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清末的庙产兴学运动中,社会各界对佛教财产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辛亥革命后,在多种社会因素的推动下,袁世凯政府开始制定寺产所有权政策性,几经修改,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法规。这些法规体现了《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吸收了地方政府和佛教社团的意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我国宗教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至建国前的孔子研究与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四个不同发展时期。辛亥革命的批孔,是维新变法时期“排荀”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反对清王朝的斗争联系在一起。五四运动时期对孔子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缺点是把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绝对对立起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这一时期的尊孔是一个政治概念应与学术研究中对孔子有所肯定相区别。十年内战时期蒋介石继袁世凯之后掀起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第二次尊孔高潮,宋庆龄、鲁迅等对蒋介石的尊孔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这一时期围绕孔子的史料、阶级属性、思想体系、思想核心、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以及真孔假孔等问题,有较深入的讨论,出版了一大批带有近代学术色彩的著作。但多偏重于考证。抗日战争时期,经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毛泽东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方针,孔子研究进入了批判继承的新阶段,一批学者用唯物史观研究孔子结下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邓灵勇  林恒珠 《天风》2014,(10):40-41
黄乃裳(1849-1924),福建闽清县人,福建著名的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自受洗归入基督后热忱传扬福音工作,潜心为教会办学办报.他参与水利、禁烟、拓荒等各种公益事业,带领福州十邑乡亲,远渡重洋,拓荒垦殖,创建了南洋诗巫“新福州垦场”.他创办了各类新式学校,为促进福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他还积极投身辛亥革命,率先响应武昌起义,参加讨伐袁世凯的革命行动.  相似文献   

4.
娄胜华 《学海》2002,3(2):104-108
以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为标志 ,中国开始了政治权威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民国初年 ,虽然建立了中央政权 ,但没有真正建立起中央政治权威。相反 ,由于权威合法性延续的中断导致政治权威的断裂与危机 ,社会走向严重的失序状态 ,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试图用不同的方式重建政治权威 ,其中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强人政治”和以宋教仁为代表的民主政治两种途径较为典型。在袁、宋所主张的方式均遭失败的情况下 ,孙中山提出了“以党治国”的第三种权威模式。作为一种替代性和过渡性模式 ,孙中山探索的“党治”模式回应了社会政治心理需求 ,为解决迷失已久的社会政治权威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康寄遥居士,陕西省临潼县人,生于1880年,卒于1968年。是陕西近代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杰出的佛教活动家和著名的佛教学者。他所创办的佛化社及以此为阵地所从事的佛教复兴活动,对近代西北佛教产生了很大影响。 1906年,康寄遥从关中大学毕业,1909年又赴北京师范大学求学,1911年回陕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被任命为陕西军政府财政司次长,同时兼任西北大学预科校长及国民党秦支部副部长。1914年因袁世凯势力控制陕西而辞去党政各职。此后,他转而热衷于发展实业,曾赴京沪等地及日本东京等处实际考察并在上海德大纱厂实习。此间,他还在上海主编《国民杂志》月刊,为西北工业之发展大  相似文献   

6.
服装的发展变迁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而时政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中国服装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在其精神层面形成了一些传统道德规范,而且长期传承下去,束缚着人们的衣着行为。早期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便将这些道德政治化,从而使服装具有了政治性,使之成为一种政治工具,并记载着中国政治变革的历程。1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服装与辛亥革命中国服装在20世纪初延续了封建体制下的形态,清代男女的发式与服饰依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残留着,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才有了较大改变。1.1 辛亥革命前1898年,康有为等在“戊戌变法”中曾有一项是当…  相似文献   

7.
陆徵祥(1871—1949),曾名陆增祥,字子兴,或子欣,上海人;幼年随父信仰基督新教;12岁入上海广方言馆,习法文,19岁考入京师同文馆;光绪十八年(1892)任驻俄、德、奥、荷四国钦使许景澄(1)译员,随许驻俄国圣彼得堡;1906年任驻荷公使;1911年任驻俄公使;1911年10月改信天主教。辛亥革命后,1912年—1920年,历任北洋政府多届内阁的外交总长,并先后两次任国务总理和袁世凯称帝期间的国务卿。1915年与日本谈判所谓“二十一条”,1919年参加激起“五四”运动的巴黎和会,陆徵祥都是当时中国政府的首席代表。1922年,陆徵祥任驻瑞士公使。1926年,他的比利时…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袁世凯之所以被推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与当时社会上较普遍形成的那种“非袁莫属”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武昌起义后,国内外反动势力纷纷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凯,其目的无非是要借用表的威望和力量来扑灭革命烈火。然而几乎在清廷起用袁世凯的同时,南方资产阶级也把视线集中到袁世凯身上,反清阵营中同样产生了“非袁莫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于2011年11月12日至13日在武汉大学联合举办了"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百年来中国现代哲学历程"学术研讨会。这是第一次对辛亥革命时期哲学思想发展进行专题研究的全国性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  相似文献   

10.
民国肇建之初,美国在华传教士因福音传播事业所需以及袁世凯所表现出的对基督宗教之睦善态度,遂对其抱有好感,寄予厚望,接受其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大多数传教士认为,袁世凯是其时中国领导者之中的最强有力者和最能胜任者,是最能在国家处于困境之际统领国家、给潜在混乱局面带来秩序和稳定的人,是1911年革命后挽救中国危局之最佳人选,故对其高压专制与独裁统治给予辩护,支持其镇压"二次革命"。然而,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期冀变儒教为国教,影响到基督宗教之在华传播,传教士最终对其表示出极大失望,痛惜其"帝制自为"。短短几年间,传教士经历了对袁世凯由"希望"变"失望"的复杂情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