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久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都视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说,即英国殖民者在印度要完成"破坏"和"重建"的双重使命,为马克思在殖民主义问题和印度问题的经典立场。事实上,纵观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发展历程,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笔记和摘录,可见马克思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本文便旨在探讨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与印度传统社会关系问题上的观点的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1947年8月,巴基斯坦和印度先后获得独立。印巴分治后许多穆斯林举家迁往巴基斯坦,但根据1951年人口普查数据,独立后的印度仍有超过3500万穆斯林,约占总人口的9.9%。这些分布在印度各地的穆斯林语言、教派和种姓各异,实际上包含不同族群,但是坚持"单一民族论"的印度将各族穆斯林视为单一的宗教少数派(religious minority)。独立后,穆斯林人口总数和占印度总人口比例均稳步增长。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  相似文献   

3.
<正>无论是出于中国哲学与宗教的研究需要、还是当下中印国际交往的迫切现实,印度始终都应该是我们重要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有关精神和促进我国印度哲学与宗教领域研究者的相互交流,南开大学哲学院在2017年6月1日召开了"全国首届印度哲学与比较哲学学术研讨会暨吴学国教授《奥义书思想研究》(五卷本)新书发布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黑龙江大学、河北  相似文献   

4.
古印度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产生许多不同的宗教哲学流派。佛陀出生于印度,在印度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弘法利生,必然与印度的其他宗教和哲学流派发生联系,与之对话交流。在巴利佛典的《长部》中有许多对此类交流的记载,本文将论述其中以"梵"为主题的内容,主要阐述《长部》中佛陀教义对"梵"的诠释。其次,论述《长部》中与"梵"有关的内容。最后,分析关于"梵"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能了解当时佛陀如何因应其他的宗教对话。  相似文献   

5.
正如何论定原始佛教对于阿罗汉的立场?又如何论述阿罗汉呢?"阿罗汉"在原始佛教的地位中,被视为是最高层次的解脱之目的,同时也是修行最终果位。倘若我们要厘清"阿罗汉"的本身概念,就必须追溯古印度社会当时对于人一生的基本看法与规划。古印度时期,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称为"四修行处所"(或曰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并称为中华文化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三大主干。因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离不开对中国佛教文化之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而且,中国佛教文化又是一种宗教文化。我们当然不会把"印度"的佛教文化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长期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7.
《迦旃延偈》与《迦丁比丘经》的主旨、内容和框架都非常接近,两者都应是产生于印度西北部,而非中亚巴克特里亚地区的早期佛教文献。两者都有"法灭故事",其中提及破坏佛教"恶王"的线索,可对应为不同的外族入侵印度的历史事件。推论《迦旃延偈》"法灭故事"所依托的历史背景应在公元前3—2世纪,《迦丁比丘经》"法灭故事"的历史背景应在公元1世纪以后。《迦旃延偈》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涉及"法灭年代"预言的一部早期印度佛教文献。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是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逐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基督教与"一带一路"有着极深的渊源。"丝绸之路"提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平台,也成为不同宗教传播和对话的媒介。中国基督教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大局,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一、发挥纽带作用古丝绸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呈现多宗教聚集、民族文化各异的特点。面对诸多的文化差异,需要经历求  相似文献   

9.
在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穆斯林一方的角色和行为非常值得探讨。穆斯林携带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经验来到印度,这种文化传统与印度教文化迥异,因而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别形成了具有排他性的集团,这可以说是印穆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最根本症结。印度穆斯林群体构成十分复杂,穆斯林上层的行为主导了穆斯林在印穆关系中的表现。他们多为外来穆斯林,基于伊斯兰教传统,拥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和政治行动力,以及对传统"乌玛"社会的强烈向往。而印度教低种姓者和贱民改宗者构成了处于次等公民地位的"新穆斯林",改宗也为他们带来了与印度教传统迥然有别的世界观和心理文化取向。这些共同成为印度穆斯林群体"排他性"的根源。鉴于此,印度穆斯林"联合而治"的政治参与机会以及公民意识和心态的逐渐养成或许是实现印穆关系良性发展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围绕《印度之佛教》争论的具体问题集中在印度佛教史的分期、人间佛教等方面,与王恩洋先生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空、有两宗何为了义"的不同看法。这场争论集中反映出争论各方对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态度和看法,影响了之后人间佛教的理论发展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正三、"新弥勒信仰"的特点特征目前的"新弥勒信仰"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与特征值得注意,这将可能决定这种信仰未来的发展方向。1、普遍性当代印度的"新弥勒信仰",已经跨越了不同的地域、民族、语言以及不同的宗教,具有普遍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梳理卡尔·马克思对印度教和印度教社会的论述,以"东方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对印度的误读为参照,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马克思及其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特色,尝试提出自己的学术认识。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人类社会"与东方学家的"欧洲中心论",在研究目的和学术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马克思对于印度宗教实践、印度教社会的种姓制度和村社制度与英国殖民的关系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宗教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命题,为宗教社会学的学术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关于"社会中的宗教"的研究路径和相关论述,对于研究印度宗教文化和理解当代印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贯穿汤用彤的佛教史研究的主线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亦即力图阐发本土文化在与外来的佛教文化从冲突到融合过程中的主体性。他对于中国佛教史的三期划分,揭示出印度佛教中国化过程的三个阶段,表现出不同阶段佛教的形式和内容的沿革,并体现出不同文化由冲突到融合的规律。他对于佛教中国化规律的总结,有助于我们了解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机制,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不仅有利于佛教史学科的繁荣发展,对于探索外来宗教文化中国化规律、实现文明平等交流互鉴,也都极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敦煌遗书中出现一些以"五门十地"为标题的写本,皆与地论学派有密切的关联,是北朝佛教"变疏为论"的特殊现象。"变疏为论"现象是受到印度佛教释经论传统的影响,受到北魏时代大量释经论译出的典范效应,继承了两晋佛教以来"实相论"的传统,以"五门十地"的结构对印度佛教经论进行创造性解释,体现了地论学派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我们推论:"转疏为论"现象出现在"慧光-法上"时代,但是衰落于净影慧远时代,其衰落原因则是受到"末法"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现在要读的这篇短文的主题,旨在探索印度和中国之间文化上的亲密关系。以牢不可破的兄弟和朋友关系结成的这两个不同国家的文化上的亲密关系,在历史上表现如下:第一,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以地理上的优越性,这两个伟大的国家通过陆路和海路,曾经建立了文化上的联系。从印度来到中国的菩提达摩、真谛、鸠摩罗什等,从中国到印度去的法显、玄奘和义  相似文献   

16.
<正>"同"与"异"是印度古代哲学中经常讨论的观念,它们涉及事物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别性,涉及事物的基本形态和事物的本质问题。无论在印度上古的宗教哲学典籍中,还是在印度后来的主要哲学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印度思想文化的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徐梵澄先生、巫白慧先生、黄心川先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或从事印度教圣典的翻译,或从事印度教哲学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其中,徐先生选译了印度教的重要文献奥义书,巫先生译释了吠陀神曲,黄先生以他的《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世界十大宗教》(主编,其中有黄先生撰写的"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等著作全面展示了印度教  相似文献   

18.
何欢欢 《哲学研究》2012,(2):106-112
<正>"瓶"(ghata)和"空"(虚空、空间,ākasa)是古印度哲人在阐释抽象哲理时最常用到的两个譬喻意象,以补充说明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随着论述主题的不同,"瓶"和"空"作为喻例可以分别形象地阐释或佐证不同的观点。在吠檀多哲学体系中,"瓶"和"空"两者被置于同一个譬喻,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介绍印度和中国西藏自治区佛教信仰状况的基础上,论述了地处青藏高原核心区域的西藏自治区与印度进行佛教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和政策保障,提出了西藏自治区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界交流的路径与对策,即通过加强政府的政策领引、加强对外舆论宣传、建设与完善佛教活动场所、促进教职人员交流与信众交往、发展"朝圣"旅游活动、促进佛"圣物"贸易等。西藏自治区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对于促进中国与印度睦邻友好关系的建设,以及构建中印边界领土争端问题的危机管控机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5,(6)
<正>(2015年5月13日)去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度访问期间,印度莫迪总理将中印两国比作"两个身体,一种精神"。习近平主席对此表示赞同,并盛情邀请莫迪总理访问中国时看看当年玄奘藏经译经的地方。今年,莫迪总理在即将来访中国之际,又通过新浪微博说到:"今天我们谨记佛陀的理想和使命,他传播了和谐及手足之情的理念并展望了一个和平世界。佛教是连接亚洲国家的结合力。它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