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成关于一个对象的观念与形成一个观念简直就是一回事;观念对一个对象的指称是一个外来的命名,观念没有对象本身的征象或特征。——休谟(1888),20页本文区分两个学说,二者都给理论构成提供大部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它们是精神的表象的理论(the 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mind,根据这一理论,命题态度是生物体与精神表象的关系)和精神的计算的理论(the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根据这一理论,精  相似文献   

2.
执行功能紊乱理论(T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弱的中央统合理论(Weak Central Coherence theory)和心理理论假说(The Theory of Mind Hypothesis)是解释孤独症认知障碍的三种重要理论。本文着重通过回顾以往的实验研究来探讨三种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进的方向, 以及三大理论之间的关系。三者可能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孤独症认知障碍的机制, 如何综合起来更好地揭示孤独症的认知障碍和病理机制, 尚需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同时更多地考虑不同认知因素的交互影响以及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可能是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PB)是近10年来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相较于已得到广泛探讨的UPB形成机理研究, 当前关于UPB的影响效应研究还相对有限, 且主要聚焦于领导UPB对员工的影响, 以及自我反馈下UPB对行为者的影响。借鉴并受到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和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有关观点的启发, 构建了一个同事间围绕UPB的社会互动模型。模型指出, 观察者在看到同为员工身份的行为者实施UPB后会对此进行结果预期和动机归因, 继而在观察者正直性的调节下引发相应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进一步地, 行为者在接收到观察者对其UPB的行为反应后会对这些反馈背后的意图进行解读, 进而影响其后续行为变化。最后, 从观察者对UPB的道德判断、与UPB“不道德”属性有关的认知评价、UPB行为者行为变化的过程机理等方面提出理论模型的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人际关系看人格--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简称CAPS)被视为是与大五人格理论齐名的一种人格理论。该文拟从个体外部的人际关系层面来阐述该理论,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然后,又从CAPS与其它人际关系理论的契合说明该理论是一种整合性的人格理论。最后,指出了CAPS的优点和局限性,并由此对人格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付梅  汪强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4):659-667
目前神经经济学的首要目标是探讨人们经济决策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于脑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跨期决策作为经济决策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其理解可以丰富决策的理论内容。首先, 梳理了关于跨期决策神经机制研究, 阐述了跨期决策的四种理论, 分别为单一评价理论(single-valuation theory)、双评价理论(dual-valuation theory)、自我控制理论(self-control theory)和自我参照加工理论(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theory), 以及脑损伤研究证据。其次, 分别整理了基于体素形态学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跨期决策领域中的应用, 并揭示前额叶灰质和白质体积以及背外侧前额叶-纹状体神经纤维连接对于决策冲动性的影响。最后, 未来研究需要注意其在研究方法、认知过程、决策冲动性评估模型上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6.
试论儿童装扮游戏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力平  张晔 《心理科学》2002,25(2):228-230
近年来,儿童对心理的理解成为了认知发展,尤其是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在诸如儿童对感知、思维、情绪、愿望以及信念的理解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成果卓著。儿童对于此种心理的理解通常被称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理由是:第一,心理状态是理论概念,其存在得不到证实。我们是拥有了关于心理状态的理论,并将其归咎于自己及其他人的。第二,关于心理的知识具有理论的基本形式和要求(详见Wellman,1990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1,24(3):334-338
“儿童心理理论”(children’s theory of mind)的发展研究是西方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个迄今已取得长足进展并前景看好的热点探索领域。本来,“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最初常常不过是指称儿童发展着的“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一种试探法(heuristic)。但后来有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儿童对心理生活的认识真的是一种“理论”,这就形成了所谓“理论论”(The theory—theory)。  相似文献   

8.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du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of PTSD,DRT)基于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强调特定加工通路(即视觉加工腹侧通路和背侧通路)在侵入性表象形成和提取中的作用。DRT认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竞争性认知任务(即言语任务和视觉空间任务)分别占用特定加工通路的认知资源从而影响创伤信息加工和创伤记忆再巩固;工作记忆模型(working memory model,WMM)则强调竞争性认知任务对整体认知资源的占用。目前,DRT和WMM均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未来的研究应考虑个体的工作记忆能力;开展更多干预研究,并尝试改进研究方法,以及设计与文化相符、更加生活化的竞争性认知任务。此外,在加强模拟干预研究的同时也要增加临床应用研究,适当开展真实创伤情境的干预研究,还要加强相关信息加工能力训练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依据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目前,研究者扩展了TPB的认知成分,在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研究中增加了描述性规范、道德规范、预期后悔、过去行为以及风险感知等变量。结果发现,TPB扩展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多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意图和行为;依据TPB理论开展的干预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完善TPB理论及其扩展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更多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干预中。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来的语言神经科学研究确认了双(多)语经验的认知效应。就10年来双(多)语经验抵御老年痴呆症(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症, AD)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基于认知储备(cognitive reserve)理论, 从功能和结构两方面探讨了双语(多语)经验抵御AD的神经机制。从外语的类型、熟悉程度、开始习得年龄, 以及研究方法等角度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 旨在推动外语学习和教学, 并为老年化疾病和跨学科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Wyer和Srull于1986年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on theory)的不足之处日益明显,为此,Wyer和Radvansky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本简要回顾了Wyer和Srull的社会认知理论,并重点介绍了Wyer和Radvansky对该理论三方面进行的修正:①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组织形式,②信息加工系统中理解器的作用及可利用资源,③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的提取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2.
唐倩  毛秀珍  何明霜  何洁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160-2168
随着认知诊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ognitive diagnostic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D-CAT)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兼顾知识状态与能力的双目标CD-CAT逐渐受到重视。选题策略是CAT的核心, 通过梳理传统CD-CAT和双目标CD-CAT选题策略的研究, 并对它们的特点、关系及表现进行介绍和评析。最后, 基于认知诊断模型与CAT实践发展指出未来应加强一般化认知模型、复杂测验条件认知诊断模型下选题策略的研究; 应开发双目标诊断测验的项目和测验特征指标; 还应加强非参数选题方法和CD-CAT的实践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真理冗余论(Redundancy theory of truth)是当代的一种真理理论。通常认为,这种理论的首创者是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家和哲学家拉姆齐(F. P. Ramsey,1903—1930),而这种理论的更精致的说法则是由美国哲学家格罗弗(D. Grover)等人1975年在一篇题为《真理的代语句词理论》(A Prosentential Theory of Truth)的著名论文中提出的。在二十世纪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的哲学背景下,研究真理问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紧密联系语言意义问题来研究真理问题。把握真理与意义之间的联系,的确是研究真  相似文献   

14.
“Xin 心 (Mind)” is one of the key concepts in the four chapters of Guanzi. Together with Dao, qi 气 (air, or gas) and de 德 (virtue), the four concepts constitute a complete system of the learning of mind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theory of benti 本体 (root and body), the theory of practice and the theory of spiritual state. Guanzi differentiates the two basic layers of mind—the essence and the function. It tries to attain a state of accumulated jing 精 (essence, anima) and nourished qi, in which qi is concentrated in a miraculous way, through a series of methods of mind cultivation and nurturing, including being upright, calm, tranquil and moderate, and to concentrate the mind and intention. The doctrine of mind of the four chapters of Guanzi influenced Daoism and Confucianism and is a key lin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It is a prelude to the merger of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Buddhism.  相似文献   

15.
孙彦  殷晓莉  李纾 《应用心理学》2007,13(2):168-173
1979年,Kahneman与Tversky修正了von Neumann与Morgenstern的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EU)中有关线性概率的假设,提出了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PT)。1992年,两人对预期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将该理论演进为累积性预期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CPT)。本文就从PT到CPT的发展、CPT与PT的差异及CPT所面临的危机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6.
美国投资心理学理论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美国投资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微观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开始加强对个体在投资决策中的心理研究,在Amos Tversky、Daniel Kahneman、Richard Thaler、Robert J.Shiller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和投资心理学家的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投资心理学家Kahneman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章介绍了西方投资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理论,即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及对投资者的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  相似文献   

17.
个体对行为后反馈结果的加工在学习和环境适应方面有重要意义,工作记忆负荷(working memory load,WM load)如何影响反馈加工过程尚不清楚。采用双任务范式,设置基线、低WM load、高WM load三种条件,结合ERP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发现RewP (reward positivity,奖赏正波)对效价敏感,而不受WM load条件影响;Theta震荡的正、负反馈差异波在高WMload条件下比在低WM load条件下小。结果支持等级强化学习-前扣带回理论(HRL-ACC, hierarchical reinforcement learning theory of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对于RewP和theta震荡的观点:RewP反映了反馈效价评估功能, theta震荡反映了认知控制功能,并且WM load选择性影响了ACC的认知控制功能而不是反馈效价评估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个新流派。它起始于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之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尼塞(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流派而立足于心理学界了。广义地说,心理学中凡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都可以叫做是认知心理学派,如皮亚杰学派也被称为认知心理学派。但目前西方心理学文献中所称的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19.
陈娟  何昊  杨丹丹  关青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1):2002-2012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介于正常认知老化和老年痴呆的中间状态, 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可通过诱导突触可塑性的改变来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对rTMS干预MCI认知功能的有效性及神经机制进行分析。未来研究应优化定位手段, 延长对干预效果的随访评估, 考察不同刺激参数和刺激靶区对干预有效性的影响, 以及结合脑成像技术来探索rTMS的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20.
陈赟 《现代哲学》2003,(1):82-88
长期以来,学术界把孟子的性善观念理解为一种先验性的学说,但是,本文认为。先验/经验的范畴归属于认知性的哲学(cognitive philosophy),其论证功能更多的指向理论。而不是规范。而孟子的性善说却以对于“以故言性”的认知性的人性理论的批判为其出发点,后者所导致的理论结果往往是“以情才代性”,也就说,认知性的人性论触及的总是“情”与“才”,而不是真正的“性”。而孟子本人的性善论不是对于人性所表现出来的经验性事实的理论解释,其功能主要是规范性的,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引导性(orientative)的概念,它的主旨不在于获得某种知识理论,而是在实现人与世界的某种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