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有较高风险发展为危险行为青少年的高危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是非常有价值的。本研究对青少年危险行为高危人群进行结构化的个体与团体心理干预,评估两种干预的即时效果和六个月的预后情况。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等量表对16所中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筛查,共555名学生参加本研究,被随机分为个体、团体和对照组并分别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干预后,个体心理干预组被试的危险行为水平、心理健康以及抑郁和焦虑情绪均获得显著改善,并且6个月的预后效果依然明显,而接受团体辅导干预组仅在抑郁指标上有所改善,在危险行为评分、焦虑和心理健康水平上均没有明显的改善。研究认为,对危险行为易感青少年的心理干预应以经过良好设计的个体心理干预为主、团体干预为辅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
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的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对抑郁易感性的研究,已经成为探寻抑郁心理病理的一个热点。文章介绍了抑郁易感性应激模型的相关定义、起源、及主要特点。介绍了在当代具有代表性的3个理论:(1)Abramson的抑郁无望理论;(2)Beck的认知易感理论;(3)双信息过程理论。尤其对抑郁认知易感性因素本身的起源、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述。最后,介绍了整合的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引发产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为探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危险因素重要性的分析显示"夫妻关系不佳"位居危险因素之首;产妇的性格特征和孕期心理状态是产后押郁发生的重要心理影响因素.因此,丈夫角色不容忽视,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意义重大,干预效果显著的因素应作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厌食症作为一种精神和躯体疾病严重危害个体健康。已有众多研究者从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型角度对厌食症进行了研究。厌食行为受到遗传基因易感性、中枢神经递质活性改变、人格特质、肥胖恐惧感、应激因素、"瘦"文化背景、家庭关系紊乱等的影响。未来应着力探讨神经内分泌与厌食症的因果关系并加强厌食症的预防、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了解ICU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查找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方法.调查2010年2月~7月收住综合ICU的患者,填写“ICU患者日志”及自制院感危险因素表,对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2.99%,例次率为28.74%;年龄、慢性病、动静脉插管、血液腹膜透析为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ICU患者是医院感染易感人群,感染率高于医院其他科室;树立标准预防意识,加强手卫生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最佳适配理论、素质-压力模型、差别易感模型从不同视角阐述了气质、养育方式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中的交互作用机制。最佳适配理论强调气质特质与父母养育方式的良好匹配能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而不良匹配则会带来适应问题。素质-压力模型强调在不利父母养育条件下,具有"风险"气质特质的儿童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而对"弹性"气质的儿童影响不大。差别易感模型则认为儿童"易感"的气质特质在良好的抚养条件下表现得"更好",而在不利的抚养环境中表现得"更差"。围绕三种代表性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结果,对当前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细分了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从气质与积极养育方式的交互作用、养育过程中父母角色分工的差异,以及气质与养育方式动态作用机制三个方面指出了将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 发展可塑性领域出现两个新模型--差别易感性模型和优势敏感性模型, 两个模型均表明个体从积极环境中的获益具有差异性。而心理干预作为一种特殊的积极环境被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已有的研究已经发现一些证据表明, 具备某些特征的当事人从心理干预中获益更多。这些特征包括人格和气质类、遗传类和生理类。本质上, 这些研究在处理“什么对谁最有效”的问题, 但现有研究仅能部分回答这个问题。因此, 心理干预的效果差异有多少可归于这些易感特征, 是有待继续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3年级和7年级学龄儿童的追踪研究,探讨儿童群体中Beck抑郁理论认知易感因素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间的作用。对追踪数据的多层线性模型和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作为Beck抑郁理论中认知易感因素的失调态度在3年级儿童中既没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也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在7年级儿童中虽然失调态度仍然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可能初步揭示了失调态度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发展性特征,这一发现对在儿童群体中实施抑郁的有效干预将具有较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分析引发产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为探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危险因素重要性的分析显示“夫妻关系不佳”位居危险因素之首;产妇的性格特征和孕期心理状态是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心理影响因素。因此,丈夫角色不容忽视,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意义重大,干预效果显著的因素应作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为《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制》的开篇报告,本文界定了《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所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素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素质。在经典的素质-应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应激-素质相互作用模型",作为心理素质影响健康的理论模型。确定了可以用来反映中国成年人心理健康素质的8种心理特质和"类特质"(自我概念,人际心理素质,坚韧性,弹性特质,情绪性,社会期许性,生活信念和健康信念)和两种"亚特质"(认知风格和应对风格)。制定了测评系统的研制计划,并规定了量表编制的技术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心理测量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期“临床决策研究”栏目由陶贵周等撰写的“从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特点谈医学模式的转变”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特点及危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效益评估及医疗经济学与冠心病的预防进行了论述。作者指出,冠心病是由遗传、环境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多因素综合所致,在冠心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中,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和肥胖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而这些主要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策略来降低乃至消除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难后身心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所有经历自然灾难的人都会出现应激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反应或消退, 或转化为一种创伤后成长(PTG), 或恶化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根据危险因素模型, 这一过程受三类因素影响:(1)前灾难因素, 如性别、年龄等;(2)当下灾难因素, 如创伤暴露程度等;(3)后灾难因素, 如社会支持、复原特征等。其中, 后灾难因素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危险-保护因素模式及机体主动模式的基础上, 分析了后灾难因素的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的整合, 探讨了其对于灾后研究和干预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公安民警常常身临应激和危险情境中,是创伤事件的易感人群,但其创伤后应激症状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尚且缺乏。已有研究发现,具有创伤后应激症状的个体的执行功能存在缺陷,表现在对冲突信息的抑制能力受损以及对创伤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和情绪唤起。本研究以公安民警为实验组被试,据其创伤后应激症状分为高低两组,在校大学生为对照组被试,采用Stroop范式探究创伤后应激症状对公安民警“冷”、“热”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公安民警在“冷”、“热”执行功能上不存在缺陷,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影响。启示对具有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公安民警进行干预时,应关注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在“热”执行功能上寻求更有效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亚健康状态研究中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合理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亚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非病但非健康”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不适,目前尚没有公认的概念和测量诊断工具。由于亚健康状态研究数据中含有潜变量、测量误差以及变量间关系需要确定等因素,不能使用传统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结构方程模型能够同时处理观测变量、潜变量、测量误差及变量间的关系,应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亚健康状况测量量表的结构效度和亚健康状态理论模型是非常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社会认知能力,人际敏感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研究者将这种以不断担心负面的社会评价为特征,对他人评价保持警觉与敏感,并采取防御性行为(如服从或抑制行为)以避免负面社会评价的倾向作为个体一种整合的人格特征。研究发现人际敏感是传染性疾病的心理危险因素,并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未来研究应发展信效度良好的测量工具,进一步地整合相关模型,明确人际敏感影响健康的内部机制,为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干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前,涉及传销相关的心理治疗研究多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等心理创伤的个体,涉及"洗脑"后的心理干预个案的研究较少。文章介绍一例被传销"洗脑"的大学生个案的心理干预和分析,治疗师对其进行8次心理干预,结合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逐步改善来访者情绪,调整认知,恢复社会功能,提出针对此类来访者应注意认真倾听、不急于贴异常心理标签、挖掘深层次心理需求、避免来访者问题恶化等观点,以期为高校及医院心理咨询师处理相关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期"临床决策研究"栏目由陶贵周等撰写的"从冠心痛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特点谈医学模式的转变"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特点及危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干预冠心病危险因素效益评估及医疗经济学与冠心病的预防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康复是涉及医学评价、处方运动、心血管危险因素矫正、教育、咨询和行为干预等的长期综合治疗程序,以改善心血管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减少再次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控制心血管症状,稳定或逆转动脉硬化过程和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职业状态。心血管康复干预具体包括药物治疗、行为干预和心理介入等治疗。其中涉及一系列的心理-行为现象及概念。最近,心理医学领域提出了介于信念和想象的状态——Alief,这一具象派状态可以很好地解释与心血管康复相关的一些心理-行为现象,本文就此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9.
心理应激与DNA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应激不仅能使人的行为特征发生变化,而且也能使人的生理状况发生改变,因此,被认为是某些身心疾病的诱因。在此过程中,DNA损害是心理应激造成的最终结果之一。有关DNA损害,虽然以往的研究者以人或动物为对象进行了一系列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的实验研究,但是,心理应激是如何造成DNA损害的过程还不清楚,具体的生理心理机制还未阐明。该文利用健康心理学提出的理论模型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心理应激与DNA损害之间联系的可能的机制,强调了氧化应激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临床制订预防疾病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传统抗原概念在解释许多现代免疫现象时容易产生歧义。运用逻辑思维对抗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界定,明确了传统抗原概念的不适用性和局限性;提出并论述了用免疫系统"识别危险信号"替代"识别抗原",启动免疫应答这一观点的适用性、合理性。有助于准确理解现代免疫学概念、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