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濒湖脉学》的脉理中,把无病的缓脉认为是有神、有胃气的平脉,无病的缓脉是脾胃这一人体后天之本正常运化的脉象。脾脉为缓脉,其余四脏脉以及四季脉也要兼有缓脉,才是阴阳和谐的脉象,脾脉拥有阴阳和谐的缓脉能为其余各脏腑提供精气,从而保证各脏腑的正常运化,只有各脏腑的正常运化才能维护人身体的阴阳和谐。当人身体的阴阳失去和谐出现病变的时候,脉象就会表现为太过或不及或各脏脉俱缓,少有或失去了缓和的脉象以及各脏脉均失去个性的病缓脉。  相似文献   

2.
1脉象标准化的问题 标准化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由于中医脉象其概念本身较笼统,具体的判别标准又较模糊,大多使用形象语句描述,缺乏客观判定标准,影响了临床诊脉的准确性,诊脉时分歧较多,常因医生不同,同一病人的脉象诊断也有不同。这不但成为某些人指责中医脉诊不科学的口实,而且使一部分人认为脉诊无用,对脉诊失去信心。因此,脉象标准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某些有争议的脉象。  相似文献   

3.
脉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中医脉诊文化研究引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本质上讲,与其说脉诊是一种经验,技术,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脉诊,以其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倍受重视为切入点,较深入地考察了其从“器”转化为“道,”从“虚化”走向“神化”的历史过程,探究了其与其它民族物“冲突”, 对脉诊重视截然不同的文化原因,并进一步认为脉象是客观现象,但关于脉诊结论并非纯然的客观规律,这正是今天脉诊客观休研究困惑之根源。  相似文献   

4.
中医脉诊研究再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脉诊研究再思考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李冰星朱文锋黄惠勇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中医脉象,吸引了部分其它学科学者的兴趣,近40年来多学科学者(含医学)致力于中医脉诊研究,企望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改变那种主观、抽象的“在心了了、指下难明”的状...  相似文献   

5.
从古代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看中医舌诊的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舌诊是中医学颇具特色的诊法之一。与西医相比较,舌诊在中医学中具有特殊性、丰富性和重要性等特点,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诊断方法能够长期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特殊原因和依据,对其进行历史文化根源的探索就是寻找这种特殊性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现代医学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重视过去一度被忽略的心理社会发病因素的探讨。1959年Friedman 等首先提出A 型行为(TypeA Behavior)好发CHD~(**)以来,经过近20年的临床与实验室的研究,在1977年国际心肺与血液病学会上确认A 型行为是CHD 的一个独立的易患因素。具有A 型行为(性格)的人一般具有外向的各种特点,B 型的性格则相反。本文结合不同性格类型CHD 患者的症状,脉象与舌象,对CHD 患者的性格类型与中医辩证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佛学中的“相”是纯粹形式,是无实质的空架子,“缘生说”将物我剖割为这些空架子,因而,物我之“现相”空、生命空、世界空。《易》之“象”是有生命意味、有实质的形式,它之生命意味源于物我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元素之间的相反相成。“象”有自体,因而,它不可还原为其他存在。物我所现之“象”皆真实不虚。熊十力由援“象”人“相”,到将“相”“象化”,展示了他出入佛老,彻底皈依儒宗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8.
民国以降,藏传密宗佛教再次进入汉地传播,很多道家学者做了一些道密合流的阐释。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汉译藏密文献阙如,因而在道密比较和解读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误读。民国藏密学者陈健民先生在这方面是特出者,其汉文本藏密研究巨著《曲肱斋文集》其中一篇《中黄督脊辨》,对道家内丹学所涉“黄道周天修证系统”与藏密“中脉法身修证系统”做了道果上的详尽比较。但由于论题所限,其文对“道家黄道周天”所依据的哲理背景,和“藏密中脉法身”修证所依据哲理背景“随教唯识见”与“中观应成见”没有展开论述,留有微憾。本文试图在二者所依据的哲理背景上进行详尽的论证,辨析道家“黄道”与藏密“中脉”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冲淡痛苦     
有位善于诊治各种疑难杂症的中医老专家义诊,一位少妇慕名求诊。她向老々家述说自己的病情:已经多日茶饭不思,失眠烦躁,身体乏力,日渐消瘦。老号家给她切过脉,观过舌象,便确诊说:“你只是心中有太多的苦恼事,体有虚火,并无大病。”少妇听了如遇知音,于是便倾  相似文献   

10.
1 “尊经法古”的准则与《脉经》的权威格式化“尊经法古”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色之一。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君子不器” ,轻视自然科学规律本身的探索 ,开创“重道轻器”之先河。继而 ,以阐释研究《十三经》的“经学 ,则成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高深的大学问。”这种文化惯性 ,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中医学及脉诊 ,而这种影响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是其他学科均无法相比的。“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秀才学医 ,笼里捉鸡”。随着“良相”、“秀才”等儒者从事医学职业 ,经学的法则也随之引入中医体系 ,从此注释《内经…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以气为宗,以血、脉、经、络等为径示范了中国思想的身性观。中国文化中的身体并不是今人流俗意义上的身体,亦不是西学概念论的物性客体,更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的身体。中国古人说的身体是脉流之象、阴阳之意-动的身性。然而,阴阳意-动的身亦是天地之气数,故身亦是天地阴阳之行-得-通的示现。脉象气流显见之身的《黄帝内经》是自然性的肉感身性哲学。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以气为宗,以血、脉、经、络等为径示范了中国思想的身性观。中国文化中的身体并不是今人流俗意义上的身体,亦不是西学概念论的物性客体,更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的身体。中国古人说的身体是脉流之象、阴阳之意-动的身性。然而,阴阳意-动的身亦是天地之气数,故身亦是天地阴阳之行-得-通的示现。脉象气流显见之身的《黄帝内经》是自然性的肉感身性哲学。  相似文献   

13.
“元气论”,“道德观”与“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气论”、“道德观”与“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哈尔滨150040)关晓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哈尔滨150001)侣雪平一、“元气论”:“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内在动力在中国古代,“元”和“气”原本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元”有...  相似文献   

14.
朱子在《易学启蒙》中曾引用邵雍“心为太极”之说。此说与朱子学的固有观念似乎相矛盾。但“心为太极”说在朱子学的框架内至少曾出现如下三种理解:朱子本人以“心”为易图的中心方位来解释“太极虚中之象”的“环中说”;在朱子后学中具有广泛影响的禀赋说;现代学者所揭示出的“境界说”。三种说法并不矛盾,“环中说”背后所体现的是“太极不离阴阳”的活动性原则,它与“禀赋说”所代表的实体性原则相辅相成,二者的统一就是“境界说”。此外,“心为太极”还有一层工夫的含义,对于提示学者在自家身上体贴太极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医不贪色     
我国古代医家历来十分尊重女性患者。明代医生李梃指出:“在珍治妇人疾病时,一定要首先向患者家属询问证色,舌象以及饮食等有关方面的情况,然后随其所便,如果病情较重,就在病床旁边隔着帐纱诊视,如果病情较轻,就在门外,隔着门帘观察。同时,摸脉的时候,还必须用薄纱盖上妇人的手臂。”这些固然说明李梃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但另一方面,从中也不难看出,古代医家是十分尊重女性患者的。另外,李氏还特别强调,对待:“寡妇更应该敬重百倍,决不可将此视为小事。”  相似文献   

16.
1 引言眩光对视觉作业的绩效有着很大的影响 ,视标亮度、眩光距离和眩光面积是影响眩光效应的三个重要因素。近年已有不少学者分别对这三个因素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拟用正确率和反应时作指标 ,进一步探讨视标亮度、反射眩光距离和反射眩光面积对视觉判读作业绩效的交互影响。2 实验方法2 1 实验任务本实验视觉作业为兰道环视标判读。兰道环外径为 5 2 5mm ,内径为 4 75mm ,环宽为 0 5mm ,兰道环缺口为 0 3 3mm ,缺口朝向分为“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实验中被试任务是在尽可能快的前提下 ,正确在判读兰道环的…  相似文献   

17.
1 心为血肉之心心是象形字 ,象人和动物的心脏。王筠在《文字蒙求》中说 :“心 ,中象心形 ,外兼象心包络也。”心的初义是指称人和动物的心脏器官。《说文》 :“心 ,人心 ,土藏 ,在身之中 ,象形。”《庄子·秋水》 :“目怜心。”为眼睛羡慕心 ,此文提及的“心”是指实体的心。中医理论中 ,心主血脉的心亦为血肉之心。《难经·四十二难》对心的实体作了如下论述 :“心重十二两 ,中有七孔三毛 ,盛精汁三合。”《黄帝内经》认为心有主管血液在脉中运行的生理功能 ,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到滋润濡养的作用。如《素问·痿论》曰 :“心主身之血脉。…  相似文献   

18.
从易学发展史来看,易学主要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派对“象数”、“义理”有不同的界定。虽然人们通常把“象数”、“义理”对应来提,但实际上“象”和“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见《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象”在《易》中是最为关键的,如“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1],就连蓍法中“数”的运用,如一、二、三、四……以及大衍之数等,也都蕴含着“象”的意义。构成古经最基本的卦爻画,即一奇一偶的爻象符号就为《易》的基本“象”画,像朱熹所说:“象卦画,系本卦自…  相似文献   

19.
由“理”和“象”所昭示的两种不同思维形式出发,形成了解读《周易》文本的两大阵营——义理易学和象数易学。义理易学阵营中的王弼、程颐易学凸现了《周易》“理”世界的超越性,象数易学揭示了《周易》“象”世界对于彰明“理”世界的关键性。朱熹基于《易》本为卜筮之书的立场,既强调了“理”世界的超越性,又突出了“象”世界对于彰明《周易》“理”世界的关键性。  相似文献   

20.
道教自清初至解放前夕,一直处于衰弱状态,所以得以绵绪者,一是道教是我国固有之宗教,民间基础坚牢;二是道教徒中时有高人出现,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三是全国各大丛林亦重视培养人才,每年开办“讲学”和“韵学”。象近代故世的原中国道协会长陈撄宁先生、邱明中、商明修、王信明、岳崇岱、李理山、易心瑩等道长,都是有社会影响的道教学者和受社会人士尊敬的高道。经他们培养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