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2月8日晚,玉佛寺内信众云集,香烟缭绕,灯笼高挂,彩灯齐明,洋溢着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新年近落成的觉群楼多功能厅举行了新春祈福普佛法会,祈愿国家繁荣昌盛,海众安和。晚上十点许,"温暖除夕夜"慈善晚会正式开始,玉佛寺梵乐团表演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梵乐演唱、接着是少株武术团和上海文  相似文献   

2.
南诏大理国时期梵僧的传教活动,予南诏大理国政治与社会文化以深刻影响。论文从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视野,对南诏大理国观音显化故事中的梵僧,云南地方志及石刻资料所见的梵僧,南诏大理国梵僧传教的社会记忆进行考察分析。认为云南地方史志梵僧行化的记载,是梵僧传教南诏大理国的历史真实。南诏大理国梵僧阿吒力的种种神异事迹,折射反映梵僧的社会影响与民间的集体记忆,来自天竺的梵僧沿南方丝绸之路传教,促成了密宗色彩的阿吒力教的流行,书写了西南边疆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3.
鸟语流和雅,澳声出广长。 四纹天母韵,三聚法王章。 罗什莲花舌,图澄锦绣肠。 半规合完璧,白净发心光,。*藏传韵音母像,持琵琶,加持五明, 文殊化身。满月人争仰,清辉千里共,雅叶鱼山梵,方诸甘露满,希声耳共倾。长夜一钟鸣。圆回鹿野轮。寿世养和平。《法音》改月刊志喜@隆莲~~  相似文献   

4.
由于梵蒂冈和以色列都兼具宗教实体和政治实体的性质,使得宗教在这两个国家的交往中,特别引人注目。本文通过对具有明显宗教属性的“取代论”不同类型的分析,认为“惩罚性取代论”和“温和的取代论”是影响梵以关系的主要因素。“惩罚性取代论”在梵二会议之前对梵蒂冈和以色列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梵二会议之后,“惩罚性取代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与“温和的取代论”一起影响了两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胡"、"梵"是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两种称谓。中土对"胡"、"梵"关系的认识和变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见证。"胡"为"匈奴"一词的转读,秦汉以来常指代出自西域的名物,汉代入华之佛教也归入了"胡"文化。"梵"源自梵语,伴随佛教入华,与佛教相关之名物也常以"梵"来指称。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土语境中的佛教文化,常常即"胡"即"梵","胡"、"梵"等同。自隋代开始,佛教徒宗"梵"弃"胡",主动改变佛教的文化身份。此种转变,为佛经汉译、三教论衡以及隋唐佛教独立自主发展潮流等合力所致。由宗"梵"弃"胡"带动的区分"胡""梵"、转"胡"为"梵"的做法,对佛教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无我思想是佛教区别于别教的核心主张,无论大乘、小乘理应都不违背。而四相(四见)是对“我”的四种妄执,与无我思想相牴牾。然而,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的一句经文,却明言小乘信仰者执著于四相。在《金刚经》的六大汉译本中(1),只有罗什译本与义净译本如此翻译,其余四个译本则将小乘信仰者与执著四相者并列,而现存梵本也支持这四种译法。那么,出现这种差异到底是因为翻译不同,还是因为彼此所据梵本不同?有无可能存在一种与什译吻合、直指小乘人执著四相的梵本?本文尝试从《金刚经》现世时的印度社会思想状况及佛教自身的处境出发,来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笔者认为,无论这种梵本是否存在,当时的印度大乘佛教都具有破外斥小、标立自宗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7.
《梵网经》菩萨戒在汉传佛教史上影响深远,为之注疏的高僧大德代不乏人。天台智顗《菩萨戒义疏》和华严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是所有注疏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开启了《梵网经》注疏的两个传统。本文将通过对比这两种注疏对《梵网经》相关戒条的解释,详细展现阐释《梵网经》的两种不同思路,展示《梵网经》菩萨戒在汉传佛教中地位确立的重要历程,展现天台、华严两个宗派在戒律思想方面的异同,展现佛教中国化在戒律方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许多五十多岁的天主教友渐渐认识到,不少年轻教友,特别是修道生和年轻司铎,对梵二大公会议缺乏了解。作为一位"年过半百"的天主教友,我相信我们有忽视梵二影响的危险。无论如何,梵二的久远意义并不局限于它发布了16个文件。通过回顾梵二的实际运行过程,就会发现,有许多值得  相似文献   

9.
这次梵蒂冈在10月1日“封圣”显然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但梵为了掩盖其真实的政治意图,往往在新闻媒体上表示册封中国“圣人”是一场纯粹的宗教活动,是表示对中国的“尊敬”,并倒打一钯,说中方反对“封圣”是“曲解了梵方的善意举动”。梵蒂冈的诡辩确实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3月13日梵蒂冈信仰社评论员文章露骨地声称“封圣是向北京政府的挑战”。这说明教廷“封圣”活动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众所周知,这次所谓的“封圣”,是台湾提出并推动的。台湾方面不愿看到中梵关系的正常化,一…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法音》1990,(7)
尔时四梵志皆得五通,修行善法,普集一处,作是议论:此伺命来时不避豪强,各共隐藏,使伺命不知来处.尔时一梵志飞在空中欲得免死,即在空中而命终;第二梵志复入大海水底欲得免死,即于彼命终;彼第三梵志欲得免死,入须弥山腹中,复于中死;彼  相似文献   

11.
有暇来武汉,千万莫忘去古刹归元禅寺。作为载誉江南的一代名刹,归元禅寺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这里古树红墙,28栋古殿堂楼阁建筑呈袈裟形分布,殿内宝相庄严,蜚声海内的五百罗汉,个个形趣各异,栩栩如生,仍展现着百年不变的风采。晨钟暮鼓,似述说着古老的史诗华章;梵声高歌,涤荡去多少世间尘秽。如织的香客,有缘来此一聚,可曾知为保存这艺术的圣洁净土作出无量功德的人和他的故事,他就是当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暨武汉市佛教协会会长、湖北省人大常委、海内十大高僧之一。归元禅寺方立昌明大师。那是在革文化命的年月里,…  相似文献   

12.
前言对于中国教会神学建设的探讨,结合梵二会议文献精神,我将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根据当今中国教会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在梵二会议前后的不同变化,特别是在教会架构与管理模式方面的变化。这其实也是全球教会神学的一个课题。虽然自梵二会议以来,全球各地区、各民族的教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但  相似文献   

13.
面对现代世界,天主教的“梵二”公会议堪比教会初期的使基督信仰走向希腊罗马社会的“耶路撒冷会议”.“梵二”前的天主教尚不能摆脱中世纪形成的教权模式和政教心态,对现代世界的思潮多采取怀疑和拒绝的态度,然而,一种“对话”的精神也同时出现在教会的不同领域.“梵二”通过与现代世界的真实对话重塑了教会的认同及它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面对“梵二”的精神和原则,需要一种正确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14.
古印度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产生许多不同的宗教哲学流派。佛陀出生于印度,在印度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弘法利生,必然与印度的其他宗教和哲学流派发生联系,与之对话交流。在巴利佛典的《长部》中有许多对此类交流的记载,本文将论述其中以"梵"为主题的内容,主要阐述《长部》中佛陀教义对"梵"的诠释。其次,论述《长部》中与"梵"有关的内容。最后,分析关于"梵"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能了解当时佛陀如何因应其他的宗教对话。  相似文献   

15.
夏德美 《法音》2014,(3):35-44
正《梵网经》收于《大正藏》第24册,题名下标有"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共2卷,上卷讲菩萨的阶位,下卷讲菩萨戒法。《梵网经》是一部奇特的书,大约从隋唐以后,汉传佛教菩萨戒的授受主要以《梵网经》为依据,因此在以大乘佛教为主要特色的汉传佛教界,《梵网经》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但这一经典自古以来就受到诸多质疑。隋代《众经目录》最早著录此书,但将其列入疑伪品。近  相似文献   

16.
梵二会议是史无前例的,很多理由都证明这是一次特殊的事件。尽管这只不过是历史上数十次大公会议之一,但从许多方面来说,梵二确实与众不同。梵二会议始于50年前。如今,出席会议的大多数教长都已作古。从门外汉的角度体验这次会议的教友们,还仍然清晰地记得媒介的激动之情和乐观  相似文献   

17.
罗马天主教会内部的怀旧派亦可称为传统派,指那些在梵二会议的改革后怀念教会旧传统的天主教徒。其中多数教徒只是留恋传统的弥撒用语拉丁语,对梵二会  相似文献   

18.
印度教认为生命源于最高神梵,梵作为最高真实和永恒所在,统摄宇宙.万物生命为梵所赐,其生命构成皆为五大元素,一切生命皆平等,皆值得尊重,皆具神圣性.人类个体生命存在是整个大宇宙生命轮回的一个驿站,人生过程就是不断在神力的引导之下实现生命的更高层次的神圣化,以期回归最高终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著作的基础上,采用哲学解析的方法对印度宗教哲学经典之一的《奥义书》中的核心思想——“梵我合一”做出初步的分析。作者先从存在、认识和喜乐三个方面对“梵”进行分析,进而又从无限、永恒和独立于因果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梵”的否定品格与不可知性。其次,作者从“自我”是认识主体,不是认识对象,它是唯一真实的三个方面对“自我”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梵” 与“自我”是指宇宙与人的本体,都是神秘不可知的终极真实、唯一者。梵作为本原在宇宙中被认识,而自我是在人的内在自我中得到证悟。二者本质上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20.
梵二会议是天主教在上世纪60年代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是天主教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这次会议后,教会自上而下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当中积极回应现代社会挑战。梵二提倡的改革,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