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模型推理的科学认知论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近20年来在科学哲学中发展起来的、关于科学推理本质的一种新观点叫做“基于模型推理的科学认知论题”(the Scientific Cognition as Model-Based Reasoning Thesis)。按照这个论题,科学推理实质上是语义过程。对于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科学理论陈述观和科学推理句法观来说,这种观点是一种有别于历史学派和其他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潮的挑战和修正,它也可以纠正库恩科学革命理论(特别是早期基于格式塔转换的间断性革命变化学说)的极端性。然而,现有相关研究主要限于用科学发现和概念变化的课题来阐述基于模型推理的概念架构(简称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出版的具有原理研究性质的著作比较少,关于辩证法原理的著作更是凤毛麟角。在这些凤毛麟角的著作中,刘森林的近著《辩证法的社会空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显得非常突出:它开出了辩证法研究的新路径;打破了历史长期形成的理论瓶颈,深化了人们对辩证法特别是矛盾问题的理解。该书有以下四个特点值得一提。首先是高度的理论责任感和知难而上的理论勇气。作者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深入梳理的基础上,意识到矛盾问题处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争论的中心,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既能够有力…  相似文献   

3.
先简单回顾一下我国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论争的历史。当昭和初年论争刚刚开始时,多数人认为,仅在自然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以及各种科学思想中才有阶级性存在,至于科学理论本身则是没有阶级性的。不久,随着苏联对德波林的批判介绍到我国,“哲学的党性”观点也几乎一成不变地搬用到自然科学上来,就出现了一种看法,认为自然科学理论内容本身也贯穿着阶级性,承认存在着阶级基础全然不同的两种科学,即建立于形式逻辑和机械论方法之上的“资产阶级科学”和以唯物辩证法为指针的“无产阶级科学”;认为因阶级立场不同而  相似文献   

4.
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进行批判分析的透彻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指出十九和二十世纪各种资产阶级哲学派别的思想性质。无庸置疑,确定这种阶级性质是对资产阶级哲学派别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从哲学上阐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性质归根结底是由资产阶级社会基础的客观社会过程决定的。从这种基础出发,也可以对哲学世界观与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艺术、政治、宗教等)的普遍联系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探索。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们只有同时也研究哲学认识发展的特殊机制,把哲学理解为特殊的精神现象,揭示哲  相似文献   

5.
书讯     
现在通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一般是由两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大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组成的。这种结构体系虽然叙述起来比较习惯,但却割裂了哲学系统的完整性,及世界观和认识论、方法论严密的统一性。该书试图弥补这一缺陷,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融合”起来,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考察历史问题和现代问题。本书还注意吸收自然科学和当代国内外理论研  相似文献   

6.
论逻辑和哲学的融合与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科学最初是和哲学融合在一起的,后来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专门的科学,从哲学独立出去了。同样,逻辑最初也是和哲学融合在一起的,到了本世纪它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哲学分离出去。对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融合与分离,人们有着普遍明确的认识,但是对于逻辑和哲学的融合与分离,人们似乎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明确的认识,也许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呢?缺乏这种认识,如果对于逻辑研究和哲学研究没有任何危害和影响,倒也无关紧要。然而事实是这样吗?我认为,这两个问题,特别是第Th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我…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并没有把他的哲学立场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而是更倾向于使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词,认为他和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在布尔什维克的传统里,"辩证唯物主义"被列宁和斯大林确立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名称。这种名称上的变化反映了对恩格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片面理解。列宁和斯大林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恩格斯力图对它们进行调解。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接受了黑格尔系统的三大划分,即自然科学进入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位置、历史科学进入他的精神哲学的位置、在"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中形成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辩证"原理"与黑格尔的逻辑并列地成为真正的哲学。恩格斯认为"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能够把握存在的原理,这样的主张包括如下唯心主义观点,即存在的概念必须限制在我们的经验领域内。恩格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特征以培根关于人类知识的实践来源的论述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阐述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时写道,随着资产阶级在英、法这样一些大国里夺得政权,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丧钟也就敲响了。“从此以往,成为问题的,已经不是这个理论还是那个理论合于真理的问题,只是它于资本有益还是有害,便利还是不便利,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的问题。超利害关系的研究没有了,代替的东西是领津贴的论难攻击;无拘束的科学研究没有了,代替的东西,是辩护论者(Apologetik)的歪曲的良心和邪恶的意图。”马克思的这段话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用于资产阶级哲学。在帝国主义时代,这种哲学具有愈来愈多的辩解的和反动的性质。反动的哲学家们巧妙地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著名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的矛盾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调和矛盾的性质。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也包含着一些宝贵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在辩证法思想方面,他提出了关于事物矛盾和发展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论断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议,但其中很多观点并未充分考虑到恩格斯的本来用意。恩格斯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最终被自然科学(实验)和工业所解决,哲学在自然界和历史中都既不必要也不可能。"现代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恩格斯这一论断能够得到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支持,也能得到马克思文本的佐证。"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术语可以指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或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元理论。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论断构成了现代科学哲学实质上的思想先导,规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和发展方向,对当前学界的一些研究热潮具有批判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哲学革命和当代辩证法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西方哲学及后现代主义哲学在一个世纪中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也部分地涉及到对辩证法理论的批判。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和评价这些批判的合理性,我们能否从中吸取积极的成果以抛弃辩证法理论中确属形而上学的东西,并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和当代哲学精神的辩证法理论形态?粗略地说,现代西方哲学包括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未能完全摆脱知性思维方式的限制,往往以精密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和批判传统哲学,缺少自觉的哲学态度,因此很难领悟传统哲学特别是辩证法理论的真正旨趣和意义,以致有些批判是文不对题,陷入偏执、浮躁甚至盲目的激…  相似文献   

13.
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哲学上的伟大的革命变革——是由科学和实践的整个发展过程所准备和推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除了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以外,同样也需要科学理论的前提条件,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的前提条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前,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马克思以前哲学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局限性,阐明了自然界现象的客观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提出了必须创造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时就是以这些自然科学的材料为  相似文献   

14.
一、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德国历史哲学中的浪漫主义倾向在德国哲学思想中从上世纪末开始的对历史哲学问题日益增长的兴趣不是偶然的。它是由于经济、政治、精神的总危机所引起的,这种危机到二十世纪初愈来愈明显地被觉察到了。这一时期对历史发生特别强烈的兴趣,说明资产阶级思想在历史中正寻找什么是当代现实、资产阶级社会日渐加深的危机的根源何在这种问题的答案。产生海德格尔哲学历史观的精神气氛的特点是把当代社会同把古代或中世纪加以浪漫主义理想化以后得出的那种社会制度对立起来。这种理想化已经成为在十九世纪初浪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P.莱蒙认为,恩格斯的辩证哲学是根据“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而在科学上是个失败。为了证明他的这一观点,作者竭力贬低恩格斯对科学辩证法所作出的贡献。在他看来,似乎恩格斯对哲学史上的辩证哲学家,除了黑格尔以外,十分无知。此外,作者把恩格斯关于“运动着的物质的永恒循环”这一光辉观点歪曲成为“永恒反复”,从而把恩格斯同反辩证法的敌人尼采等同起来。作者还硬说恩格斯只是简单地把黑格尔“颠倒”过来,从而陷入了经验主义,此外,他又指责恩格斯把“意识形态命题当作理论”而向唯心论求救,胡说什么辩证法三定律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新教条和自夸为科学终极的新神秘主义”。总之作者认为,辩证法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或者要唯心主义,那就要辩证法,或者要唯物主义,那就不要辩证法,二者不可兼得。这种立场代表了西方一部分资产阶级哲学家力图把唯物主义和弁证法割裂开来的企图,其实质还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的政治哲学阐释是在与实证化、决定论解释的争论中形成的。虽然这种阐释路向对于克服第二国际以来出现的经济决定论的解释路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越界阐释的倾向。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双重转变中找到政治哲学阐释的合理限度。从历史的认识模式来看,唯物史观实现了由自然主义认识模式向历史主义认识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深刻揭示了政治哲学中规范性概念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而且有利于冲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迷雾,为政治哲学的阐释限定了理论视域。从历史的研究方法来看,唯物史观实现了从思辨方法到"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研究"的转变。这一转变明确了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研究方法和总体性的历史解释原则之间的理论关联,为政治哲学的阐释划清了理论限度。  相似文献   

17.
从1923年卢卡奇批评恩格斯哲学到现在已有近百年历史,其间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讨论的话题之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主导性判断是二者之间确有重大区别。这样的事实表明一般性问题的客观存在:整体意义的恩格斯哲学何谓?此为以往讨论忽略的问题。恩格斯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且成体系,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和思想来源三者皆可为证。这一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如下几点:第一,设定哲学本体为物质,指称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第二,研究本体的哲学分析框架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第三,人对本体的反映是外在经验,理论表现形式为实证科学即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第四,对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哲学性抽象是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二者皆具辩证性质;第五,对外在经验的提炼概括是内在经验即形式逻辑和辩证法,此为基于实证科学而来的哲学,凌驾于实证科学之上的哲学为多余。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这是完善恩格斯哲学体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1987年1月在莫斯科召开了苏联哲学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苏联哲学协会副主席B·斯托利亚罗夫作了《关于1982—1987年苏联哲学协会活动和从党的二十七大决议看协会工作改革》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谈到,在协会的第三次和第四次代表大会之间,在探讨马列主义哲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成果。如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科学知识发展的辩证法、当代科学发展的辩证法等等。这些问题由论辩证法的多卷集专门进行了论述。同时第一次试图撰写关于科学共产主义问题的概括性著作。这项工作成果拟在《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历史》一书各卷中加以论述。还有,对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报告人还着重谈  相似文献   

19.
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革命民主主义的辩证法。这个理论的特点是由它的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决定的。其历史背景集中表现在三点上:其一,波兰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其二,第二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危机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德国工人运动的危机;其三,俄国革命。这三点背景决定了她在社会主义的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民主等问题上的认识上带有明显的西欧特点,而不同于列宁。其哲学基础是由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构成的:理论基础即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理论,方法论基础即是总体辩证法。由此决定,研究罗莎·卢森堡的革命民主主义的辩证法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其一,坚持整体的历史运动的观点;其二,坚持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其三,从危机的视角研究罗莎·卢森堡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韩庆祥 《哲学研究》2022,(2):15-25+128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研究关于事物、知识之“总联系”,使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以终天年,呼唤新哲学的诞生。这种新哲学首要指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区别于思辨哲学的辩证哲学,它具有总体性,即批判性、现实性、实践生成性、历史性;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确立唯物主义辩证法,才会确立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而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相对不同,但在把握事物发展一般规律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都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就回答思维和存在关系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也具有哲学性质,但就思维和存在区别而言,他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既不是只满足于“抽象的思维”“感性的直观”的旧哲学,也不是辩证哲学本身,而是辩证哲学的存在形式。他们的新哲学介于“超验”和“经验”之间。需要重新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它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学说中,关乎他们学说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