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刘海燕  陈俊  肖少北 《心理科学》2012,35(3):619-623
通过两个实验考查材料类型和颜色典型性对颜色-物体Stroop效应的影响。实验1,考查颜色-物体(图片)Stroop效应。结果颜色典型性差异显著,命名图片的颜色和图片的名称都产生显著的颜色-物体Stroop效应。实验2,考查颜色-物体(词语)Stroop效应。结果颜色典型性差异显著,命名词语的颜色产生颜色-物体Stroop效应,命名词语的名称未产生颜色-物体Stroop效应。结论,材料类型和颜色典型性影响颜色-物体Stroop效应。  相似文献   

2.
记忆编码之后的情绪对中性词语记忆巩固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被试记忆中性词语之后加入情绪图片,人为地诱发被试的正中负三种情绪,旨在考察情绪通过影响记忆的巩固过程对记忆中性词语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再认时与正负情绪图片配对的词语再认率显著高于与中性情绪图片配对的词语,且正负两种条件下的再认率差异不显著;性别主效应和交互作用都不显著,即在所有被试中都发现了类似的情绪记忆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3.
情绪Stroop效应:来自汉字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毅平  孙羽中  张杰 《心理科学》2007,30(4):778-781
通过颜色命名和词汇阅读两种作业任务,采用情绪词、中性词两类刺激材料,探索情绪Stroop效应中Stroop加工的特点和机制。结果发现:(1)两种作业任务都发现明显的情绪Stroop效应;(2)两种作业任务中情绪Stroop效应不受情绪词的抽象性影响。它说明情绪stroop效应与经典的Stroop效应是两种独立的现象,前者的加工过程是由于情绪词所产生的情绪威胁而导致反应延迟,而不是经典Stroop效应的选择性注意机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法,选取特质焦虑和非特质焦虑被试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考察了正性、负性、中性三种不同的情绪对不同特质焦虑个体认知抑制的影响。在Stroop任务之前呈现三种情绪图片,结果发现,相比非特质焦虑被试,特质焦虑被试的Stroop效应量更大;特质焦虑被试和非特质焦虑被试在正性和负性情绪条件下的Stroop效应量均更大。说明特质焦虑被试的认知抑制功能存在不足,正性和负性情绪对特质焦虑和非特质焦虑被试的认知抑制均存在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采用词—面孔Stroop任务,以76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不同认知方式(场独立、场依存)对情绪冲突Stroop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情绪冲突的Stroop效应显著,即,在词—面孔Stroop任务中,当词和面孔的情绪效价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2)认知方式对情绪冲突Stroop任务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无论是一致还是不一致条件下,场独立者比场依存者的反应时都更短。(3)场依存者的情绪冲突Stroop效应更大,表现为其在词—面孔情绪效价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6.
中英文词语刺激的情绪启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目的在于以中英文情绪词为启动刺激,考查它们情绪启动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研究采用多媒体投影仪,以汉语感情色彩评定词库中的9个词语和自编的英语感情信息评定表中的9个单词为情绪启动的刺激材料,采取阈上掩蔽的方式,用幻灯片呈现启动刺激。随机选取6个班的大学生被试,共218名,分别接受积极中文词语组、积极英文词语组、中性中文词语组、中性英文词语组、消极中文词语组和消极英文词语组的实验处理,在启动刺激呈现完后进行情绪自评,即让被试填写情绪自评量表。结果发现:不同情绪材料形式(中文词语和英文词语)的情绪启动效应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程真波  黄宇霞 《心理科学》2013,36(4):822-826
为探究面孔-词Stroop范式中的情绪冲突效应,本实验给被试呈现两种时长(150ms或1500ms)的刺激,令其分别完成对面孔-词Stroop范式中的“面孔任务”和“词任务”。结果发现:只有“面孔任务”中出现Stroop效应,产生情绪冲突,而在“词任务”中未出现Stroop效应;当呈现时间为150ms时,情绪词影响情绪面孔加工从而引发个体的情绪冲突,出现Stroop效应;当呈现时间为1500ms时,“面孔任务”中的Stroop效应消失。这提示了呈现时间是影响面孔-词Stroop范式中情绪冲突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初步考察目标刺激的熟悉度和呈现角度对情绪启动的影响。研究采用女性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随机选取3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实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当目标刺激为熟悉图片时,出现了情绪启动效应;当目标刺激为不熟悉的图片时,未发现情绪启动效应;目标刺激的呈现角度对情绪启动效应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采用“学习-测试”范式,通过3个实验探讨积极社会情绪反馈对注意捕获的影响。方法:实验1,在学习阶段做出反应后,分别给予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反馈,探讨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捕获注意的情况;实验2,学习阶段做出反应后,没有任何情绪反馈;实验3,改变学习阶段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反馈图片出现的频率,探讨图片出现频率对注意捕获的影响。结果:(1)与中性情绪相比,积极情绪捕获了较多注意(实验1);(2)无情绪反馈时,经过多次练习的刺激作为干扰刺激也捕获到了注意(实验2);(3)积极情绪影响刺激注意优先性的过程还受到积极情绪图片出现频率的影响(实验3)。结论:积极情绪捕获注意的机制中,也有自上而下目标驱动的机制在起作用;情绪图片出现的频率也会影响社社会情绪对注意的捕获。  相似文献   

10.
社交焦虑个体对于不同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铭怡  王慈欣  刘兴华 《心理科学》2006,29(6):1296-1299
目的:研究社交焦虑个体对不同类型词语的注意偏向。方法:被试41名,采用情绪Stroop范式,研究词与非词不同比例条件下高低社交焦虑个体对不同类型词(被关注词、被评价词、躯体威胁性词、中性词和非词)的注意偏向。结果:在词和非词比例高的条件下,高社交焦虑组在负性评价词和受他人关注词上的Stroop效应显著大于低社交焦虑组。结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负性评价和他人关注的词语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1.
郭晶晶  吕锦程 《心理科学》2014,37(6):1296-1301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语言标识对个体情绪体验的调节作用。实验一探讨了中性标识对不同类型的情绪体验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韩文字符标识相比,中性双字词标识时被试对负性图片的消极情绪体验强度显著降低。实验二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情绪色彩的词语的标识效应,结果发现与中性标识相比,负性或正性标识时被试对负性图片的消极情绪体验程度更低。结果表明了语言标识对负性情绪体验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并且标识效应的产生依赖于词汇语义信息的通达。  相似文献   

12.
罗新玉  陈睿  高鑫  邹吉林  周仁来 《心理科学》2012,35(6):1289-1293
本研究采用反眼动实验范式,通过BDI和 SDS量表筛选11名抑郁情绪组和12名正常对照组被试,以高兴、中性和悲伤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旨在探讨抑郁情绪大学生对情绪刺激的眼动抑制能力。结果发现:抑郁情绪组的正确眼跳反应时慢于正常组;反朝向眼跳任务中,抑郁情绪组在情绪面孔图片,尤其是悲伤面孔图片上的错误率比正常组高。研究表明,抑郁情绪个体的认知加工速度慢于正常个体,且对情绪面孔,尤其对悲伤面孔存在抑制缺陷。  相似文献   

13.
采用Cyberball任务和面孔-词Stroop任务探讨社会排斥和目标刺激的情绪是否交互影响情绪冲突控制。结果显示,社会排斥对情绪冲突控制的影响随着目标刺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表现为,当目标刺激为愤怒面孔时,排斥组被试与接纳组被试在反应时上表现出相似的情绪Stroop效应。然而,当目标刺激为高兴面孔时,排斥组被试比接纳组被试在反应时上表现出更大的情绪Stroop效应。该结果提示,在面孔-词Stroop任务中判断高兴面孔时,社会排斥增强了被试对任务无关消极信息的注意。该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排斥增加个体罹患情绪障碍风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采用单因素的组间设计,探讨了阈下启动的恐惧情绪和厌恶情绪对人际判断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阈下呈现恐惧图片的情况下,被试认为随后的中性人物面孔图片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和威胁性,相对于阈下呈现中性图片的条件;2)阈下呈现厌恶图片的情况下,被试认为人物随后的中性人物面孔图片表现出更多的无礼性和令人讨厌,相对于阈下呈现中性图片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具体情绪的水平上,阈下情绪启动会影响被试随后的人际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人际灵活特质是对一般的情绪信息敏感还是仅对特定的人际情绪信息敏感。方法:实验一和实验二均采用情绪Stroop任务进行考察,不同的是实验一以消极情绪词为材料,实验二以唤醒度更高的消极情绪面孔为材料。结果:实验一结果显示,人际灵活仅对人际情绪词产生了Stroop干扰效应,并没有对一般消极情绪词产生干扰效应,且低人际灵活组的人际消极情绪词的干扰效应显著大于高人际灵活组。实验二的结果与实验一的研究结果相同,即人际灵活特质仅对人际情绪面孔产生了Stroop干扰效应,且低人际灵活组的人际消极情绪面孔的干扰效应显著大于高人际灵活组。结论:低人际灵活仅对与人际相关的消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在两个实验中分别采用文字和图片材料考察了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效果及其心理机制。实验中采用了中性和负性两种实验材料,设置了两种记忆指令出现时间(2秒后提示和5秒后提示),相对于中性材料,被试更不容易忘记负性材料。记忆指令出现的时间只影响图片材料的定向遗忘。研究表明负性情绪会干扰定向遗忘,选择性编码理论可以解释情绪性文字材料的定向遗忘,而抑制理论更能解释情绪性图片材料的定向遗忘效应。  相似文献   

17.
郑希付 《心理学报》2008,40(8):920-926
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 PIU)大学生是否存在认知和情绪干扰。实验大学生671人,使用传统的STROOP范式和修正的情绪STROOP范式进行实验。结果发现,PIU被试和高成瘾组被试对网络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比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长,差异显著,但是中等组和低分组则在网络关联词语和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上则没有显著差异。PIU大学生和高成瘾组大学生在网络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比中等组大学生和低分组大学生长,差异显著,但是在中性词语方面则差异不显著。大学生被试对情绪关联的反应时间比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长,表现出了典型的情绪STROOP效应。PIU被试和高成瘾倾向大学生在情绪关联词语上的反应时间都比其他两组成瘾倾向不明显的大学生反应时间长,差异显著,但是在中性词语上的反应时间差异不明显。PIU大学生和高成瘾倾向的大学生有对情绪关联词语有更加突出的的反应延迟特点,表现出了明显的情绪干扰  相似文献   

18.
青春期被喻为“狂风骤雨期”,青少年可能比年幼的儿童和年长的成年人有更大的情绪抑制和控制的需求。情绪抑制控制能力与冒险行为、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有关。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探讨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情绪冲突控制的差异。31名早期青少年(男生19名;M年龄=12.66岁)和33名成年人(男生16名;M年龄=20.15岁)完成了面孔-词Stroop任务。在该任务中,情绪词叠加在情绪面孔上构成一致和不一致条件,被试被要求判断面孔的效价(面孔任务)或词语的效价(词语任务)。分析两组被试在行为表现和与情绪信息加工相关的ERP成分上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1)青少年在面孔判断任务中存在Stroop效应(一致性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比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间短),而对于成年人而言,在面孔和词语判断任务中均发现了Stroop效应;(2)在青少年中,不一致条件诱发的N450波幅显著大于一致条件;(3)N450成分的Stroop效应仅在词语判断任务中出现,而SP成分的Stroop效应仅在面孔判断任务中出现。研究结果提供了神经证据表明,与成人相比,青少年处理情绪冲突的能力较差,这可能与其情绪控制相关的前额叶...  相似文献   

19.
选取《科学创造力量表》筛选出高、低科学创造力个体各20名,通过完成经典Stroop色字干扰抑制任务,探讨高、低科学创造力的个体抑制机制的差异。结果发现:在Stroop色字任务上,无论是高科学创造力组还是低科学创造力组,都出现了Stroop干扰效应,但低科学创造力组的Stroop效应更明显;高科学创造力组在字色不一致条件下的错误率显著低于低科学创造力组,但是两组被试在Stroop任务反应时上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提示高科学创造力个体的认知抑制能力强于低科学创造力个体。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动机角度探讨两种特定的威胁性情绪(愤怒、恐惧)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分别采用情绪面孔图片(实验1)和身体图片(实验2),通过时间比较任务(实验1、实验2)和时间估计任务(实验3),均发现了时间知觉在愤怒和恐惧这两种威胁性情绪影响下的差异:与中性情绪相比,愤怒引起主观时间变短,恐惧引起主观时间变长。研究揭示了情绪动机对时间知觉的影响,趋近动机下主观时间变短,回避动机下主观时间变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