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千年来僧团因标举佛陀"六和"精神而和乐清静,虽历经劫难却发展不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企业建立的各种"团队"因缺乏符合国人特质的"团队精神"而往往以失败告终.本文回顾佛陀关于"六和"精神的教诲,认为在建设团队中,唯有以"六和"精神为导向,方可实现建立团队时的初衷.  相似文献   

2.
开创佛教事业的新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我想就如何开创我国佛教事业的新局国谈一点意见,供四众同道们参考。拂陀住世,以“六和”为组织僧团的原则。对日常生活资料的享用,坚持“利和同均”,同甘共苦,不搞特殊;“见和同解”,是对佛法的共同认识;“戒和同修”,是对佛教道德规范的共同遵守。只有这“三和”做到了才能实现“身和同居”、“口和无诤”、“意和同  相似文献   

3.
<正>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传统,操守“六和敬”的僧团行为准则,行持“五戒十善”等戒律,对社会和谐进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佛教寺院的管理和建设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如何汲取传统丛林管理的精华,从教义教规、管理制度、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步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规范寺院、和谐寺院,大理寂照庵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六和合义     
六和合义能海和合的大义和合,就是团结的意思。我们能将散沙般的佛徒,共同团结起来,组织成一个有典次有精神的僧团,共同卫护三宝,使三宝久住于世,无论出家佛子或在家菩萨,都一心一志地向三宝上着眼,打破世间一切门户之见和自私自利之心,这就叫作和合。所以这和合...  相似文献   

5.
佛教在世间存在的基础,必赖于具戒比丘僧团的建立,或者可以说.出家僧团是佛教的正面体现。如果没有行持增上律学的出家僧团,则佛教就等于名存实亡。因此,“朗达玛灭法”所导致前弘期佛教的终结,其实质即对卫藏地区僧团的破坏。朗达玛灭法之后,根据《青史》等文献记载,许多在家佛教信徒,特别是持明咒行者仍以隐密方式修习佛法。大部分佛教经典得到妥善保藏。一些主要寺院建筑初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后来只是被封闭而已。而僧人则遭到镇压、驱逐和强迫还俗。所以说朗达玛“灭法”,应是指摧毁了法的世间代表——具戒比丘僧团,并不是说灭掉了佛法。藏文史籍中称朗达玛灭法后的百余年为“灭法时”,也不是说此时西藏佛法彻底灭亡,而是说此时没有僧团住世,致使佛教暂时隐没。同样,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开端,也正是以戒律的复兴、僧团的重建为标志。其实,即在此约百余年灭法黑暗中,如下将述,戒律传承的薪火也没有完全熄灭,因此史籍中常用“余烬复燃”等词汇来形容后弘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觉光 《法音》2001,(11):7-8
大会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友好大德: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大会今天在北京举行,本人以十分喜悦的心情,代表香港一百多万佛教信徒率团前来参加,躬逢盛会,谨向大会主办者、领导者和与会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大会,在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倡议之下,于亚洲佛教史上是莫大的盛举。它使大家体会了佛陀最初创设僧团的六和敬精神,不仅具有学术层面的意义,而且对弘传佛教义理,推动佛教事业,加强佛教的国际合作,保卫世界和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第一届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昆虫学家和他的商人朋友一起在公园里散步、聊天。忽然,他停住了脚步。好像听到了什么。“怎么啦?”他的商人朋友问他。昆虫学家惊喜地叫了起来:“听到了吗?一只蟋蟀在鸣叫,而且绝对是一只上品的大蟋蟀。”商人朋友很费劲地侧着耳朵听了好久,无可奈何地回答:“我什么也没听到!”“你等着。”  相似文献   

8.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哲学家。他一生非常重视哲学研究。他认为物理学家必须掌握哲学推理。爱因斯坦不仅因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例如相对论大大推进了科学对于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和宇宙的认识,引起了哲学家的研究兴趣,而且他的哲学思想也受到了哲学界的关注。粉碎“四人帮”之后,一些报刊发表文章,对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学会自尊     
一位内地青年,因工作需要,被公司委派到香港出差。回来后,与朋友谈起在香港的所见所闻,他感慨良深。对香港各种周到的服务记忆犹新,而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那些服务员在“上帝”面前从容自然平等的态度。他还特别提到负责他房间保洁工作的一位老太太,她高高兴兴地干完自己的工作,极其坦然地  相似文献   

10.
福报与机缘     
记得1996年时途经香港,曾拜访了一位常怀报国之志的大师级学者。大师对将来谁接朴老的班十分关心。当时他虽比朴老年轻十几岁,但也是年逾古稀的老人,睿智襟怀,使他并不违言生老病死,而且特别关注“我们这一代人走了之后……”的趋向。他热心地讲出一位大善知识的名字,郑重地反复叮咛我,一定要转告朴老,他建议选这个人来接班。  相似文献   

11.
轻轻地     
一位教育专家对一位年轻的母亲说:“不管你多么地爱你的孩子,你想要亲吻他,最好是在他熟睡的时候,而且最好是轻轻地。”  相似文献   

12.
乘一 《法音》2009,(9):17-24
定期潜修是出家众的必修功课.是僧团的必行制度。从声闻乘的角度说.出家是为了争取更多的个人修行时间。僧众非常需要这样的定时定量的专注修行.藉着时空范围的设定。收摄身心。克期取证。虽然这一修行方式不是佛陀特别发明.但佛陀善于“再利用再开发”,使印度这一原有方式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而成为佛教出家弟子们长期遵循的一种重要的修行制度。  相似文献   

13.
放下你的心     
从前,有个和尚,破衣芒鞋,云游四方。他在化缘的时候,常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别人看他背着这么大一个布袋,以为是他们僧团用的、吃的,就一直不停地供养。后来和尚嫌一个布袋不够,就背了两个布袋出门化缘。  相似文献   

14.
请走窄门     
好友老李本来在深圳一家民办学校做德育主任好好的,校长信任他,他也很卖力,工作干得不错,挺开心的。可去年年底,他听一位在银行工作的老同学说今年炒股票保证赚.肯定赔不了,而且当时的股市也确实是“形势一片大好”,本来不甚喜欢冒险,  相似文献   

15.
四、短期出家修道会 “短期出家”,一直存在于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泰国是个佛教国家,所以男性在一生中都必须出家一段时日,以体验僧团生活,是为“短期出家”。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当今中国计算机界规模最大的展览会Comdex’ 2000在北京举行。组委会特别邀请了当今国际IT业的两位重量级人物前来参加这次盛大的活动,并做专门的主题演讲。一位是1999年度图灵奖的获得者吉姆·格雷博士,另一位就是激光打印机的发明人、微软公司高级研究员格雷·斯塔克韦瑟。 他的名字使多少业内人士肃然起敬,而他实际上是一位非常朴实无华的人。粗壮结实的身板和友好真诚的相貌使他更像邻家隔壁的电话架线员。他曾一度被认为是一位前途暗淡的科学家,因为常常挑战传统科技而被冠以“叛徒”的罪名;因为执著于…  相似文献   

17.
洁音 《思维与智慧》2004,(12):26-26
1860年,林肯参加了总统竞选。林肯的对手道格拉斯是一位大富翁,他租用了当时最豪华的竞选列车到全国各地发表演说,而且每到一站都要奏乐鸣炮以造声势。他得意洋洋地宜称:“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儿。”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1,(8)
诸行无常,有生必死。这是佛法的基本观点。一切有为法都要经过生、住、异、灭的过程,人生也不免生、老、病、死。出世求解脱的出家僧众,远离家庭、眷属,一旦老、病、死诸苦逼迫,除非是已得生死自在的圣贤僧,若没有人照顾服侍、说法劝慰,少有不烦恼重重、颇倒散乱者。佛在世时,为僧团制定了种种制度,对如何照顾老病比丘,如何为病人说法,如何送亡安葬,都有详明的规定,并且佛陀身体力行,为僧团作出了表率。现今寺届中由于律制不健全,一些老病比丘,得不到适当的照顾,生活、治疗种种不便,令人感慨。济群法师《戒律中对病与死的规定》一文,介绍了佛制看病送终的规定,主张发扬佛陀无我与大悲的精神,建设如法如律的六和僧团,充分发挥戒律的作用,使僧众的生活得到保障,从而有利于正法久住。  相似文献   

19.
让笑开花     
在日本,有一位企业老总,每天坚持写一篇“光明日记”,里面记录的全是快乐的事情,他管理企业的方式也很特别,他把每个月末召开的工作例会取名为“快乐例会”,要求各部门经理先用5分钟时间向大家汇报一下本月来最快乐的事情,然后再检查和布置工作。他也总是带头把快乐传递给大家,引得全场上下哈哈大笑——这位老总就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八佰伴”公司总裁和田一夫。[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济群 《法音》1996,(11)
戒律的现代意义济群戒律在现代僧团是否具有实践价值?今天的中国佛教是否需要戒律?如何看待戒律?如何发扬戒律的价值造福人类?这是当今僧团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想就此问题谈些个人看法。一、认识戒律的重要地位原始佛教僧团不设立权威的崇拜,也无行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