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丙寅年孟冬之月,我趁赴江浙进行学术考察和参加《西游记》讨论会的机会,以《五台山研究》使者的身份,瞻礼了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佛教名山——普陀山。普陀山与五台山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亲缘关系:相传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萼第三次来华学法取经,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迎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取道明州(今浙江宁波)下海乘船回国。行至普陀山莲花洋,忽遭风浪所阻。慧萼以为观音菩萨不肯东去日本。  相似文献   

2.
普陀山地处杭州湾东南海中,西北距上海约140海里,与著名渔港沈家门隔海相望。岛呈长菱形,面积12.5平方公里,山上林木葱茏,洞壑幽深,奇石嶙峋,金沙绵亘,潮音梵呗,终年不绝。“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主刹普济禅寺山门外的这副对联,概括了普陀山一千多年来受到历代帝王和海内外信众崇仰之史实。  相似文献   

3.
温金玉 《法音》2020,(3):67-70
观音道场,灯传千载,名播五洲,古来就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华严经》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妙善长老可谓当代普陀山中兴之主,在长老圆寂二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长老巍巍功德。  相似文献   

4.
普陀山寺院概况 据历代《山志》记载,普陀山寺院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在张氏宅基建“不肯去观音院”。至宋元丰三年(1080),赐额宝陀观音寺,发展为今普济禅寺。明万历八年(1580),大智禅师创海潮庵,发展为今法雨禅寺。  相似文献   

5.
张煜 《法音》2005,(2):13-17
《续比丘尼传》六卷,民国释[1]震华(1908—1947)撰。震华法师俗姓唐,江苏兴化人,曾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师长于诗,擅画竹兰,颇有才艺。又精研佛史,尝编《佛教人名大辞典》,稿成,未及行世而示寂,世寿三十九”。《续比丘[2]尼传》上续梁释宝唱的《比丘尼传》,著录梁、陈、北齐、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比丘尼二百零一人,附见四十七人。该书之写成颇为不易,据他的学生超尘法师回忆,作者曾用三年时间,积稿盈尺,值一·二八抗战爆发,稿为弟子携走遗失。后又追忆前作,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再成此书[3]。而是书之写作,正体现了经过现代…  相似文献   

6.
泥塑是五台山最常见的一种工艺。现存的泥塑法像中,唐、宋、元、明、清、民国以及现代的作品,风格各异,技艺纷呈。普化寺后大殿的佛像是1986年新塑的,其布局结构、艺术造形、雕塑手法,在五台山泥塑中都别具一格。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4)
正千余多年来,五台山一直在佛陀释迦牟尼的恩泽滋润和文殊菩萨的智慧祥光照耀之下。经过历朝历代帝王将相的护持,众多高僧大德的虔修示范,无数文人墨客的文化传承,广大佛教徒的顶礼膜拜和付出,保存并聚集了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的建筑,唐、宋、金、明、清的壁画,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的彩塑,以及无数的佛经和  相似文献   

8.
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广东新会人,居白沙村,故称“白沙先生”。在传统中国哲学史上,对他的学宗“自然”、倡言“自得”、“静养端倪”等哲学思想的认同,确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称:“毁誉参半”,但对其开创性、独特性和深刻性的认同却几成公论。王畿曾指出:“愚谓我朝理学,开端还是白沙,至先师而大明。”[1]黄宗羲也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作圣之功,至先生而始明。”[2]刘宗周说:“先生学宗自然,而要归于自得。自得故资深逢源,与鸢鱼同一活泼,而还以握造化之枢机,可谓独开门户,超然不凡。”[3]这都是对陈献章哲学的学…  相似文献   

9.
宋人治《易》,著作丰富,尤注意“图”“书”的发挥和运用。所谓“图”“书”,主要指“河图”与“洛书”,是宋人附会并发挥前人注《易》之图而来。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演愈繁,自宋至清,绵延七、八百年之久,《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谓“图”“书”之学。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浮山县龙角山庆唐观(也叫天圣宫)是唐王朝之祖祠,道教圣地。相传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老君在羊角山显圣五次,托吉善行传言符命归唐。“吾而唐帝之祖也,告吾子孙长有天下。”高祖为了政治的需要,认老君为祖宗,建老子祠祀之,并改羊角山为龙角山,浮山县曰神山县,封吉善行为朝散大夫。道教因此发展为皇族道教、皇家道教而达到鼎盛。太宗扩建为“兴唐观”。玄宗为庆唐之中兴,改兹为庆唐观,派内臣高力士将其扩建为“天下式”老唐庙。誉其为“发祥之地”,“受命之场”,“龙角仙都”。唐帝从这里向全国推行尊老为祖、崇道抑佛,…  相似文献   

11.
文化革命以前,在五台山楼观谷的左侧,有座蜚声中外的寺庙,名叫太平兴国寺。太平兴国寺原为宋沙门睿谏结庐之处。后因睿谏得到北朝宁王与夫人及北汉主刘继元的资助而募工修建,以寺侧有泉名曰鹿泉,故名鹿泉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五日,“宋太宗讨平晋地,师乃躬诣行宫(即太原平晋寺——引者)请见,上问台山兴建之由,师奏对称旨,又蒙恩赐甚厚,寻赐额太平兴国之寺”(《广清凉传·释睿谏》卷下)。太平兴国寺内有正殿三间,内供“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5,(4)
著名佛教圣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的法雨寺正在修复中。到目前为止,普陀山佛教协会已收到捐献香金一百万元,该寺年底可以修复开放。一九七九年以来,海内外信众共捐资五百万元,对普陀山十八个主要庙宇进行修缮。其中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二百万元。普陀山历史上有八十八大寺,一百二十处茅蓬(小寺院),“文化大革命”中遭到  相似文献   

13.
南山寺碑文     
南山寺碑文南山寺建自梁代之间,唐、宋、元、明累代补葺重修。元时,大承天护圣寺住持、崇禄大夫、司徒、广公真慧国师重创建焉。明代,法亨祖师纠工重修,始言万圣,复曰佑国。良有以也。我朝乾隆盛世,奎老禅师复兴。其中道光十年,玄化和尚又加补葺。咸丰六年,圣福和...  相似文献   

14.
王帅 《法音》2023,(6):12-19
<正>《景德传灯录》云:“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1]祖师体系是佛教宗派成立的重要因素。和其他宗派的“衣钵传承”不同,净土宗的祖师体系“乃后人择其宏净功深者而称之”[2]。其立祖之说始宋元,经明清,至近代最终完成。魏磊曾梳理这一过程:净土立祖之说始于宋代,南宋宗晓以“慧远、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为莲社六祖。而后志磐在《佛祖统纪》中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社七祖。清中叶,  相似文献   

15.
妈 祖 又 称 天 妃 、 天后 、 天 上 圣 母 。 系 道 教女 神 之 一 。 妈 祖 的 奉 祀起 于 北 宋 。 北 宋 宣 和 五年 1123年 ,赐 庙 额 曰顺 济 。 南 宋 绍 兴 二 十 六年1156年 封 灵 惠 夫人 。 元 世 祖 至 元 十 五 年1278年 ,再 进 爵 为 天妃 。 明 清 时 期 又 多 次 加封 共 达 36次 , 封 号 累叠 竟 达 64字 之 多 。 《正统 道 藏 》所 收 《太 上 老君 说 天 妃 救 苦 灵 验 经 》中 称 : 妈 祖 为 斗 中 妙 行玉 女 所 化 , 受 太 上 老 君之 命 降 生 人 间 救 民 疾苦 。 明 代 由 皇 帝 钦 定 妈祖 为 道 教 …  相似文献   

16.
稠塘山老子庙,座落在四川省新津县城南约2.5公里的永商乡车灌村境内的稠硬山山巅。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天社山,在县南三里,在成都南百里。北枕大江,南接连巅,每益士有难,人多依焉。”又据宋《方舆胜览》载:“天社山一名稠稉山,为老子隐居之所。”此山诸峰拱卫,孤峰高耸,亭亭玉立。远望尤如画屏莹立,隐现於云雾缭绕之中,故有新津十二景之一“稠稉山云”之称。庙内及其周围有明清古柏近三百株,郁郁葱葱,四季常青,仁立眺望,蔚为壮观。 据庙内清代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铸造的铁钟上的铭文“天社山,自汉唐建修庙  相似文献   

17.
西湖香市     
浙江民间宗教朝拜和旅游,始于五代(907—960),在宋、元间(960—1280—1368)持续发展,到明代时(1368—1644),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定期香市,尤以杭州西湖香市最为出名。唐、宋时期,杭州西湖周围的天竺、灵隐、昭庆、净慈等寺院已有香会。公元1127年,宋高宗偏安临安(今杭州),皇帝往往亲临寺庙礼佛,文武百官也去拈香,民间亦相沿成俗。据明末清初文学家、绍兴籍人张岱(1597—1679)在《陶庵梦忆》中所记载:“西湖香市,始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即所谓‘百花生日’),尽于端午(五月初五日)。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  相似文献   

18.
日前,在镇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及有关方面的关心下,金山寺水陆法会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即标志着江苏镇江“金山寺水陆法会”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经开始。据悉,“金山寺水陆法会”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东晋,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其发祥地就是千年古刹金山寺。水陆法会有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二王可谓今体草书之滥觞,尤其是王献之开创"一笔书",对后世草书的发展影响深远,经唐、宋、元直至晚明时期的"高堂大轴",草书达到了另一极致——将魏晋、唐、宋、元时期于手中把玩之精致小字,发展成悬挂于厅堂之内的大字草书,最为突出的便是王铎,特别是其临摹的数件《阁帖》作品,与原作认真比对后,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0.
关于传统医学文化的"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历史遗产和医学文化的积淀甲骨文中已有气字。写得略带波纹 ,就像现在的“三”字[1] ,是山川之间飘逸云雾气的象形字。除了云气 ,《说文》段注说它还有“廪气”之义[2 ] ,指粮仓中的米粮 ,引伸为食物。即吃饱了才有气力。前者指物质 ,后者则指物质产生的功能 ,寓有能源补给等义。大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自然界的六气、精神方面的勇气、浩然之气 ,以及既可指物质 ,又寓有精神意义的“精气”已经相继出现。《老子》有“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名言 ,“一”指太极 ,“二”指阴阳 ,“三”指阴阳会和之气[3] 。所谓“一阴一阳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