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对社会发展和生命成长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它所展现的三层境界就是培养民性,发展个性和弘扬人性。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在民性培养、个性发展与人性弘扬三个层面上都获得有效发展,实现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从静态来说,爱情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爱情的社会属性有三个基本特征:人性特征、社会特征和个性特征。人性特征:在两性关系上,爱情使人类与动物界划清界限。动物的两性关系完全受本能支配。而人类的两性交往和爱情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并不单纯由性欲支配。社会特征: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爱情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产生和发展,爱情关系交织于其他社会关系之中。任何爱情都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个性特征:爱情是异性之间一对一的情感联系,它表现为人的私生活。它与相爱双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向制度伦理的研究是马恩对伦理学问题研究的革命性变革。在马恩看来,制度在本质上是社会化了的人类群体的结合方式,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化的生活,制度伦理对社会道德进步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制度伦理建设也就成为人类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4.
审视社会治理,人际标识主要包括身份、角色与行动。历史地看,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治理以纲常伦理精神为指导,人际标识主要是等级身份。近代以来,随着人的存在境况由"神人同在"转变为个人本原的"非此即彼",契约伦理成为工业社会典型化的伦理精神。等级身份分化为身份与角色两种因素,社会治理活动更多呈现为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组织化的角色扮演。在当前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人的存在境况不再是个人本原的非此即彼,而是人的共生共在,一种新的合作伦理将取代契约伦理为社会治理的合作行动提供道德支撑。合作行动成为主要的人际标识,在具体治理场境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合作行动体系中自觉的行动者,通过具体的合作行动来定义自己并证明自己的角色扮演。  相似文献   

5.
一、作为一种文化体存在的人类社会人类是在对身外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双重改造中成长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这一结果不仅使人同自然界相区别,而且使人的社会性本质得到实现。历史本身就是“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正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联结,个人成为“社会存在物”,“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  相似文献   

6.
张旭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1):15-17,24
社会性别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男女两性的差异是事实存在的,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差异。这种差异本无所谓好坏。可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同的分工,不同的资源分配,导致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属物,使社会性别制度成为人类发展的一大障碍,它既制约了女性的发展,也压抑了男性的个性表现,进而影响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健康。社会性别制度不仅对两性的个性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而且对两性的身心健康也有危害。  相似文献   

7.
人学视域中的人性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宏伟 《学海》2002,1(1):43-47
本文认为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原理 ,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的基础 ,更是社会实践的前提。文章选择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及方法论原则 ,从哲学人学的视域将众多的人性界说区分为 :表层次的和深层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 ,认为人性中最高级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类的本性 ,体现人类的尊严、价值和人格理想。文章以人生过程论来理解人性的形成 ,认为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中求生存和求发展 ,人和人类在这些愈来愈错综复杂、愈来愈高级有序的社会场态中 ,其特性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8.
罗尔斯顿从整个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是人的存在方式,环境伦理的产生不是要推翻或取代人际伦理,而是要为自然共同体中的人类确立生存方式。人类道德之所以要观照自然生态系统,是因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和存在目的,以文化方式生存于其中的人类须对此给予道德的尊重。环境伦理与人际伦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之伦理,它们都是人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明中的人性假设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健 《道德与文明》2010,(4):119-123
制度伦理与人性假设是密切相关的.性恶论是西方文明中的基本人性假设,早期崇恶制度伦理的起源即是以此为基础的.近代社会契约理论促进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伦理的形成,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发展了人性假设理论,对市场经济制度伦理至善性进行了探索,到了现代,有限理性主义一定程度上又复归到崇恶制度伦理上.西方人性假设理论折射出的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特性应当是:利己和利他结合、经济和道德一体、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试图证明,经济类专业学习会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研究者测量了某财经类重点高校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的大一和大三共290名本科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发现专业类型和年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大一的经济类学生和非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而大三的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却显著低于非经济类专业.这说明经济类专业学习时间的增加可能是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下降的原因,可能的机制是,学习经济学会使个体逐渐接受和认同“理性人假设”所包含的人性观点,认为他人的行为都是基于自私和功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卢彪 《学海》2002,1(3):18-2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将进入全球化的时代。现代科技并非“科学人”纯粹“理性”自恋的产物 ,也并非是为了达到实用目的的工具 ,经验科学抹杀了人与非人事物的区别 ,现代科技导致了人性的客观化 ,出现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人性”的对立。因此 ,“科学人”应从“为科学而科学”、“为实力而科学”的价值观中走出来 ,确立“为人类而科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让人际间的是与非,人性中的善与伪显得分外立体.疫情防控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辉和伦理关怀需要肯定与弘扬,而暴露出的问题则需深入反思.纵观人类的灾疫史不难发现,看似自然灾害的瘟疫但其实问题的症结往往在人类自身,若要实现疫情的有效防控需要从根源上解决人的问题.疫情下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异化是工具理性主义思维的后果,需要用价值理性和伦理关怀加以克服和矫正.以爱为归依的行为表达是人价值理性的主张,而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共鸣、共情、共生则是伦理关怀的彰显.在科学防控疫情的过程中,面对诸多的伦理两难,需构建克服工具理性主义、彰显价值理性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及其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引起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人们认识和思维方式的变革。高新技术革命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素质的要求显著提高,并成为人的素质的核心问题。计算机和交互网络显著提高了思维的预见性、准确性,使思维更有高效性。计算机和交互网络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又一次大分工,即脑力劳动者内部的分工。计算机和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有很深远的影响。网络化生存对整个社会行为方式转变产生的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人际间的相互依存性和独立性同时发展;社会的统一性和个体性各得其所;开放性和自闭性倾向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4.
资本概念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本表面上是物,但是根本上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进一步体现为观念、意识和剥削本质。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资本与伦理在人类的产生过程中就存在一种亲缘关系。随着人类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资本的伦理就是现代社会中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规则。从社会对资本的现实要求的角度考察,资本发挥其伦理价值与功能是一种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社会绝不是一种什么神奇的制度,可以立刻把一切社会的和历史的矛盾消灭掉。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改变,可能为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一种更有人性的关系创造出客观的前提,但是不能期望这种关系的改变会必然地和自动地发生。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不会自动产生积极的结果,私有制虽然可以被废除,但废除本身仍然不能保证不出现象私人资本家那样残酷无情的官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各有其异化的形式,但社会主义却为使历史成为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三大矛盾:一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三是客体与主体的矛盾。按照唯物辩证法,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深入地研究人类社会的这三大矛盾及其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并抓住解决矛盾的关键,这对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推动这一矛盾演变和社会发展的是生产力。但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运用为先决条件的。因此,技术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对此学界已获共识。本文重点论述第二、三对矛盾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制度创新是…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人自身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理论。我国解放以来,理论界在研究人性、人道主义中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特别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期间,对人的研究成了禁区,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一切议论、探讨、研究统统不加区别地被扣上宣扬“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帽子,从而造成了谈“人”色变的局面。粉碎“四人帮”以后,这一禁区也已被冲破,特别是在近一时期,哲学界、文艺理论界对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探讨、研究逐渐多了起来。现将目前讨论中已经涉及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简介如下: 一、什么是人性?人性是否包括人的自然属性? 对于什么是人性的问题,多数同志认为,所谓人性,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换言之,人性即人的本质,是整个人类的共同的本性或特性。那末,人性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基本上是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人性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构成的。所谓人的自然属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是涵括人的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表现为人对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历史教学的核心是进行人性教育,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概而言之既是涵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历史留给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科学时代人必备的素养,是国民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青少年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需要让学生在感悟中变得成熟、丰富、热情、善良、富有情感和人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历史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畸形状况是,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从个人到社会的行为机制几乎全部交付利益驱动,由此造成从信仰到底线伦理的严重危机。审美与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述格局。现在的任务是,审美与艺术首先需回归本位,即作为民族与人类精神文明的感性机制陶冶人性。中国美学的引导首先是经由审美范式激活传统审美经验,使之进入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并成为提升之一维。因此,重要的不是仅仅研究传统范畴与理论,而是结合审美事件、人物与风俗的个案序列进行诠释,并转化为艺术。因此,古文、唐诗、宋词、元曲  相似文献   

20.
王姝 《学海》2015,(4):16-23
西方现代性发育的现实制度形态是资本主义制度,主体性资本的形成最终形塑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体性的揭示。资本对当下人类生存世界的座架没有改变,整个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被资本所操控。当代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的主体性与资本主体性的双向趋同。《21世纪资本论》对不平等的分析仍然停留在物质化的资本层面。21世纪的当下,整个社会仍然受资本主义精神的驱动,并被锁定在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系统中。资本带来了人性积极解放的同时造成与"他者"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深层次地体现了资本的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