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与死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但长期以来,特别在我国,人们对死亡多是闻之骇然,谈之色变,避之惟恐不及。可是古往今来,随着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有些人对死亡从不同侧面进行歌颂,赋予死亡以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循证医学在心血管危险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心血管危险控制”的定位心血管疾病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 2 5 % ,是各种原因死亡中比例最高者 ,因此有“第一杀手”(killernumberone)之称。在发达国家 ,心血管疾病约占全部死亡病因的一半[1] 。根据 1995年我国卫生部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 ,我国的心血管疾病 (包括脑卒中 )死亡已居全部死因的首位 ,占总死亡的4 0 7% ,据此推算全国每年有 2 0 0多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就高血压病而言 ,全国有高血压患者 1亿多人 ,每年新增患者 32 0万 ,患病率每 10年递增5 0 % ;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高达 15 0万人 ,死亡 10 0万人 ,生存…  相似文献   

3.
现今世界上共有大小民族两千多个,其中人口上亿的民族,包括我国汉民族在内有7个,共18亿多人。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民族有60多个;百万以上的有200多个;十万以上的有500多个。其他还有一千多个民族,人数更少。甚至还有一些尚待识别的族体,如我国西藏地区的夏尔巴人,川甘边境的“平武藏人”或“白马藏人”等。这些民族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无论属于什么人种,无论操持何种语言,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自  相似文献   

4.
死亡权利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传统道德观认为,人有生存权,但人没有死亡权。随着人类生活质量意识的提高,有人提出:人不仅有生存权,而且也有死亡权。70年代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安乐死讨论会”,该会就宣称,要尊重人的“生的权利”,也要尊重人的“尊严死的权利”。80年代在我国上海举行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试行安乐死的法律思考杨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这是魏武帝曹操的一句非常富有哲理性的名言。死亡,是自然界中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任何生物包括人在内无论其寿命有多长,总是避免不了死亡。既然如此,如何无痛苦地死亡,是每个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患有“绝症”的患...  相似文献   

6.
防御机制的年龄、性别与文化差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考察了生命全程中防御机制使用的年龄、性别和文化差异。被试年龄范围为10~86岁,其中美国被试为168人(男85人,女83人),中国大陆被试为156人(男76人,女80人)。本研究运用测验法对被试的防御机制进行测查,结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使用的防御机制有明显的差异,中国被试比美国被试更多地使用指向自我与理智化两种防御机制,更少使用指向他人与投射;同时防御机制的使用表现出显著的年龄特征,中老年被试比年轻被试较多使用反向而较少使用指向他人与投射;防御机制的使用还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指向自我而更少使用反向。  相似文献   

7.
刘明 《天风》2005,(2):38-39
据上海报刊报道,中国每年有28人自杀身亡,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对此,有关专家指出,自杀已成为我国15岁至35岁人群中第一死亡的原因,而导致这些年轻人自杀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抗挫折能力。 读罢消息,引起笔者深切的思考。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压力,事实上完全没有压力反而对人有害。所谓耐压能力是指能妥善处理身边情况,包括保持心理平衡和对未来有盼望。  相似文献   

8.
心源性猝死(SCD)是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在症状发生1h内出现的自然死亡,病情严重,生存率低,预后差。全球范围内的统计结果显示,在美国每10万人中约有50人~100人发生SCD,每年发生SCD的患者总数约为30万到45万。在我国,根据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料显示,每1万人中大约有4.184个人发生SCD,相比于全球,发生率略低,但是按照13亿的庞大人口,保守计算,我国每年SCD总数达54.4万人,为全球猝死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SCD的院外抢救率低,病死率高,死亡人数众多,因此寻找和总结合理有效的预防、急救和治疗方法对降低SCD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死亡的尊严问题是当代生命伦理学中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代的医疗实践中,各种新的医疗技术在老年人临终阶段的应用,已经引发了各种维护死亡的尊严之激烈争论。本文试图重建儒家的人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之基本含义,并从这些观念出发,对死亡的尊严与人的生物学生命之关系,死亡的尊严与人的痛苦之关系,以及死亡的尊严同人的自主性之关系进行分析,并与西方思想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做比较。文章还表明了,儒家关于人的尊严的观点是对以上问题作出的更好回答,它有助于化解西方死亡伦理研究中出现的概念混乱和理论矛盾。  相似文献   

10.
卫生防疫投入的效率与公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生防疫工作是体现政府投入效率与公平效果的工作,是贯彻、实施卫生工作“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保障。1 卫生防疫投入效果———效率与公平建国前,我国传染病流行猖獗,曾出现过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等疾病流行,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如1949年前,在我国有记载的鼠疫大流行中死亡于该病的人数达240万之多。广西1866~1947年曾在44个县发生63年次人间鼠疫流行,仅合浦县就死亡12767人。血吸虫病曾使流行区出现过“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当今的时代     
当今的时代,我们拥有更高的建筑,但性格却更急躁;拥有更宽广的高速公路,观点却更狭窄。我们花费得更多,得到的却更少;买得更多,享受得却更少。我们拥有更大的房子,家庭却更小;拥有更多的交通工具, 时间却更少。我们拥有更多的文凭,见识却更少;拥有更多的知识,判断力却更少;拥有更多的  相似文献   

12.
对植物状态生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植物状态生存的判定和分类,从人的本质分析植物状态的生存价值,从生物学、社会学角度分析植物状态生存与死亡的区别与联系,认为植物人仅仅是生物学上的不完全生命状态,在社会学意义上,他是死亡个体。对我国卫生费用的现状进行评估,从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对植物状态生存者维持或放弃治疗进行了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是人们对死亡的共识,但对于死亡意义的阐释在不同宗教中却各不相同。卡尔·拉纳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德国天主教神学家,从基督信仰方面对死亡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论。本文简要梳理了拉纳对于死亡的几个主要观点:他不仅对传统基督信仰中死亡、灵魂与肉体分离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强调人作为整体的存在,而且首次提出了死亡是向上帝的全面开放,是人整个生命的圆满事件;最终突出了在基督信仰之内与耶稣基督同死同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既古老而又常新的人类思想的灿烂成果,又是人类未来发展需要不断探索的基本课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对文化现象的内容和形式,只是在传统涵义上予以考察,而未纳入生产领域;至于纳入产业化的范畴作观照就更少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关注生命     
徐蕙照 《天风》1994,(1):38-39
生命,我是从濒临死亡边缘开始考虑的。 儿时,体弱多病,常常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想象死亡的情景,加上各种描述死亡的传说,使我对肉体通常要在生死的临界点历经万般痛楚后,走向从来没有人回头的死亡的幽谷这个事实恐惧万分。 多年之后我知道,死亡是无可奈何的事实。如果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 但年轻健康的人一般很少注意到生命与死亡。  相似文献   

16.
分析植物状态生存的判定和分类,从人的本质分析植物状态的生存价值,从生物学、社会学角度分析植物状态生存与死亡的区别与联系,认为植物人仅仅是生物学上的不完全生命状态,在社会学意义上,他是死亡个体.对我国卫生费用的现状进行评估,从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对植物状态生存者维持或放弃治疗进行了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生命价值观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生死观是生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是"未知生,焉知死",主张将死亡视为一种归宿而泰然处之。缺乏对死亡意义的探寻,也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死亡对人的生命所具有的终极关怀意义。这种生死观导致中国人长期缺乏生命神圣的观念,缺乏对生命存亡的深切关怀;政治化的死亡态度弥漫社会各个领域,使有关死亡的诸多复杂问题被简化和弱化。  相似文献   

18.
简论死亡与死亡教育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死亡,是人生的一个永恒主题,尽管世上大多数人避讳论死,但死亡几乎每日都在发生,其阴影时常徘徊在人之心头。即将跨入21世纪的人类,应该有勇气直面现实,思索死亡,接受死亡教育,赋予人生以完整充实的意义。一什么是死亡?死亡的本质是什么?人体生物学认为,死亡...  相似文献   

19.
试论死亡的本质及死亡态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死亡的最高解释应当是一种哲学的解释,而医学认定的死亡可以纳入这种解释。死亡是个体人与社会关系不可逆转的脱离和中断。本质不能直接取代标准,但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标准来揭示。因此,探讨和建立死亡的标准仍然最具实际意义,但必须统驭在对死亡本质的认识之下。  相似文献   

20.
第一端死亡是确定的,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普遍规律。人生下来一定有一天要死,这句话是可怕的;但是更可怕的,不是死亡的本身,而是死亡的后果。死亡是分离,死亡就是同财产、荣誉、欢乐、职位、亲友、事业等人世的一切事物完全分离。对人类社会来说,死亡是一种毁灭;一个人死了、他对于世界没有份了,不能再参加任何活动了;人们再也见不到他了,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不久人们再也不思念他了。谁若认真地观察、研究、思考一下,这的确是使人胆颤心惊的。人的本性对死亡都有反感,因此千方百计拒绝死亡。可是这一切,同死亡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