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意象油画并非是"油画民族化"的延续和变种,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民族化"理论的影响,但在中国油画史的脉络中一直根植于"本土"之上,并独立于政治干预下的"油画民族化"实践之外而自成一格。关于意象油画的当代思考,也是对于"中西融合"在新时期发展方向的思考,意象油画只是这个大方向上的一个节点,它已经孕育发展了近乎一个世纪,而且仍将处于不断完善和进化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
孙军 《美与时代》2004,(1):24-25
"模糊"这个概念不仅仅适用于严谨的科学,同样也适用于艺术领域.它是艺术创作中一种较活跃的因素,是艺术语言的表现和艺术思维与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创作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想要寻找到一个对景墙的完美准确的定义,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它所涵盖的内容、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即便是站在未来领域中去定义,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现代环境中的墙已完全不拘泥于传统的墙的形态,不是有棱有角的才能算做墙,也不仅限于依附于建筑的才是墙。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墙,我们称之为"景墙"或"景观墙"。关于现代城市景观,也就是"墙"的载体的定义有着诸多解释,然而其中"界面"的解释似乎比较抽象。它的概念源于物理学和生物学,将其引入到景观设计中解释则更加具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全面考察假设连词"若也"在佛典文献与藏外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发现"若也"是一个以佛教社团为背景的词汇成分,它产生于汉语,没有外来影响,主要在唐宋时期使用.  相似文献   

5.
云南地处于我国西南边境,它是一个多少数民族的边疆省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不均衡,坝区和山区、内地和边境差距相当大,甚至有人把云南比喻成"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它的民间美术往往带有"历史化石"的性质,因而它在民族艺术发展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云南民族美术史对于促进我国民族艺术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也有利于剖析云南民族美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代表西方伦理学史流变的最新动态,它对现代西方伦理学的超越既有突破后者的道德关怀和道德文化精神的一面,也有修正其伦理学方法论的一面.极端的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以批评和否定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为主要品格,它侧重于否定和摧毁现代西方伦理学体系.温和的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以修正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为主要品格,它试图重新确立西方伦理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地位.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必须兼有"批判性"和"建设性"这两翼.  相似文献   

7.
教会规章不仅是教会应该共同遵守的条文,更是教会建设中的神学指导思想,乃至教会发展路向的反映常言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然也是"国有国法,教有教规"。国法(即国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它既反映执政党的意志,也体现价值共识和公共意志,承载理性精神和文明智慧,它是管理社会、维持秩序、促进发展、化解矛盾的基本规则,故适用于社会全体成员和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应用伦理学学科性质的讨论中,那种"集‘基本价值观’和‘程序共识论’于一体"的应用伦理学观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并且是我们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它其实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平台"与"两个端点",但它并没有真正掌握具体领域具体问题这一"端点"的本质特征,因而没能真正理解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广义伦理学应该是应用伦理学协商对话的共同基础。由此出发,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就学科而言,它不仅涉及伦理学,也要涉及其他领域的专门学科;就其任务而言,它既要确保具体行为符合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又要顾及其他具体领域的正当利益诉求;就其方法而言,它采取的是"程序共识"的方法;就其结果而言,它具有"伦理妥协"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屹立于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赞誉"庐山天下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考察庐山时给予高度评价:"在中国很难再找到一处像庐山这样以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美丽的自然环境并存的世界名胜。"庐山的闻名不仅在于它与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集雄奇险秀于一身,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花鸟画萌芽于宋,成熟于明,鼎盛于清。它最初只是为了满足装饰的需要,虽然也有贵、庶趣味之分,但最终都是为了愉悦观者。直到北宋末期,人们才对花鸟画"托物寓意"的功能有所认知——苏东坡、欧阳修等人先后提出了"得意忘形""寓意于物"等主张。"意"的概念提出后,花鸟逐渐被人格化,所谓"写意花鸟画"便由此而来。写意花鸟画的创作题材所象征和寄寓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作为"经方"之典范,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伤寒论》渊源于道学,道家道教思想是《伤寒论》的哲学根柢。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伤寒论》的"底本"《汤液经法》渊源于道学;《伤寒论》"辨证"的"根本"体系"三阴三阳"渊源于道学;《伤寒论》"论治"的基本精神"阴阳自和"也渊源于道学。这个道学,主要是指黄老道。《伤寒论》是中医的重要经典,考论清楚它的哲学源流、道学根柢,对中医哲学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抽象水墨,确立于"八五新潮"美术时期,是中国画领域中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样式,它既是当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3.
试图抛开"中国是否有哲学"的本根性追问与"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语境性设问,也暂时搁置"中国哲学如何建构"的宏大叙事理路,是因为我们必须回到我们依然"在场"的真实内心,必须面对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与问题",那就是"中国哲学意义维度为何"以及用何种方法使之恰切地呈现。当下的"中国哲学",有三种连续性的意义:一是奠基性的中国古代哲学(也许说"思想"更理想),其意义自在于经典文本与传统中,它的本真呈现应运用经典解释学方法;一是生成性的中国近代哲学,其意义他在于与西方哲学比较中,它的确当表达应运用哲学解释学方法;一是展示性的中国当代哲学,其意义自为于激越当下的生活世界中,它的理性提升应运用现象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祭与神圣感     
祭作为古礼的核心,不仅呈现为仪式程序,还内含了复杂深邃的精神经验及其规律。从儒家对早期祭礼的阐释旨趣入手分析,儒家哲学中最为复杂、最为深邃的概念——"诚",实际上源于祭仪中特殊而真切的"通于神明"之精神体验,只不过儒家学者将浸淫于古代宗教实践仪式的"通于神明"之精神体验予以创造性转化,并在哲学层面赋予其新的人文理性之意义。这是儒家哲学内蕴宗教意味和神秘主义色彩的所以然之故,也是它执着于"神道设教"初衷不改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形而上画派是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个艺术团体,它并没有什么组织形式,也没有提出什么纲领和宣言,它与当时未来主义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按照形而上画派契里柯的弟弟———阿尔贝托·萨维尼奥的话来说,"形而上绘画更多地是一个观察方法,而不是一种形式的流派"。索拜认为:"形而上画派的目的,简略  相似文献   

16.
当代乡村青年人中的犬儒主义,是社会建设和乡村振兴亟待面对的问题之一。作为一种社会心态,除现代性文化影响外,它主要根植于社会阶层压力塑造的"镜像",而当代批判理论的泛政治化解释与此事实相去甚远。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个体修养和道德说教也非对"症"之"药",而应着重考虑调整收入分配、重振乡村基础教育、重塑社区公共生活、活化基层组织等思路。从此视角看,社会建设是乡村振兴较易率先突破的入口。  相似文献   

17.
王雷 《天风》2016,(2):8-9
正在中国众多的民俗性节日当中,春节被称为"众节之首",它标志着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到来,也标志着人们年岁的自然增长。中国人历来重视新年,春节将至,家家户户忙于置办年货,做好新年的种种预备。及至春节期间,人们忙碌于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对于普通人而言,新年不过是"吃喝"和"娱乐"的代名词,在奔走忙碌中迎来了新年,也在吃喝  相似文献   

18.
"道"有双重的意指,它既是"道路",也是"真理";既是主体的"言说",也是被言说的客体或世界本身;对作为"道路"之"道",老子提供了否定的辩证法,但这只是一般性原则,停留于"认识"层面,不具备可操作性。而庄子则将此一般性原则具体到"实践"的层面,将技术、语言置于具体的感受性活动。这种感受性活动不为某一感官如耳目鼻口所主控,它是各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因而是对各种单一感官的超越和否定。这是完整的感性,分割性的技术、感官、语言经由否定的辩证法或整体的感性而最终达到整体的"道"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叙事医学绝非本在医学之外却于当代被人为强加的异物,它的凸显是医学的自我完善。作为照顾人身体的一门艺术,医学在本质上蕴含着叙事医学和科学医学共同生发的潜质,实际样态则服从于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通过揭示在医学真理中科学真理与处境真理的结构性关系以说明叙事医学和科学医学之间的关系实为一个经常性的医学景象。当下叙事医学成为"显学"具有必然性,它是对科学医学"独语"现象的反动,促使将二者关系重构为一种富有活性的"对话"关系,科学医学在拒斥寻求优越性之诱惑中与叙事医学相互融通,医生在这个历程中亲身实践,也收获鲜活、细腻的叙事体验。  相似文献   

20.
"仁义礼"三位一体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总脉。它肇端于孔子,完成于孟子,系统阐述于荀子。在此三位一体架构中,"义"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上承"仁",下起"礼";大而言之,则上接于"道",下侪于具体语境。对"义"的涵义需于仁、义、礼或者道、本心与语境三者通融一贯的整体意象下予以把握,"理"、"宜"、"意义"和"正当性"等具体涵义均来源于此一整体意象。"义"的核心意蕴则为"道德辨别力","仁"或者"道"通过它得以落于实行;反过来,对外在规范(礼)的践行亦可由之达于至道。概言之,"义"是沟通外在情境与道德本体的枢轴、实现情理转化的关键。同时,道德辨别力具有自我创新的特性,借助它,"仁义礼"三位一体结构便成为一个动态的体系而永葆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