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华山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与五台、峨眉、普陀合称为四大名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四十里,群峰罗列,其中九峰高出云表,旧名九子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太白),以九峰如莲华削成,改称为九华山(见《太平寰宇记》)。相传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关于此山的开山建寺,清喻成龙(正庵)的《重修九华山化城寺碑记》说:“寺始于晋隆安之五年(401),初名九华。”又说:“天竺杯渡禅师所筑。”其说无文献足征。化城寺实建置于唐至德初(756),先是开元末(741),有僧(?)号,来九华结茅度众,为土豪及长吏所逐。其时有释地藏,俗姓金,原为新罗国(今朝鲜中部)王族,航海游方来到  相似文献   

2.
"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为学宗旨。对于"致良知"的时间和机缘,学界只是笼统地声称其酝酿生成于宸濠、忠泰之变时期。通过对第一手资料——《江西诗》的爬梳和细读,我们发现"致良知"酝酿成熟于阳明第二次游历九华山期间。我们把阳明九华"致良知"之悟凝练为"九华悟道"。本文首先考证阳明九华之旅的次数和时间,指出阳明第二次游历九华山是在正德十五年三月,而非该年正月。正月,阳明只是在江上遥望九华。其次,通过对九华之旅前后诗歌主题和基调的对比,揭示在此次之旅中阳明已从宸濠、忠泰之变的灰暗心境突围而出,为"致良知"的成熟提供了条件。最后,通过细读阳明九华之旅留下的诗歌,我们发现九华的神奇给予阳明以深邃的启悟,神秘的体验赋予他极度的自信。"致良知"思想最终成熟。  相似文献   

3.
悠久的历史发展及广泛的地域影响是佛教名山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寺院的建设发展来看,作为汉传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佛教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发展,其中又以唐代中晚期、两宋、明中至清中前期三个阶段最为突出。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清代中前期九华佛教形成了以九华街及其附近为核心区、皖江两岸为主要外围传播区、以江浙赣等为边缘传播区的文化圈层格局,这对于九华山成为汉传佛教四大名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的出生地进行了论证。他认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郭老写道: “唐代诗人李白,以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出生于中央亚细亚碎叶城。 出处见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唐代宗初年曾任命李白为左拾遗, 于时李白已死)。新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在李白死后五十五年。其文有云: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  相似文献   

5.
甘露寺记     
甘露寺是进入九华山境内的第一座大寺,也是旧时被称作九华“四大丛林”之一的一座大寺。坐车进山的人,一般都是匆匆而过,车既不停,人也就不识此寺的妙处。甘露寺的清幽,也就在此处了。据清人《九华山志》解,甘露寺建于清康熙六年,当时是因玉琳国师朝礼九华,途经此地,因爱其山水  相似文献   

6.
学诚 《法音》2004,(1):5-6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中国佛教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把世俗与神圣融入于相依共存的缘起世界里,给人类留下了伟大的文化遗产。如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大足———五大石窟,峨眉、普陀、五台、九华———四大名山等名胜古迹,以及佛  相似文献   

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李白的诗,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人们对李白的身世、遭遇以及他的身世、遭遇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却知之甚少。在此,笔者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点看法。或许对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有所裨益。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无论是盛唐诗歌的神韵,情韵,还是气韵,都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是继屈原以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们称之为“诗仙”。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诗想象瑰丽奇特,比喻新奇大胆,开一代浪漫主义之先河,无愧“诗仙”之称。也许少有人注意到李白的诗歌中有一个值得研究的地方,那就是大量动物意象的使用。这些意象有以下特点:其一,李白喜欢在动物前面加上色彩明丽的形容颜色的词;其二,在动物之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及情怀,尤爱鹿、大鹏、马等动物。下文将就以上两点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9.
李白一生与仙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立身行事及诗歌创作深受其影响.无论是在蜀中还是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途中,他都乐于游名山探仙道,并结识了不少有名望的道士,如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胡紫阳等.李白的诗中多有神仙、紫霞、天宫楼阙、琼阁仙山等仙境的描述,足见李白对道教之倾心和道教对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白开博     
翻开历史这本书卷,在唐代这一章节上,最显眼的莫过于诗仙李白了。李白在唐朝某个网站上开通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博客。同样是开博,为什么李白他老人家的博客就可以红遍大江南北,流传千古?时至今日,笔者罗列其文,断章取义,以博君一笑: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仙李白,由于傲视权贵,愤世嫉俗,遭到当朝权臣的谗毁,结束了不到三年的“供奉翰林”的京城生活。天宝三载(公元744年)“遂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自《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接着他托请北海高如贵天师为自己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老子道观)。它表明李白既是一位虔诚的道士又是一位诗人。 唐代开元之后,李白看到权臣更加专横。  相似文献   

12.
结合李白现存的表现思乡情感的诗作及个人行踪和对人生归宿的选择,可见出其异于传统士人的独特的故园情思,而形成这种独特情思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家世及由之产生的客寓意识、特殊的人生态度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三点。李白的故园情思与其飘逸诗风的形成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道士李白所属道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社会中,李白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因为从小学课本开始,李白的诗歌就成为少年们认字习文的范本。为什么他能够写出千古传颂的佳作?对此,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但有一点却是不能回避的,这就是他的诗歌作品蕴涵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所以,研究李白与道教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准确理解李白作品思想内涵的不可缺少的环节。鉴于此,学术界早已有人写出专论,例如李刚教授在《宗教学研究》1988年2-3期合刊本上发表的《李白与道士之交往》一文就是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此后,还有一些学者陆续发表文章探讨这个问题。从现有文章来看,学…  相似文献   

14.
酒语     
中国人最爱酒的是李白。李白行于酒亦眠于酒,思于酒亦梦于酒,生于酒亦死于酒。我常征想,如果没有酒,不知还有没有李白?  相似文献   

15.
酒语     
一中国人最爱酒的是李白。李白行于酒亦眠于酒,思于酒亦梦于酒,生于酒亦死于酒。我常在想,如果没有酒,不知还有没有李白?唐朝的月亮,从李白的酒杯中升起;唐朝的风,似乎都带着点儿酒味;唐朝的诗歌,似乎都被酒浸泡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唐诗中写到酒的诗就有千余首,李白现存千余首诗中涉及酒的达170首。他常常把酒溶入诗中,把诗泡在酒中。酒  相似文献   

16.
漫说谪仙     
黄景春 《中国道教》2006,373(2):28-31
说起谪仙,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实谪仙这个名称并非从李白开始,也不专指李白。谪仙从哪里来谪仙之说是我国古代神仙信仰的产物。神仙包括神和仙两种崇拜对象。神是先天存在的,是各民族文化中所共有的;仙,也叫仙人,是人经过修炼之后,获得长生不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2,(4)
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四十里,发源于黄山西脉,蜿蜒入青阳南境,绵延一百八十里。主峰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环回九十九峰,俯视如儿孙绕膝。九华峭拔凌空,与天争胜,重岩叠嶂,各赋奇形,其天台晓日、桃岩瀑布、舒潭印月、九子泉声、莲峰云海、五溪山色、平岗积雪、东岩晏坐、天柱仙踪、化城晚钟,构成九华十景。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唐李白以山有九峰如莲花,因赋诗说:“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从此,九子山即改名九华山。唐刘禹锡游九华山,感慨万千。他说:他曾爱陕西华山,以为此  相似文献   

18.
坦荡真诚的人格美——李白赠内诗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一生写了许多妇女题材的诗歌,特别是创作了大量的赠内诗,这些诗篇充分反映出李白坦荡真诚的个性和平等进步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高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为我论三车。问云颂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吾师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若长天秋月明,身如世上青莲色。心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舍利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嗟余落魄天涯久,罕遇真僧说空有。一言忏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僧伽歌》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赠与曾于五台山修行的高僧僧伽的一首诗,被收入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第七卷古近体诗“歌吟”中,是一首歌行体的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在唐代就被贺知章称为“谪仙”,后世更尊其为“诗仙”。李白之所以被称为“…  相似文献   

20.
李白与道士之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表白过自己:“上探玄古,中观人世,下察交道。海内豪俊,想识如浮云。”(《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七《送戴十五归衡岳序》1275页。以下只注篇名及页数)的确,结交豪雄是李白一生行状的一大特色。他交道广泛,在所交豪俊中,有文人学士,也有地方官吏,还有不少是道士或隐士。李白与道士之交往,乃其创作生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个问题是李白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于此可窥见唐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