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上清派经典《黄庭经》在宋代颇为盛行。苏轼道学修养深厚,《黄庭经》对其影响较为深刻。具体体现为:苏轼在其诗文创作中,大量引用《黄庭经》中的词汇和故事,诗歌内容、体式模仿《黄庭经》。苏轼的养生思想、生活态度、艺术观等受到了《黄庭经》的影响。苏轼对《黄庭经》的接受对其子苏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对于唐宋以来的"以禅喻诗"的诗歌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后人对其"以禅喻诗"之旨莫衷一是,但均无中其肯綮,本文从"以禅喻诗"的源头——禅宗本体入手,指出严羽"以禅喻诗"就是通过诗来传达色相俱泯、色即是空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3.
别材、别趣与妙悟说是严羽《沧浪诗话》的主要诗学观点。严羽力图用别材、别趣来说明诗歌所特有的审美性质,把别材、别趣看作是诗的生命。妙悟则对诗歌创作的艺术思维进行了规定,与禅宗的顿悟息息相关。这些诗学理论站在一个较为纯粹的诗学立场,追寻着冲淡空灵、神韵悠然的诗学理想,寻求着纯粹的诗所特有的审美韵味,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倪瑗 《四川心理科学》2014,(6):93-93,70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地位,其政治统治的相当开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推进,新兴市民阶层的迅速崛起,文化的高度繁荣等诸多因素,都使得宋代的民俗比前代更加丰富完善。在这样的形势下,大量记录,反映当时民俗生活的诗歌便应运而生。民俗使诗歌的题材,内容发生新变,促进了文学的繁荣昌盛,同时诗歌又在广泛流传中加速了民俗的普及,苏轼的诗文就是一个显著的代表,本文拟通过对苏轼部分诗文的分析,从他诗歌中的“平民饮食”、“养生之道”,以及“自得人生”三个方面管窥宋代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5.
从《易经》与《论语》中看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其现实意义李文炳写此文前,把我的观点提出:我同意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有关《周易》是文王、周公、孔子编写的。从宋代欧阳修提出《易经》中“传”有“子曰”而不应是孔子自己写的,是所谓“讲师”借孔...  相似文献   

6.
谭特立 《佛教文化》2011,(5):110-113
“永叔不喜佛,然其聪明之所照了,德力之所成就,真佛也!”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为《欧阳修文集》作序时,是这样评价欧阳修的。  相似文献   

7.
严羽诗歌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意境。严羽的意境思想是对唐代刘禹锡、司空图等人意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诗歌艺术审美本体的强调。"气象""入神""妙悟"则是理解他意境思想的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在《续欧阳子朋党论》中,苏轼从君子、小人身份定位与人物关系的视角,反思了欧阳修严辨君子小人之别的主流观点,强调君子对小人的包容态度。苏轼这一现实主张,有其相应的易学理论依据,体现在其易学著作《东坡易传》对爻辞的独特诠释中。苏轼的君子小人观既是源于党争给国家及个人带来危害的反思,又与他"性无善恶"的易学思想联成一个统一体,反映了他在易学建构与现实政治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另一副容颜     
正我十岁那年,祖父带着我到集市上去买书包。去的路上,迎面也过来一对祖孙。祖父与他们说话,并借机向他们请教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大家。随行的那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孩子脱口而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我还在一盆浆糊的时候,人家已经一脸自豪。尽管现在在我看来,这不是  相似文献   

10.
简论欧阳修的《易》说及其史学观林怡欧阳修(1007~1072),历仕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以文章名冠天下,平生著述甚丰。他以“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苏轼《居士集·序》)的卓然丰采令天下士...  相似文献   

11.
禅味的诗     
无禅味不可称禅诗,同样,没有诗味,也不能算是禅诗。禅诗的诗味有一般诗的特点,但又有与一般的诗不同之处。中国古诗的特点,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用赋、比、兴的手法进行创作。禅诗作为中国古诗园地上的一株奇葩,其形式当然也不外乎中国古诗的这种特点,只不过其更注重个性的抒发而已。中国诗歌,自《诗经》乃至汉、魏、晋以来,逐渐趋向追求表现心灵的自由方面。其主要表现是诗歌朝“抒情”方式的发展并逐渐完美。这种主观抒情的特点,与禅诗追求的“思维修”、“静虑”乃至禅宗所提倡的“顿悟”极为相通。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相似文献   

12.
《澄清韵》是全真道的代表性经韵,也是全真道“早坛功课”的第一首韵腔,其音乐形态和标题旨意贴切。本文通过对这首中国传统道教声乐艺术精品中“澄·清·韵”的音乐分析,进而对全真道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绘画史上,元代绘画占有很特殊很重要的地位.“宋人尚法,元人尚意”.元画一反南宋那种客观写实的画风,而继承光大了北宋苏轼等人倡导的文人画的审美主张,以绘画主体表现性的“意”、“韵”为其审美特征.元代文人画表现了当时的文人们与现实不合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并对后世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在这其间,汤垕与他的《画鉴》对文人画的兴盛起到了某种承前启后、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研究文人画不可不注意汤垕的绘画鉴赏美学.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美学研究中,《手稿》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中国时代背景下,《手稿》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理论发展起引导作用,形成具有中国语境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国内学者通过不断地阐释《手稿》的美学思想,结合中国语境,形成各种理论观点,出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等理论。通过解读《手稿》对中国美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探析《手稿》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宋代书家众多,精品迭出,诞生了以苏、黄、米、蔡四大书家为代表的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中前三家确指苏轼、黄庭坚和米芾,而最后一家的蔡,却是“是蔡襄”或者“是蔡京”争议不休。与蔡襄同一年考取进士,在书法上极具造诣的欧阳修却对蔡襄极尽推崇,多次写下“蔡君谟独步当世”的评价。本文通过分析欧阳修对蔡襄的推崇、推崇原因以及对后世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6.
正刘攽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也是个爱开玩笑、耍贫嘴的高手。有些人对他的名字不熟悉,但如果提到《资治通鉴》就不会陌生。司马光在主编《资治通鉴》时,刘攽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他的史学造诣很高,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都对他称赞有加。但就是这样一位官员,生活中却有些"不正经"。刘攽有两位交好的同僚孙觉、孙洙。一次,孙洙向刘攽要一幅书法作品,刘攽写好后就让小吏  相似文献   

17.
赵连元的《比较美学研究》一书,于2003年12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赵著”).该书是一本论文集,由“比较美学理论研究”、“小说领域比较美学研究”、“戏剧领域比较美学研究”、“诗歌领域比较美学研究”和“美学、比较文学研究”等五部分组成.本文只对于该书的“比较美学理论研究”部分的剽窃和抄袭行为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8.
一十二世纪初头,石林居士叶梦得对北宋之末天下的印刷书籍,曾下过评价说:杭州者最上,蜀本次之,福建者最下,这时京师(开封)的印刷物殆不劣于杭州,只是纸张不好而已。(译者按: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世言雕板印书始冯道,此不然;但监本五经板,道为之尔。……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蜀者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这里评价不太好的蜀之成都,在北宋之初,雕造过勃版的大藏经;福建之地,北宋之末却出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史上,苏轼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以绚烂的姿态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又如一座不可攀登的高峰。他是一个集诗词、书法、绘画、散文于一身的大成者,是中国文人画的极力倡导者。其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其传神论美学思想,更是贯穿于他的诗歌与绘画中。文章着重介绍其绘画和诗歌的传神论,并将其与顾恺之及同时期的黄庭坚相比较,来说明苏轼传神论的创新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试论道家思想与《易传》的形成方光华《易经》和《易传》在宋代以前被视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欧阳修怀疑《系辞》可能不是孔子所作,引起了人们对《易经》和《易传》的关系的思考。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已基本证实《易经》是周朝初年的作品,《易传》的成书年代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