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序阴阳五行说在《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春秋繁露》就有明确记载,如名所示,是由阴阳概念与五行概念结合而成。如在十二纪里,随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消长而配合以五行。在《春秋繁露》里,用阴阳解释灾异,并以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加以补充说明。但是以往的研究证明,如溯本寻源,两者分别来自不同传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笔者先前曾把两者结合起来,以考察阴阳五行说产生的契机及与时令的历史关系。这里暂且不谈阴阳概念,先由五行说的起源说起。对阴阳五行思想起源加以学术反思,始自民国  相似文献   

2.
阴阳五行思想与《黄帝内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红 《周易研究》2000,(3):86-91
阴阳五行思想是《黄帝内经》的哲学基础,但阴阳五行思想是如何与《黄帝内经》具体结合的呢?它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本文认为,《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思想,将人体自身以及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阴阳说侧重于揭示有机整体的动因及其本质联系,五行说则侧重于揭示有机整体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普遍联系。二者都代表了对整体要素之间关系的特定理解,从而共同强调了人体以及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有机整体性。  相似文献   

3.
《管子》的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科学乐爱国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以大量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则,中国古代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阴阳五行说”作为理论基础。《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者的著作集,而在《管...  相似文献   

4.
五德终始,亦称五德转移,是在五行和阴阳思想基础上虚构的,用于说明人类社会组织和朝代变迁的一种神学政治学说。该说创立于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齐人邹衍,大盛于秦、汉。中国历史上明确将五德终始理论用于实践者,唯有秦一朝。 一、阴阳、五行思想在秦人文化中的影响 五德终始说来源于阴阳特别是五行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源远流长,据庞朴先生考证,商人的龟卜文化已出现了以五方为基础的五行观念。秦人接受了商周文化中的阴阳。  相似文献   

5.
阴阳五行观念深刻地形塑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气质取向。在先秦,阴阳和五行原本彼此独立,各自经历了长期的意义演变进程,从自然话语一步步转为人事政治的法则,政治意涵不断丰富、增强并固定化,最终在稷下学中实现了融合。五行观念的一支与阴阳观念合流,形成了《管子》四时教令的体系,在哲学上实现了对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恰当安顿;另一支则催生出邹衍的五德终始理论。阴阳五行影响下的稷下政治学说,构成了先秦政治哲学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6.
刘向阴阳五行学说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阴阳五行灾异说的兴起和发展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刘向《洪范五行传论》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件和环节。 对《洪范五行传论》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解决两汉思想史研究中的诸多疑问,弥补儒学史 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7.
《易经》的宇宙观与阴阳五行家思想之渊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若从思想自身的发展来看,阴阳五行家与《易经》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易经》的阴阳变化观念和带有浓厚的原始思维特性的宇宙观,是阴阳五行家思想的理论基石,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发生图式和序列便滥觞于此。《易经》的以“因果联想”为重要特征的认知方式对阴阳五行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易经》的时空观念也与阴阳五行家以阴阳五行配四时、四方,以阴阳五行说明宇宙之大化、社会之变迁、人事之行止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管子》吸取了以往阴阳说与五行说的基本思想,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完善了阴阳五行说体系,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是在四时观念系统中完成的,而《管子》就有非常大的贡献;《管子》中论述四时之象透露出二气消息不同状态与格局之信息,为汉代易“卦气说”奠定了基础;并且《管子》“精气说”为王充以后的“禀气说”产生重大影响。以上三个方面《管子》对易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9.
阴阳五行学说 ,其形成之源远流长 ,其内涵博大精深。就现存的史籍显示 ,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可上溯到上古三代。笔者认为 ,先民“阴阳”的观念产生似较“五行”的出现更为久远。摒去其后来衍生的玄奥表层 ,其核心应是上古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天地百象、日月轮转、昼夜交接、寒暑更替、水火相抵、阴晴变换、男女雌雄等等对立而和谐现象的最朴素、最直观的认知和体悟。这个认知的形成 ,无疑需要一个漫长的生活、实践、升华的过程。譬如通过对男女、雌雄双性之结合 ,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向阳丰产 ,背阴减产等现象的体悟 ,逐渐但极其准确地捕捉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充分肯定了阴阳五行说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理论说明,认为阴阳五行论至今仍是很有价值的学说。  相似文献   

11.
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流行,是汉代思想史上值得研究的特殊现象。汉代的阴阳五行说肇始于董仲舒,至西汉后期而盛行,大讲灾异,推演比附,以至皇帝下诏、大臣的更换、不同政治集团之间互相攻击都要引用阴阳灾异。成、哀以后,由于社会局面动荡,险象丛生,图谶之说又大肆传播,王莽篡汉,即利用这种妖妄邪说作欺世惑众的工具。至东汉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即被视为“国宪”,敢于表示不信者甚至有被杀头的危险!阴阳五行说和图谶说实际上都是为神化皇权统治而制造出来的,打的是“尊经”、“崇圣”的旗号,但它们与原始儒学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相对立,也是思想史上的一股浊流。面对汹汹浊  相似文献   

12.
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流行,是汉代思想史上值得研究的特殊现象。汉代的阴阳五行说肇始于董仲舒,至西汉后期而盛行,大讲灾异,推演比附,以至皇帝下诏、大臣的更换、不同政治集团之间互相攻击都要引用阴阳灾异。成、哀以后,由于社会局面动荡,险象丛生,图谶之说又大肆传播,王莽篡汉,即利用这种妖妄邪说作欺世惑众的工具。至东汉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即被视为“国宪”,敢于表示不信者甚至有被杀头的危险!阴阳五行说和图谶说实际上都是为神化皇权统治而制造出来的,打的是“尊经”、“崇圣”的旗号,但它们与原始儒学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相对立,也是思想史上的一股浊流。面对汹汹浊流,儒学内部具有卓识的、正直的人物勇敢地加以批评抵制,才避免了民族文化思想因迷信邪说盛行而倒退。  相似文献   

13.
汉代经学的基本特征是经学与阴阳家说的结合 ,即经学的阴阳五行化。任何有效的政治统治 ,都必须建立在对该统治合法性的信念上 ,并通过某种经典的确立或援引来完成 ;汉代政治信仰的重建为经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董仲舒精研“五经” ,吸纳阴阳五行说 ,以《春秋》公羊学重构天人之道 ,促成了汉代经学的大变化。汉代经学吸纳阴阳五行说 ,不但是经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新变 ,而且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对于汉代及其以后的思想文化发展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对此我们应当有较为充分的估计并作出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郑万耕战国前期和中期,道家倡导阴阳学说。到了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者邹衍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对《周易》的理解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观念为易学家们所吸收,用来解释《周易》筮法中的变化法则。《...  相似文献   

15.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中较为复杂的一支.在中国上古时代,阴阳五行原是两个并列的哲学概念,几乎可用以概括天地自然和社会人事的一切.阴阳观念作为中国古人哲学思辩的结晶,最先主要体现在&;lt;周易&;gt;和&;lt;老子&;gt;中,用以解释自然、社会人事的变化发展规律.五行观念也是中国古人最早对自然万物的一种哲理思辩的抽象概括,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原来是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它们各有其性,彼此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其运动变化就构成了瞬息万变而又协调平衡的物质世界.两者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来源,并非一开始就是融通合参地加以运用的.……  相似文献   

16.
试论五行说的科学思想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对传统科学文化有过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如何评价其历史价值,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长期流行的理论,“五行说”的历史作用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只有深入发掘其基本内涵,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价值。 五行:木火土金水,既循环相生,又循环相克,由此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行说”蕴涵的有机论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认识论思想的精华之一,也是其在古代科学文化中的生命力所在。基  相似文献   

17.
西周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两个巨大的贡献,一个是存在于周易一书里的阴阳说,另一个是存在于《尚书·洪范》里的五行说。前者代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者代表古代的原始的唯物论思想。 一、《周易》里的阴阳 关于《周易》成书的年代,《易·系辞传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从本书内有“王用享于岐山”(《升卦·六四》)和“箕子之明夷”(《明夷卦·  相似文献   

18.
由于郭店楚简的出土,使得孔子与孟子思想之间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起来,而郭店竹简中的《五行》篇可以被认为是子思或其弟子的作品,因此,通过对《论语》和《五行》篇的比较可以看出子思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发展与变革。一,从“近取譬”到条理化。孔子不追求建立一个模式化的理论体系来阐发其思想,而是相当的灵活,比如《论语》对于“仁”的解释就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他经常采用“近取譬”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观点。而到子思所处的战国时代,个人著述成为风尚,理论水平也有所提高,因此,孔子提出的许多伦理观点日渐条理化,《五行》…  相似文献   

19.
《五行》篇中“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实际是一种双重道德律 ,它与郭店简其它篇目中的“仁内义外”说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这是理解《五行》思想的关键 ;《五行》突出“圣”、“智”之论 ,表现出道德实践中的二元论倾向 ;《五行》前半部分主要谈“形于内”的“德之行” ,后半部分谈“不形于内”的“行” ;《五行》对以后的孟、荀均产生影响 ;根据《五行》的思想和特点 ,将其看作《子思》的作品可能较合适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八卦与五行两种理论体系结合的根据,学界尚未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两种理论各自的特点,依据有关的史料,“象”和“四方四季”可能是导致八卦与五行结合的两个原因。不能简单地用阴阳的概念代表八卦,阴阳是五行和八卦两者共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