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精神生产力新探王秀阁至今,学术界对精神生产力的探讨,都是从社会角度即宏观上进行的,而很少从个人生产力即微观上来探讨。本文试就个人精种生产力问题作些探索。什么是个人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过程的精辟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思路。他说:“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以上论述表明,劳动主体自身的“自然力”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物质力量指劳动者的体力(臂、腿、手),精神力量指劳动者的智力和目的意志(头)。这两方面都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必要要素。据此,我们可以把劳动者个人的精神生产力定义为:影响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其生产能力的精神力量。个人精神生产力中的智力因素,是指运用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经验和技巧,劳动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以及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反映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劳动者的智力因素有的是在生产实践中直接形成的,有的是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转化而来的,还有的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训练而成的。个人精神生产力中的目的意志因素,主要是指劳动者表现在  相似文献   

2.
余静 《哲学研究》2012,(11):27-31
<正>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起劳动方式的新的变革,使人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人的劳动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叶所预见的:由于自动化生产的实现,"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8页)这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生产的实现,必然使机器代替人的部分劳动;并且越先进的机器越能代替人的劳动的更大部分,从而把人置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旁边,以生产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3.
魏屹东 《现代哲学》2001,25(2):53-58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敏锐地看到科学、技术、生产和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特别是注意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和生产对科学技术的根源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历来的观点,他在《资本论》中就阐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与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密切相关的思想,在《经济学手稿》、《机器和大工业》、《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论著中进一步指出了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又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将引起生产力的变革。并由此引起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对马克思对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的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会极大地丰富我们关于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揭示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徐联倉 《心理学报》1960,5(3):64-66
在苏共廿一次代表大会之后,在工业生产中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非常迅速,这就为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以及其他有关科学提出了新的任务。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的劳动活动也相应地变化着。初步的机械化代替了人的某些手工操作,而机械化的水平愈高,它所代替的人的操作也就愈多,因之人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也随之而变化——逐漸从机器的“附属品”上升到控制、調节的作用;而后随着全盘自动化,电子計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的作用又被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近年来哲学理论界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现简介于后.观点一,需要说 认为需要是生产力包含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内在根据.人的需要对象要由自然界来提供,而自然界永远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能提供人需要的现成对象.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征服自然、满足需要,就必须进行劳动实践.马克思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人正是在这个实践中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没有人的生产实践,也就谈不上生产力.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 ,科技革命浪潮的直接后果是不断加剧的人的物化 ,这是我们在展开当代生存哲学研究时必须考量的事实。1 .工业革命使劳动者物化  人们通过不断发明各种各样的机器来延伸自己的体力 ,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生存能力 ,改变了生存环境 ,拓展了生存空间 ,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但另一方面 ,人们也逐渐发现 ,工业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给部分人带来好处的同时 ,“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 ,而使另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 (马克思语 )。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只是在少数企业家和发明家那里才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张扬 ,但却使大多数…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直接生产力是个条件命题。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才真正成立的命题。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着。但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条件下,科学已经转化成社会劳动生产力,即直接生产力。(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47卷)我们要补充的仅仅是,这种转化机制正是现代工业社会中体制化的科学技术所固有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论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力里面当然也包括科学在内──一个内涵丰富深刻的命题·工艺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社会机制·如何理部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强制劳动转化为自由劳动的条件和机制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87页)确实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已阐述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的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邬焜笔者以为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分析和说明。作为对社会经济基础进行反映的意识形态的形式,社会科学具有上层建筑的特性,这是勿容置疑的。但是,就社会科学的具体功能而言,它却能在多个层次上对生产力发生作用:(1)它能够在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和社会体制模式的层次上成为解放(或阻碍)生产力的先导,为特定生产力的有效运行(或无法运行)提供基础性的社会条件和机制的保障。在这一意义上,社会科学县有间接生产力的功能。(2)它能够以一般社会知识的形式通过特定的途径(如教育),普遍贯穿、渗透于生产力的各要素或生产过程的各环节之中,从而影响生产力的水平和面貌。(3)它能够以社会技术(或社会工程)的形式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从而成为生产力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份(要素或环节)。这(2)和(3),尤其是(3),无疑具有了直接生产力的功能。而且随着科学、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进程,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社会科学的直接生产力的功能必将全面而系统地得以实现。社会科学是直接生产力的命题,还可以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力的特定意义上成立。社会科学的研究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本身就是精神生产力的一种体现,并  相似文献   

10.
究竟什么是劳动解放?唯物史观与异化史观是两种不同的解释范式和理论立场,通过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所阐释的劳动解放,可以深化唯物史观视域下对劳动解放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在唯物史观看来,劳动解放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的复归",也不是劳动自身发展的结果;既不是指消灭劳动本身,也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乌托邦主义;劳动解放实质上是指在消除了生产关系对抗性的基础上,消灭了对劳动者劳动的剥削与压榨,从而使人们一方面在物质生产领域即必然王国实现自由的劳动,另一方面在非物质生产领域即自由王国实现人的自由个性。从根本上说,劳动解放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大工业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1.
一《国内哲学动态》第五期张强同志的《试论生产力的内部动力问题》一文的内容,同题目并不一致。因为所谓生产力,包括人(指具有一定劳动经验和技术的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如果谈论生产力的内部动力,那就应当研究生产力内部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篇文章却主要谈论人的求生存和对物质需求的“欲念”,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并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它认  相似文献   

12.
这篇文章把生产力看作是人本身的自然力和外界自然力的结合,并试图从生产力之技术形式的历史发展这个角度,论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的科学涵义。这是有启发意义的。为了在应有的深度上揭示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科学地认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危机和人的片面发展等弊端的历史原因,看来还需要充分注意生产关系、交往及其形式等社会历史条件与技术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作出准确、严密、完备的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3.
手工业遗址景观的营造不仅有助于人们客观认识手工业发展史,而且对于手工业的技术研究和相关文化传播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手工业遗址景观的调研,总结出手工业遗址景观营造经验,提出手工业遗址景观营造过程中需遵从的三种原则:整体性原则、原真性原则、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生产发展相结合原则。从手工业遗址的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及其周边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手工业遗址景观营造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化工业论”(thetheoryofcultureindustry)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最富特征的理论之一,鉴于国内对它尚无研究,本文特予以专门的分析与评论。一、“文化工业论”及其提出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文化工业论是科技合理性的逻辑的引伸。科技合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它的最强的性能便在于应用和操作。科技合理性的对象化体现在物质生产中,是生产力的不断增强;体现在精神生活方面,就造铸出一种文化工业。文化工业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它是以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为前提的。前资本主义时代的精神劳动是…  相似文献   

15.
1965年4月 2日到24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哲学家以“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哲学问题”为题在柏林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哲学大会。在这次会议前后,民主德国的理论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集中讨论两个问题;人在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地位问题;在技术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哲学问题。这里译出的第一篇文章是谈人和生产技术的关系问题的。泰斯曼把社会生产分为八个领域,即探向研究、定向研究、致用研究、规划、设计、营造、调节与制作。前六个是间接生产,后两个是直接生产。作者认为,现在的科学技术革命缩小了人在直接生产中的机贼性劳动,扩大了人在间接生产中的创造性劳动,使科学成为生产力。作者一方面强调人永远参与一切社会生产领域,批评了克劳斯的那种认为现代技术革命把人“排除出”社会生产之外的错误观点,说这等于“修正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则接受并进一步加深了克劳斯从资产阶级社会学中抄袭来的“人与机器共生”的观点,说这种观点的“价值是无可争议的”,“常常会导致很深刻的见解”。这里译出的第二篇文章是淡现代技术革命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作者认为,在现代技术革命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全盘研究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基本发展规律;研究现代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以及同规划、领导与组织社会发展的形式的相互辩证关系;研究作为现代生产力突出标志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融合;科学规划和精确测量脑力劳动的问题;随着技术革命而开拓的人在生产中的新地位和决定性的社会领域,尤其是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作者认为现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应担负三个任务,即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系统地研究新的方法论问题以及彻底批判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哲学。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克复 《学海》2002,46(3):39-42
所谓“生产力价值论” ,是指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是由投入生产的各生产要素经有机组合所产生的合力即生产力所创造的。劳动价值论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 ,忽视了劳动是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进行 ,仅有劳动者单个要素 ,劳动无法进行 ,因而也无从创造价值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只有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人才能进行相对自由的创造,因而,人类所必须进行的第一项历史活动便是生产社会财富。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财富的生产和积累只能靠活的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交换来达到。而直接劳动时间和劳动的数量是财富的生产和积累的决定性因素。当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候,劳动的  相似文献   

18.
自然科学与生产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不等到基础的改变,就立刻而直接地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改变。社会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和具有相当素养及生产经验而使用生产工具的人。因为生产工具和技术是物质生产力的因素之一,所以它们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就有着巨大的影响。有关技术在社会和不同社会现象发展中的作用的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的捏造,特别是在帝国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中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资产阶级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把技术偶像化以及所谓技术至上论(T(?))的宣传就是这种捏造的鲜明例子。  相似文献   

19.
在《资本论》及手稿、《哲学的贫困》等文本中,马克思认为机器是基于工具与使用者的、并能够通过组合和分工形成更大生产规模的整体化技术装置。而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使其与传统的机器概念和理论产生了张力。一方面,人工智能对传统机器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超越;另一方面,它凭借人自身的机器化以及其在现代资本主义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并未脱离“机器”的概念范畴。马克思的机器理论和“一般智力”理论不仅能够对当下的人工智能现象进行审视,同样能够从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展望。马克思机器理论与人工智能的两相对照,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唯物史观与当下技术及社会的对照。  相似文献   

20.
主要由于马克思提出生产力理论的原初语境的限制,以及与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相伴随的知识理性主义的主导,长期以来,生产力何以可能这一前提性、根源性问题被遗忘和遮蔽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原始文化从劳动中产生并与劳动结合,起着独特且不可缺少的生产力功能,是从自然生产力向人类劳动生产力转变和跃升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因素,从而开辟了人类劳动生产力的道路,为其历史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原始文化,就不能体现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也就不会产生人类特有的劳动生产力。对此,我们应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文化与历史相结合的博大视野推进生产力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