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行方 《佛教文化》1994,(2):47-47
奥地利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是个内陆国家。人口近760万,绝大多数信奉天主教。 早在18世纪末,奥地利学者就因对语言(梵文、巴利文)的兴趣注意到佛教。随后一些学者出自旅游、传教、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方面介绍或研究的目的,相继对佛教进行了专题或综合研究。其结果逐渐呈现为南方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两大类研究,后者又分为印度佛教哲学、藏传佛教、汉地佛教三个分支。由此出现了拥有世界影响的佛教研究专家:纽曼(1865—  相似文献   

2.
奥地利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是个内陆国家。人口近760万,绝大多数信奉天主教。 早在18世纪末,奥地利学者就因对语言(梵文、巴利文)的兴趣注意到佛教。随后一些学者出自旅游、传教、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方面介绍或研究的目的,相继对佛教进行了专题或综合研究。其结果逐渐呈现为南方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两大类研究,后者又分为印度佛教哲学、藏传佛教、汉地佛教三个分支。由此出现了拥有世界影响的佛教研究专家:纽曼(1865—  相似文献   

3.
王丽心 《法音》2007,(11):50-52
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当梵文stupa与巴利文Thupo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窣堵波"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陀和高僧的舍利,供信徒供奉纪念的,亦  相似文献   

4.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季先生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今临清)县,幼年时曾读私塾,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建国后,季先生历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大学期间,因受陈寅恪先生影响,季先生开始对佛教研究产生兴趣。留学归国后,季先生从事印度古代语言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印文化关系史及吐火罗语等方面的研究,对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季先生的学问兼容百家,学贯中西,学富五车,既博且专,既精且深,所通梵文、吐火罗文,均属国内绝学,甚至世界绝学。季先生著作等身,涉及广泛,现已出版的《季羡林文集》,共24卷,长达八百万字,其中包括了他各个方面的多项研究成果,为中华学术的奠基工程做出了贡献。最近,本刊特约季羡林先生的学生王文宏教授对季先生做了专题访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我国人文学术大家屈指可数,其中,汤用彤先生是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大师之一。 汤用彤先生(1893—1964年)于1911年考入清华学校,1918年赴美留学,主修哲学,并学习梵文、巴利文。1922年回国,在多所大学任教。1930年出任北大哲学系教授,此后一直没有离开北京大学。1946年任北大文学院长,1949年出任北大校务委员会主席,1951年后到他逝世一直担任北大副校长。 汤先生对中外哲学有精湛的研究,在北大开出的课程有: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  相似文献   

6.
佛教自公元前,已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传入中国内地和朝鲜、日本等国的通常称为北传佛教,传入我国西藏、青海、甘肃、蒙古等地的称为藏传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支那及我国云南边题的称为南传佛教。到今天,佛教的传播得到了新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佛教徒6亿多人。在世界佛教中,藏传佛教越来越受到重视。佛教渗透于藏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之中,水乳交融,不可分割。西藏的文字本身就脱胎于梵文,没有佛教就没有西藏的文化。但是,中国内地在历史上号称为第二佛国,汉地佛教也是世界佛教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随之有大量佛教经典传入我国。为了使这些梵文经典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有很多国内外高僧花费了大量精力将梵文经典翻译成汉语佛经。但由于佛经常常晦涩难懂,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专为佛经作注疏的高僧。经过高僧注疏之后的佛经,方便了学佛者的修学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日本自19世纪末就开始引入欧洲的语言学和文献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上座部佛教,并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进入21世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马场纪寿脱颖而出,在上座部佛教研究领域做了新的开拓。在佛教的教科书中,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传播的"上座部佛教"与东亚地区传播的"大乘佛教"被视为不同的体系。但在古代印度(包括古代南亚地区),两者的历史真相如何,在历来的研究中并不明了。特别是在日本佛教界和学术界,人们习惯于透过所谓大乘佛教的视角看待上座部佛教,或者贬之为小乘佛教或者将其视为大乘佛教之前的原始佛教。马场纪寿大量利用巴利文、梵文、汉文文献,对上座部佛教的思想发展作了重新解读,特别是对《清净道论》的作者觉音的思想作了综合考察,再现了从原始佛教到5世纪的上座部佛教思想发展历程,探讨了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马场纪寿的上座部佛教研究可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2,(5)
南传佛教是指印度佛教向南传播后,流行在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它与北传的中国大乘佛教同出一根。南传佛教早已为我国知晓,古代中国僧人曾俗称小乘,西去求法的高僧和旅行家在所著的游记中曾大量地介绍了小乘佛国的情况,它们成为学者研究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的重要资料。迄至近、现代我国乃至世界学者都对南传佛教国家做过一些研究。欧美国家过去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曾对此做过大量的研究,他们所利用的文献,大都是流行于当地的巴利文、僧伽罗文和缅文、柬埔寨文、老挝文等各种文献,所以,南传佛教敲开了佛教向欧美等西方国家传播的大门,并发生了  相似文献   

10.
法国的佛教研究迄今已有近170年的历史,开拓此学科的先锋是比尔努夫(又译作:鲍诺夫、伯势夫Eugenenburnouf1801-1852)。他在少年时代随父亲学习梵文,后又随他人修习了波斯、巴利、古楔形文字等东方语言。1826年他与挪威学者拉森(Lassen1800—1876)共同发表了《巴利语论考》(又译作:论巴利语或使河以东的半岛圣语),介绍了1826年以前欧洲学界对巴利语的研究情况,引起欧洲学者对巴利语的进一步的重视。1834年他在法兰西学院开设梵文课。1844年他主要根据英国驻尼泊尔公使霍格森赠送给他的其在尼泊尔搜集到的171部梵文贝叶经(后藏…  相似文献   

11.
正佛教源于古印度,佛经最初所使用的语言是巴利文和梵文,传到中国后,分别翻译为汉文、藏文、蒙古文、满文、傣文等多种语言,为中国人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佛教经典的契机。佛教传到中国后,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思想、习俗又有了新的发展。譬如在建筑、绘画、石窟雕刻艺术等方面都具有佛教中国化的特点,藏传佛教地区的佛教建筑更具有藏族地区和中原文化结合的艺术特点,在唐卡艺术以及藏医学领域也具有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2.
优填王是印度古代历史上与佛陀同时代的著名君王,在梵语文学和佛教典籍中一再出现。优填王传说在印度佛教史、社会史、文学史乃至中印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系统梳理优填王传说在梵文、巴利文及汉文史料中关于优填王妻及优填王妻与佛陀、僧众等关系的不同记载,旨在考察其所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3.
五、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问:听了您的介绍,知道了汉地佛教的大概轮廓,不知我国西藏佛教是什么时期传入的,是经什么人弘扬起来的? 答:我国藏语系佛教开始于七世纪中叶。当时的西藏松赞干布(sro(?)-btsan gam-po)藏王,在他的两个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毗俱胝(Bhrikuti,藏名尺尊Khri-btsun)公主共同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thon-mi sambhota)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了一些佛经,到了八世纪中叶藏王持松德赞  相似文献   

14.
邃渊 《法音》1998,(10)
为纪念中国佛教两千年,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佛教学者的学术交流,开拓佛教研究的新局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主办、法鼓大学协办的“佛教与东方文化———纪念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海峡两岸佛教学术会议于1998年9月6日至7日在北...  相似文献   

15.
法舫法师(1904-1951),是我国当代海外著名高僧、世界著名学者,玄奘到印度取经,法舫到印度讲法,可说是古有玄奘,近有法舫。他熟谙梵文、巴利文、英文、日文。在国内,他曾任《海潮音》主编、北京柏林教理院教授、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主任、雪窦寺和密印寺住持,并  相似文献   

16.
正在法舫法师诞辰110周年和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即将在中国召开之际,回顾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的中斯两国佛教文化教育交流,缅怀法舫法师等佛教学者在斯里兰卡为培养新型佛学人才、重建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实际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佛教复兴运动时期,斯里兰卡国名仍是锡兰,故本文沿用旧称。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以来,锡兰一直在佛教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佛法的欧美学者大都以锡兰所传巴利文三藏为依据,甚至在锡兰  相似文献   

17.
一、序言──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众所周知,佛教传入中国已经2000年。 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刊行的《法音》刊载王志远的论文《中国佛教初传史辩述评──—纪念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论文就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史实进行评论,认为今年是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值得纪念之年。 王志远(中国宗教学会秘书长)列举中日两国学者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论点,认为元寿元年传入说,即“伊存授经”之年是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之年。 印度佛教在13世纪灭亡,而佛教传入中国已度过2000年,札根开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直到…  相似文献   

18.
藏密文人,其实就是从文化角度来着眼与把握的西藏佛教密宗体系。 藏族人民在佛教传入之前也就有了伟大的文化创造。藏密文化是西藏本土文化与晚期大乘佛教传统碰撞与融合的产物。西藏之首先接触佛教、应该以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为可靠记录。通过对佛教的吸收、藏族同胞。当然首先是贵族阶层接受了印度文化的精华,派遣宗室子弟到印度留学佛教,依梵文“笈多”字体创制文字,翻译佛经,并请北印度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到藏,建立密教这一西藏特有的文化。但是,汉地对西藏  相似文献   

19.
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传统明确指出经藏含有五部,是在佛陀涅之后随即在王舍城举行的第一次结集中编定的。关于第一次结集的全部资料,不论是巴利文、梵文还是中文、藏文的,都被众多的学者进行过详尽的考证。然而,本文在对小部进行全面研究时还有必要对原始纪录再次进行考...  相似文献   

20.
讲述梵文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昙章》随佛教传入中土以后,逐渐发展成一门研求梵字音义的学科门类,其发展、嬗变绐终与佛教的兴衰相呼应。当隋唐佛学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