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字是词的书写形式。汉语的词有的是用一个汉字来书写,如“人”、“山”、“水”、“地”、“大”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一般称作单音词(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字义就是词义。但是现代汉语词更多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书写。因为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词占绝对优势,多音词也在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字义和词义就不一致了。常用的汉字大约有五六千个,而常用词却多得多。  相似文献   

2.
(一) 偏义合成词在现代汉语中,词由词素构成,确定一个词的意义往往跟构成词的词素义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分析词素义对确定词义就有相对的作用。在联合式合成词中,有些合成词的词义,基本上是其中两个词素义的总和,“光明”是明亮的意思,是“光”和“明”两个词素义的合成,其他象“朋友”、“道路”、“语言”、“人民”、“群众”、“寂寞”、  相似文献   

3.
汉语并列式合成词的词汇通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文斌 《心理学报》2001,34(2):117-122
汉语并列式合成词具有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内部不同的词素组合在心理词典中则需要不同的词汇通达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在对汉语并列式合成词的词汇通达过程中,第一成分并不总是起决定作用;同样,并列式合成词中的两个成分在词汇通达过程中并不总是同等重要。实验证明,语义透明度对并列式合成词的词汇通达起重要作用。实验还发现,在心理词典中对并列式合成词的词汇通达需要一个证实原则。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愈来愈多了,书面语比口语里更多。复音词大多由单音词构成,这是因为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这是汉语结构上的一个很大变化。周秦时也有少量双音词,如《诗经》中有“河上乎逍遥”、《左传》有“摇荡我边疆”、《庄子》有“抟扶摇、羊角而上”、《楚辞》中有“颜色憔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里,重叠式合成词和叠音式单纯词在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由两个相同的汉字组合在一起而构成的一个语言单位。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严格的界限的。重叠式合成词是由两个相同的语素相重叠而构成的,例如,“哥哥”、“仅仅”、“偏偏”、“刚刚”、“常常”、“恰恰”等等。而且,构成重叠  相似文献   

6.
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选取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两种类型的目标词,要求大学生被试阅读包含有目标词的句子,以探讨合成词结构是否影响词汇识别过程,以及如果有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识别过程的早期加工阶段还是晚期加工阶段,亦或是整个加工阶段。结果发现:合成词结构影响词汇识别过程,而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识别过程的晚期加工阶段,即相较于偏正结构合成词,读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识别并列结构合成词。  相似文献   

7.
进行了三个跨通道启动词汇判断实验,探讨汉语听觉词汇加工中声调信息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实验一和二使用具有相同音段信息、但不同声调信息的双音节合成词(如“条约”和“跳跃”)作为听觉启动词,与其中一个词有语义关系的双字词作为视觉探测词。语义启动词与其配对的声调不匹配词在第一音节的声调、第二音节的声调、或两个声调上有所不同。实验三改变语义启动词的第一或第二音节的声调,以产生声调不匹配的假词启动项;实验三还同时变化了原来的声调与产生的声调之间的相似性。实验结果表明,声调不匹配的启动项目是否产生显著的启动效应取决于词汇竞争的环境、声调输入与深层声调表征之间匹配的程度,以及不匹配的声调所在的位置。文章从语音输入中的声调信息如何激活词汇表征、声调信息如何存储在心理词典中、声调对语义激活的制约作用如何受竞争环境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讨论了研究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现在是信息时代。随着“知识爆炸”,信息递增。作为信息的最基本物质载体词汇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新词新义大量涌明,并且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无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宝库,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我们根据平时积累的若干资料并参考其他著作就现代汉语新词的特点来略谈一二: 一、大量的同族词。汉语新词中同族词很多,这有三种情况:a)首序同素。比如“彩电、彩照、彩扩”、“软技术、软科学、软  相似文献   

9.
陈煦海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10,42(3):377-386
用图–词干扰范式探讨了汉语双字合成词口语产生中构成词素的正字法、语音、语义信息激活的特点,共三个实验。结果表明汉语双字合成词的口语产生中,词素的语音、正字法信息可以促进词汇的口语产生,而词素语义信息的作用不显著,说明合成词口语产生的编码单元为"音节+音调",词素的正字法也在编码中起到一定作用。这些信息激活不受词素位置的影响,首、次词素在双字合成词口语产生中地位相当。词素正字法先于语音信息激活,在SOA为?200ms就有出现;语音信息则稍晚,在SOA为100ms时才出现激活。  相似文献   

10.
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叫做单音词。有两个或更多个音节的词叫做多音词。多音词又分做两类:一类是把字与字分开以后单个的字没有意义的那种词叫做单纯词。一类是把字与字分开以后单个的字仍有意义的那种词叫做合成词。  相似文献   

11.
外来因素对一种语言的影响,或许无过于佛教对汉语的影响了。至今,汉语中仍有小少源于佛教的常用词,如“世界”、“实际”、“究竟”、“转变”、“烦恼”等,只不过人们往往习用而不知罢了。佛教词汇数量之巨,在汉语专科词中是首屈一指的。有人统计,仅佛经中的“名数”一类,即有三千多个。佛教词汇源远流长,影响广泛。它兼有专科词、外来语和古语词三种形态,有特殊的宗教内涵和表现形式,并且同普通词汇交叉影响,成为人们阅读古代文献的难关。本文拟从佛教词汇的渊源、理论和组成等方面,作一些粗略的阐述和分析。佛经的译传,肇始于汉末。经过五百余年至盛唐时期,编成《开元释教录》,藏经初具规  相似文献   

12.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思维规律的,语法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它们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逻辑和语法毕竟是两门科学。汉语语法是研究汉语的结构规律的,它主要讲各级语言单位组合的规则。汉语是非形态的语言,它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语素和语素组合成合成词,词和词组合成词组,词或词组组合成句,单句和单句组合成复句,几个句子又组合成句群)不是依靠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中,词的音、义、形一般来说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每个词都有自己的音、义、形,否则,就会引起词汇的混乱,这样就不能成为社会交际工具了。但是,当词与词组合成语句时,各词的音、形、义之间,往往会出现各种异同不一的矛盾。尤其是汉语词的词形在书面语中就成了汉字,又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所以在词的词音、词义和词形之间,发生异同不一的矛盾就会更大些。然而,各词间的音、义、形的一致和各词间的音、义、形不一的矛盾是辩证的。这三者间的矛盾引起同异的分歧,在词典中往往形成极为复杂的局面:出现大量的  相似文献   

14.
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芳  杨玉芳 《心理科学》2005,28(2):374-378
采取图画一词汇干扰实验范式,以视觉方式呈现干扰单字、初步探索了汉语单音节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结果发现了在目标项和干扰词的音节相同和同音条件下都出现了促进效应,而在首音和声调相关、韵和声调相关、首音相关、韵相关、声调相关条件下都来出现显著的启动效应。这表明“音节”或“音节 声调”可能是词汇产生中语音编码表征的单元。最后讨论了英语和荷兰语的研究结果与汉语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08,40(3):253-262
采取内隐启动范式研究汉语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实验一和二探测单字词产生中首音相同、韵和声调都相同时的启动效应,结果未发现首音启动效应,却发现了韵和声调相同时的抑制效应。实验三至五探测双字词产生中音节相同、声调相同以及音节和声调都相同时的促进效应,实验结果发现了显著的音节、音节和声调的促进效应,未得到显著的声调促进效应。上述结果表明,音节或“音节+声调”是汉语词汇产生中的编码单元,音节促进效应发生在音韵编码水平;声调只是节奏框架的一部分,它只能与音节结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结合汉语的特点讨论了研究结果,并与英语或荷兰语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了两种可能产生“韵母+声调”抑制效应的原因,并讨论了记忆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琳  钟罗金  冷英 《心理学报》2017,(10):1277-1286
词优效应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关于英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的研究都发现了词优效应。本研究关注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的中文词汇加工中的词优效应,共两个实验:实验1考察汉字的频率对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中文词汇加工中词优效应的影响;实验2考察汉字和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词汇的结构)对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中文词汇加工中词优效应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字频并未对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中文词汇加工中的词优效应产生影响,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在高频字和低频字的识别中都出现了词优效应,且词优效应的大小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在高、低频字的识别中都依赖于自上而下的词汇水平的激活。实验2的结果发现,汉字和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词汇结构)影响词优效应,相对于并列结构的词汇加工,在偏正结构的词语加工中更容易出现词优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词汇的结构通过影响词水平和字水平之间的交互激活,进而影响中文词汇加工中的词优效应。  相似文献   

17.
关于汉语合成词的表征方式历来存在争论:是分解式表征还是整词式表征?文章阐述了整词式表征存在的心理可能性和实验证据,并指出该表征由语音、语义和字形三种不可分割的表征形式构成.前人研究表明,合成词在语音和语义层面可能拥有整词表征,但目前鲜有研究探讨整词词形表征存在的合理性.据此,文章试图寻找考察整词词形表征的研究范式及可能影响汉语合成词词形表征特点的语言因素.  相似文献   

18.
“然”在现代汉语中作为词缀,这已成定论。但它有哪些构词形式,有什么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与其它词缀比较有怎样的异同,各种著作谈及的却不多。本文试就以上三个方面作些浅显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雪白”这类形容词是含有比喻意义的偏正式合成词。例如: 笔直蛋圆火热雪亮火红枣红蜡黄油亮对这类形容词,本文力图从意义、结构、语法特点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一、意义上如果把这类词的第一个语素称作A,第二个语素称作B的话,其词义可以概括为“象(如)A—样(那样)B”的格式。例如“火红”可理解为“象火那样红”;“雪白”可理解为“象雪一样白”。二、结构上这样形容词与“大型”“通红”“初级”等形容词虽然都是偏正式合成词,但二者的构成成分、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词汇产生中语义、语音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庄捷  周晓林 《心理学报》2003,35(3):300-308
采用3种方法考察汉语词汇产生中语义激活(词条选择)和音位编码这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实验一、二分别采用图片命名法和干扰字命名法,发现目标图片(“牛”)的语义相关词(“羊”)的语音信息得到了激活,说明汉语词汇产生中存在多重语音激活,音位编码在词条选择完成之前既已开始。实验三采用语义范畴判断法,考察语音信息的激活是否会向上反馈到词条和语义层次,发现目标图片(“羊”)的同音字(“阳”)不会促进对图片的语义判断。研究表明,多重语音激活与语音激活向词条和语义层次反馈是两个独立的,可以分割的问题。虽然实验一和二的结果符合相互作用理论,实验三的结果符合模块化观点,但就总体而言,本研究更加支持词汇产生中的模块化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