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珏 《管子学刊》2011,(4):18-21,2
管子因其经济战思想而独步于先秦诸子。有关管子经济战思想的资料主要收录在《管子》"轻重"二十一篇中,其中《管子》所言的"轻重之术"是对经济战谋略的明确概括。本文通过探讨运用轻重之术的条件、轻重之术的作用、轻重之术的实施方式,试图获得对管子经济战思想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2.
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期,中华思想文化的许多成分,都可以从诸子百家找到某种因子。诸子百家争鸣开端于春秋末期,是直接由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而来的。没有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孕育,就不可能有其后的诸子百家争鸣。可以说,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诸子百家争鸣的直接准备,也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如果不了解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不仅难以认识诸子百家,也不可能很好地认清其后的中国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管仲论述略赵东玉管仲作为春秋早期的杰出政治家,在他所处的那个特定的时代,以其雄才大略,独领风骚,辅佐齐桓公建立了五霸之首的伟大事业。其影响所及,遍于当时的整个中华大地。崛起于春秋晚期,对"三王五伯"备加关注的先秦诸子,自然而然地将其注意力倾注...  相似文献   

4.
孔子创建了以"六艺"为核心的经学体系,又开创了"六经以外立说"的子学体系。在汉以后的典籍分类中,儒学分布在六艺与诸子的不同部类。"六艺"与"诸子"不仅仅是典籍形式与学术形态的不同,二者的思想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六经"与"诸子"的思想主体分别是君王与士人,相应其思想旨趣也有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5.
孔子创建了以"六艺"为核心的经学体系,又开创了"六经以外立说"的子学体系。在汉以后的典籍分类中,儒学分布在六艺与诸子的不同部类。"六艺"与"诸子"不仅仅是典籍形式与学术形态的不同,二者的思想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六经"与"诸子"的思想主体分别是君王与士人,相应其思想旨趣也有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6.
赵光怀 《管子学刊》2005,(2):101-103
“合”是汉代诸子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合”不是“大杂烩”,而是指各家彼此渗透、相互吸收和融合。正是这种思想的整合以及在整合基础上的发展,才形成了汉代诸子学“多元一体”的特征。两汉时期的政治社会因素不仅为诸子之学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土壤。还直接影响诸子学的发展方向,使汉代诸子与先秦诸子有截然不同的表象,在两汉历史发展过程中明显表现出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傅山哲学思想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山(1607—1684),字青主,是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他对祖国医学、书画、诗词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综观傅山的思想,他与同时代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朱之瑜等人在主要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如反对理学道统,提倡诸子研究;反对空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术界对诸子思想的探讨异常活跃,所出版和发表的有关论著与日俱增。其中以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者居多,研究老庄、管子、墨子、孙子等思想及对诸子思想进行综合研究者亦占有相当的篇幅。许多论著立论扎实、观点鲜明、见解新颖、富有开拓性,读后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这里仅就报刊所见论文中探讨较为集中的问题及一些值得注意的新见解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史》2012,(1):129
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杂家等诸子之学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汇聚诸子思想的诸子文本诞生伊始,伴随后人对文本的不断诠释、解构与重建,子学如同鲜活的生命体,不断发展、演变,生成一代又一代的新子学,从而不断地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之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朱汉民 《现代哲学》2017,(2):115-121
先秦诸子的丰富思想是士人创造的,他们创造的不同思想与其所持的政治态度密切相关。如果将先秦诸子对王权的政治态度做一基本分类,大体有依附型、疏离型、合作型三种类型。其中,法家、道家、儒家影响最大,分别体现为依附王权、疏离王权、与王权合作三种政治态度类型。  相似文献   

11.
罗根泽的《管子探源》,是20世纪《管子》研究的重要成果,通过考察《管子探源》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可以窥探罗氏诸子学的内在理路,而在现代学术史上,罗根泽的诸子学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他对先秦两汉各家诸子之学的探究,其目的是为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此历史眼光,推动他考辨先秦两汉诸子著作的真伪、作者和时代,以便准确定位各家的思想学说,而不是在辨伪之后抛弃伪作,所以他在"古史辩"派中独树一帜。为了切合历史真实,罗根泽审慎选择自己在诸子学研究中的立场,避免将诸子学术与西学概念攀缘附会。罗根泽的诸子考辨之学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超越乾嘉考据之学;二是对西学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继《先秦社会和诸子思想新探》之后,祝瑞开先生又奉献出他的新作《两汉思想史》。无论就宏观与微观而言,都有新颖而独到的见解。按照通常的见解,与其前后的先秦和魏晋的广博和深邃相比,往往有两汉思想淡而乏味,无需多品尝的感受。作者潜心研究汉代社会与思想之后,发觉事情并非如此。“在我国思想史上,汉代是一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哲学的集大成者,《易传》对先秦尤其是战国时期儒家争辩愈来愈激烈的性命论这一哲学主题,给予了积极、正面的理论回应。《易传》确立的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标识的性命合一论,既是对先秦儒家性命论的一次全面、深刻的理论整合与开新,同时对后世儒家性命之学的演变与发展,具有范导性的哲学意义。本文从性命范畴内涵的确立、性命合一论的理论建构等方面,分析、揭示了《易传》性命之学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我国出现“华夷一体化”的民族发展趋势。诸子民族思想均有所变化,并表现为诸多共识。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所推行的民族统一卓有成效,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了根基。  相似文献   

15.
孔子非常注重道德教育,仁爱、礼义和诚信构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仁"为道德情感和道德原则、以"礼"为道德行为规范、以"信"为现实世界中的道德人格,从而形成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他丰富而系统的德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源,对现代教育颇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葛志毅 《管子学刊》2020,(1):109-117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在思想文化上具有显著特征。如当时认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乃思想文化上大乱的反映,此显系受到崇重大一统集权理念的支配所致;诸子学说中的内圣外王向往,表现出由修身扩及于天下国家致治理想的政治追求;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思想突破表现得较为温和,其实由于中国古代急切狭隘的政治功利追求,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文化偏颇,乃至具有崇尚专制,反学术文化的极端倾向,这在法家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思想是两汉诸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们主张教育为立国之本,以《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为培养汉代治国人才服务。两汉诸子从学校教育与治国,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等方面论述了汉代的学校教育,对汉代学校教育体系的构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先秦诸子圣王观探析--兼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在政治思想上各有自己的主张,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这就是"圣王".不过,他们对"圣王"涵义的解释又是相对的,各有自己的标准.其中,儒家圣王观对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作用与影响最为深远."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它与先秦诸子圣王观、特别是儒家圣王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9.
罗忠恕 《心理学报》1981,14(1):5-12
荀子名况,字卿。生活在战国晚期(约公元前310—230年)。这时,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荀子在诸子中最为晚出,他研究了各家学说,既取其精华,又批判其缺点,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是我国古代较全面地论述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思想家,以其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为依据,形成了系统的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20.
李振纲 《孔子研究》2023,(2):12-23+156
治理思想属于政治哲学范畴。中国古代治理思想就其理论源头来说,原本是先秦儒、道、墨、法四家七子(老、孔、墨、孟、庄、荀、韩)思想的题中要义。在诸子治理思想中,孟子尊王抑霸、仁政惠民、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王道主义尤为突出,千百年来,它一直是历代开明君臣治国安民的理想,对封建制度自我完善提供着示范作用。近年来,诸子政治哲学再度成为先秦诸子学研究的一个新视域,不同于20世纪中叶那个特定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阶级立场划线、以“进步”“反动”戴帽的实用主义哲学批判,而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建设性的历史文化反思,其目的是反思历史传统,增进文化自信,为建构新时代治道理论提供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