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玥  王永跃 《心理科学》2014,37(4):968-972
通过对201名员工及其领导的配对问卷调查,探讨服务型领导对员工工作结果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服务型领导与下属的工作满意度、帮助行为正相关;(2)亲社会动机在服务型领导与工作满意度及帮助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互动公平调节了服务型领导与亲社会动机之间的关系,即互动公平越高,服务型领导与亲社会动机之间的关系就越强;(4)互动公平调节了亲社会动机对服务型领导-帮助行为和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永跃  祝涛 《心理科学》2014,37(6):1455-1460
通过对379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探讨伦理型领导对员工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伦理型领导与工具主义伦理气氛显著负相关;组织伦理气氛在伦理型领导与不道德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内部人身份感知调节了组织伦理气氛在伦理型领导与不道德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内部人身份感知水平越高,组织伦理气氛的中介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3.
下属做出亲领导非伦理行为后,该行为究竟会持续还是消退?本研究以领导“报”为切入点,检验领导反应(感激驱动的资源回报与愧疚驱动的惩罚)在下属亲领导非伦理行为持续与消退中的关键作用。情景模拟实验(研究1, N=120)结果表明,当领导正直水平较低时,亲领导非伦理行为诱发领导感激之情与资源回报,进而导致下属的后续亲领导非伦理行为增加;然而,当领导正直水平较高时,亲领导非伦理行为诱发领导愧疚之情与惩罚行为,进而导致下属的后续亲领导非伦理行为减少。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本文开展了两项互补的实地问卷调查,即四轮问卷调查(研究2, N=277)与持续2周的日记调查(研究3, N个体内=733, N个体间=87),再次重复支持了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从领导反应视角拓展了学界对下属亲领导非伦理行为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4.
邢志杰  贺伟  张正堂  蒋旭婷 《心理学报》2022,54(9):1093-1105
基于工作场所中具体积极情绪的理论模型和内隐领导理论, 探究了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 具体是检验了崇敬感的中介作用和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的调节作用。通过对一项问卷调查研究(193份上下级配对数据)和两个情境实验获得的实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伦理型领导能够正向影响员工的崇敬感; 崇敬感能够中介伦理型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积极作用, 但对任务绩效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 此外, 员工的伦理型领导原型会强化伦理型领导与员工崇敬感之间的正向关系, 即相比于拥有低伦理型领导原型的员工, 拥有高伦理型领导原型的员工更容易对伦理型领导产生崇敬感; 崇敬感能够中介伦理型领导与员工伦理型领导原型的交互作用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UPB)作为一种非利己型的非伦理行为正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当前研究大多围绕UPB的前因和形成机制展开,但缺乏对UPB结果变量的探讨。本研究通过对92名主管与399名员工的数据进行跨层次分析,探讨UPB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UPB显著正向影响职业发展,上下级关系在UPB与职业发展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伦理型领导负向调节上下级关系对UPB与职业发展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褚福磊  王蕊 《心理科学》2019,(2):365-371
运用自我评价理论视角,并采用两阶段追踪调查问卷方法收集数据,探讨了资质过剩感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关系以及心理特权和谦卑型领导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质过剩感显著正向影响心理特权,心理特权在资质过剩感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谦卑型领导显著负向调节资质过剩感与心理特权的关系。研究对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丰富了资质过剩感和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56名直属主管和274名下属的配对数据为样本,考察了多层次的领导–部属交换对个体和团队层次上的帮助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过程。跨层次分析结果表明:(1)个体层次的人际公平中介了个体和团队层次的领导–部属交换对员工帮助行为的影响;(2)团队层次的人际公平氛围中介了团队平均领导–部属交换对个体和团队层次的帮助行为的影响;(3)领导–部属交换关系差异化对个体和团队层次的领导–部属交换与帮助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均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即相对于较高的领导–部属交换关系差异化,较低的领导–部属交换关系差异化强化了个体和团队层次的领导–部属交换对帮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亲社会行为对维持和发展良好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亲社会行为中,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公平、合作与信任。脑成像研究指出,前额叶、脑岛、杏仁核、腹侧纹状体、颞顶联合区等是公平、合作与信任在内的亲社会行为核心脑区。已有研究表明,虽然支配亲社会行为的脑网络可划分为情绪系统(包括脑岛、杏仁核、尾状核等)、认知控制系统(包括前额叶、背...  相似文献   

9.
与纯粹的私利性非伦理行为不同,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个体为了组织利益而实施的非伦理行为。探讨了伦理氛围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辩护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自利型、关怀型伦理氛围分别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正向影响,规则型伦理氛围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负向影响,道德辩护分别在三种伦理氛围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关系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旨在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考察仁慈领导是否能够促进工作场所中的员工亲环境行为,以及上下属关系和员工权力距离导向在该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采用“领导-员工对偶”问卷调查法,通过对244名企业员工及其直接上司的调查,结果发现:仁慈领导对员工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上下属关系在仁慈领导与亲环境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员工权力距离导向对仁慈领导与上下属关系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具体而言,当下属权力距离感较弱时,仁慈领导对上下属关系的激发作用越强,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社会阶层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不少,但结论不一致。基于此,本研究假设亲社会行为的社会阶层差异可能与对回报水平的预期有关。实验改编自“独裁者”游戏,通过网络模拟情境进行,采用2(社会阶层:高、低)×2(回报预期:高、低)的混合设计(其中社会阶层为被试间变量),考察了不同社会阶层被试在两种不同回报预期条件下,亲社会行为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回报预期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当预期目标有较高的回报水平时,高低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差异不显著。当预期目标有较低的回报水平时,与高社会阶层相比,低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明显减少。说明回报预期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员工直接感知的角度编制领导差异化授权问卷,并通过构建两阶段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了授权型领导对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机制与领导差异化授权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对388份问卷数据分析后发现:(1)授权型领导正向预测员工的领导认同与反馈寻求行为;(2)领导认同在授权型领导与反馈寻求行为中起中介作用;(3)领导差异化授权调节授权型领导通过领导认同对反馈寻求行为的中介作用,即调节了中介过程的第一段(授权型领导−领导认同)与第二段(领导认同−反馈寻求行为)。研究结果揭示了授权型领导影响反馈寻求行为的中介与调节效应,可为管理实践中促进反馈寻求行为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44名企业员工进行调查,构建了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多重中介模型,比较建言效能感、心理安全感与上下级关系的个别中介效应。结果显示:伦理型领导通过建言效能感、心理安全感与上下级关系的并行多重中介作用对员工建言行为产生影响;建言效能感与心理安全感的个别中介效应均显著大于上下级关系,建言效能感与心理安全感的中介效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7,(6)
西方现有的伦理型领导力理论使得组织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得到了重视和强调,但是其规范性伦理和工具性伦理的思路并不能真正解决组织中的伦理问题和心理问题。西方主流文化所理解的个体,总是要使自己独立于他人,外在的一切关系,不论是他人,还是自然、社会,都是异于"自我"的他者,这很可能会造成内在道德感的缺失和归属感、认同感的匮乏,而儒家的自我是一种关系中的自我,在与他人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交往中才得以体认和发展。儒家自我观中有关"反求诸己""修己安人""己立立人"等思考,或许可以成为伦理型领导中领导者与组织成员以及相关利益者之间关系构造的基点。  相似文献   

15.
隋杨  王辉  岳旖旎  Fred Luthans 《心理学报》2012,44(9):1217-1230
通过对国内一家企业共785位员工及其直接主管的问卷调查, 考察了下属心理资本在变革型领导与下属工作绩效及满意度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程序公平对该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下属的心理资本与其工作绩效和满意度正向相关; 2)下属的心理资本部分中介了变革型领导对下属工作绩效及满意度的正向关系; 3) 下属的程序公平调节了变革型领导对下属心理资本的影响。具体而言, 下属的程序公平感越高, 变革型领导与下属心理资本的正向关系越强, 反之越弱; 4) 进一步地, 程序公平调节了下属心理资本对变革型领导-工作绩效和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即:程序公平感越高, 变革型领导通过心理资本对下属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所产生的作用就越强, 反之越弱。最后讨论了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永跃 《心理科学》2015,(2):420-425
基于认知评价理论,以配对的328组员工为样本,探讨了伦理型领导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及心理安全感、上下级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结论:伦理型领导与员工心理安全感正相关;上下级关系与伦理型领导的交互作用强化了员工的心理安全感;心理安全感中介了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上下级关系调节了心理安全感对伦理型领导与创造力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鹏  史硕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6):805-814
自从“安然”等一系列非伦理行为事件爆发后, 如何干预非伦理行为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如何抑制单个个体的非伦理行为, 而对该行为可能产生的社会互动和蔓延机制缺乏系统探讨。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中, 采取实验、问卷调查、案例等多种方法, 对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及其机制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1)探讨个体初始化的非伦理行为是如何导致集体实施非伦理行为的, 重点研究个体社会地位和团队工作互依性的调节作用; (2)探讨集体非伦理行为对焦点个体的影响, 重点研究从众心理和道德同一性的中介机制, 以及集体主义导向和传统性的调节机制; (3)探讨上述两种非伦理行为社会影响的干预策略。本研究将深入研究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社会互动机制, 丰富团队环境下行为伦理的研究成果, 从而为我国企业干预非伦理行为社会互动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初中一至三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自尊量表(SES)和帮助行为调查问卷进行测查,以探讨自尊、受助者特征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社会道德认知和自我意愿层面上,大多数初中生能表现出积极的亲社会性助人趋向,部分学生的行为决策判定具有不一致性;(2)初中生的自尊程度不影响对他人需要的注意、归因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但与帮助行为的价值取向、行为意愿等认知、情感因素有关,能直接影响自主性的亲社会行为;(3)初中生有关潜在受益者特征的某种认知结果及其相应的情感体验,对帮助型亲社会行为趋向有重要影响;(4)初中生的自尊及其所知觉的潜在量益者特征在亲社会行为趋向中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亲组织”与“非伦理”双重特征,构建了一个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形成机制的交互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和工作不安全感不仅均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直接正向影响,两者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还存在一定的交互效应。个人-集体主义正向调节工作不安全感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亲组织”与“非伦理”双重特征,构建了一个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形成机制的交互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和工作不安全感不仅均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直接正向影响,两者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还存在一定的交互效应。个人-集体主义正向调节工作不安全感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