年(814)创立禅居制度,成为新的丛林规制,世称“百丈清规”.  相似文献   

10.
支遁般若思想包涵般若空智与即色空。《大小品对比要钞序》论及般若智的"无"不同于道家玄学之有无相对的"无",而是超越有无相对而自成其无的"无"。般若空智是超越一切世俗智的最高智慧,是证道成佛断灭死生的要津,契证般若智的至人之心寂然不动而感通众生。考察吉藏的相关论述,对比支遁即色义文献与僧肇《不真空论》对于即色宗的批评,可以判定僧肇所破之即色宗非支遁即色义。支遁即色义有三层逻辑严密的意涵:为即色空提出原因、根据,严格确定即色空是何种意义上的空,即色空区分于断灭空和恶趣空。支遁先于僧肇解入般若空义。  相似文献   

11.
支遁般若思想包涵般若空智与即色空。《大小品对比要钞序》论及般若智的"无"不同于道家玄学之有无相对的"无",而是超越有无相对而自成其无的"无"。般若空智是超越一切世俗智的最高智慧,是证道成佛断灭死生的要津,契证般若智的至人之心寂然不动而感通众生。考察吉藏的相关论述,对比支遁即色义文献与僧肇《不真空论》对于即色宗的批评,可以判定僧肇所破之即色宗非支遁即色义。支遁即色义有三层逻辑严密的意涵:为即色空提出原因、根据,严格确定即色空是何种意义上的空,即色空区分于断灭空和恶趣空。支遁先于僧肇解入般若空义。  相似文献   

12.
五台山寺庙在历史上几经兴废,现存楹联无几。此中所辑,大部分摘自民国年间出版的李相之《五台山游记》。由于辗转抄录,错误在所难免,望读者指正。慈光接引,缁素共入莲花嘉会愿筏载归,圣凡同登净土法门(显通寺)慈光:佛教谓诸佛大慈之光,可照引众生行于解脱之道。缁素:僧俗的别称。缁,紫而浅黑、非正黑之衣,僧众之服;素,白衣,常人之服,故名。莲花嘉会:东晋僧人慧远聚集名士和僧徒一百二十余人,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号“白莲  相似文献   

13.
敦煌慧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史上,僧人取名慧远者很多,就隋朝以前来说,见于史载者便有三人。即庐山慧远(雁门楼烦氏)、江陵长沙寺慧远(籍贯不明)和京师净影寺慧远(敦煌李氏)。庐山慧远为东晋人,是早期佛教史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僧人,故多为人们熟知。长沙寺慧远,为南朝刘宋时人,在佛教史上,没有多少影响。至于本文要谈及的汝煌慧远,虽无庐山慧远之声誉,但也不失为一代高僧。正因如此,有人把他与庐山慧远相比,称之为“小慧远”,然因庐山慧远在中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佛教史上,支遁(314-366)是一位既传承又创新的典范人物,对于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发挥了独特影响,其学术贡献与历史意义值得重视。支遁号道林,俗姓关,原籍中原河南。他生于西晋建兴二年(314),父母均为佛教徒。他幼年时期流寓江南,天资超拔,青年时期就多与名士往来,享有盛名。他25岁出家,长期在浙江绍兴一带弘法,长达40余年。支遁曾应晋哀帝之邀在京师讲道,  相似文献   

15.
慧远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其佛学思想丰富而复杂,从而构成了自身的内在矛盾性.这种矛盾性集中体现在"本无"与"神我"、"性空"与"法性"、"禅修"与"净土"等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对慧远佛学思想内在矛盾与展开的分析,力图理清慧远思想的特质,从而从一个侧面,窥测中国佛学发展的路向.  相似文献   

16.
金代名士王庭筠颇善画竹,以其为中心的金代文人艺术实践深受宋代"湖州竹派"的影响,力图恢复文、苏以来的竹画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以王庭筠为支点,考察金代文人对"湖州竹派"艺术传统的阐扬。  相似文献   

17.
现代历史上五台山僧人最多有过多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圣地五台山,在现代历史上各族僧人最多时究竟有过多少?据五台县政协副主席降巴拉(原系罗(目侯)寺的小喇嘛,蒙族人)说:“我在五台山已经五十多年了,对僧人数也没专门统计过.可我知道最多是在日军入侵以前,也就是在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三日五台山成立僧人动委会时,五台山六十九座寺庙中共有和尚、喇嘛等僧人一千二百六十四名.其中包括汉族僧人八百三十名、蒙族僧人三百四十二名,藏  相似文献   

18.
慧远(公元334—416年),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慧远一生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334年至354年,四处求学,为日后广行教化奠定了理论基础。354年至382年,追随道安,辅助弘法。383年至416年,离别道安后独立在庐山东林寺建立弘法道场。在这一时期,慧远遁迹庐山,孜孜于道,务在弘法,聚徒讲学,率众行道,创立莲社,观想念佛,组织译经,撰论著述,并与天下名僧及当政者深相结交,为僧团创造了宽松的弘法环境,为天下创建了“道德所居”的模范道场。由此,慧远僧团所居庐山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与鸠摩罗什僧团所居长安,南北呼应,中分天下,使中国佛教呈现…  相似文献   

19.
钱慧 《佛教文化》2007,(6):76-78
两晋时期,名僧倍出。在汉族僧人与西域僧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佛教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佛教音乐的本土化也被大大推进,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汉魏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时的许多名僧都为佛教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以下择取梁  相似文献   

20.
史江 《宗教学研究》2003,(1):134-141
宋代传统宗教会社 ,主要指以传统佛、道宗教信仰为基础的较纯粹的大众性宗教结社 ,如各种宗教社邑、法会、斋会等。大体上可分为四类 :僧人主持下的佛教修行结社 ;名目不一的奉佛斋会 ;百姓为互助行善而组织的经社与社邑 ;道教教徒们组织的道会。宋代传统宗教性会社数量极多 ,遍及社会各层面 ,且多集中于江浙地区 ,反映出与宋代社会风气相一致的宗教信仰的进一步大众化、世俗化的趋势。对参与这类会社的大众而言 ,可以起到精神安慰、娱乐享受、互助合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