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① 是现存最早的道教戒律著作 ,其出世最晚当在三国时期。虽然目前尚不能知道 ,在《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之前 ,是否还有像《老君说一百八十戒》这样完整的律学著作 ,但因为有了它的存在 ,我们才有可能得以窥东汉至三国时期道教之一斑。《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由叙与戒两部分组成 ,在叙中记载了本经问世的缘起 ,文中称“昔周之末 ,赧王之时 ,始出太平之道太清之教。老君至琊 ,授道与干君”。干君当即于吉 ,并说先授干君《百八十戒》 ,干君因以成道 ,后又授《太平经》一百七十卷助人救命。但因当时“诸男女祭酒 ,托老君尊…  相似文献   

2.
李纪 《中国道教》2002,(6):44-45
道门中人经常说要“持经佩戒”。那么,经戒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要修科仪戒律钞》中说的很清楚,“经以检恶,戒以防非”。遵经修道,依戒行事,对于修道者修道能否成功往往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宁夏中卫老君台道观张凯宁夏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黄河滋润着两岸人民,宁夏中卫县就是黄河最偏爱的地方──“黄河首富中卫”,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称。宁夏道教名观老君台就坐落在中卫县城南约15公里处的常乐乡。老君台气势很大,分山下山上两部分,山...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文章认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是以“冥真”为主要内容的修道目标论、以“众生”和“道”互为因缘的修道根据论、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道性论和以“坐忘”为主要形式的修道方法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大大深化了道教对修道目标、修道根据和修道方法的研究,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天师道认为,太上老君于东汉向张道陵天师传授正一盟威之道,二者由此形成师承关系。灵宝经不仅继承了该师承关系,而且新加入了老君向张天师传授灵宝经教的说法,陆修静《灵宝经目序》中也特意提到“老君降真于天师”,这些都是为了强调灵宝经原本就是天师道经典。东晋末葛氏一族在造构灵宝经之时,在老君和葛仙公之间新建立了师承关系。向葛玄传经的神之所以是太极真人,是因为太极真人为老君别称,太极真人与葛仙公的师承关系即老君与葛仙公的师承关系。如此一来,灵宝经就被纳入了崇拜老君的天师道信仰体系之中。与之类似,北天师道基于老君在北魏时期向寇谦之降授经教。由此可见,六朝时期天师道中存在老君向张道陵之外其他人传教降经的说法,并以此方式增加新的经典和教法。因此,灵宝经应被视为东晋时期天师道降经的产物,兴起于东晋葛氏一族之手,经陆修静整理改编之后为南朝天师道“三洞弟子”的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6.
李老君祖师在《道德经》二十四章中说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是说 ,真正修道者是谦卑者从不炫耀自己。自以为是者 ,必遭众人反对。应学地载万物 ,日照天下 ,此一体成全 ,道无弃物之量也。如自私与己 ,无德施及众生 ,是有愧天恩地德的。自古至今 ,自大之人 ,自断道源 ,再无大道精华加以补给 ,是不会长久的。通过这段经文的学习 ,对照涂山禹王宫道教邱祖龙门派荆怀堂的道众来说 ,是很有针对性。涂山禹王宫属省级重点宫观 ,有二千多年历史。据史记载 ,自唐朝武后天授三年 ,朝廷派楼观台道士李慎羽来涂山禹…  相似文献   

7.
龙华教新探     
利用新发现的珍贵文献重新梳理后期龙华教的传法世系和南向传播轨迹,再现其兴衰嬗变历史。后期龙华教在教义上大大淡化被官府视为异端学说的"三劫说"和修改"无生老母创世说",提出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道基础,以佛教的念经斋戒为修道形式,以道教的内丹修炼为修道途径的三教融合主张,从而逐渐丧失其民间宗教的"叛逆"本色。在仪轨上,后期龙华教戒律基本不变,而教阶制度则从三级变为九级,道场科仪却越来越繁缛,导致其信徒关注宗教的外在形式甚于宗教的内容。在官府严厉禁止和教派内部分裂,以及教义无法最大程度满足底层百姓的政治诉求和精神需求的背景下,龙华教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龙华教的兴衰嬗变是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一个缩影,带有一定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青城山道教源远流长,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850--933年)在其所著《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中说:“益州(今成都区)西南青城山,一名青城都。山形似城,其上有崖舍赤壁,张天师所治处。南连峨眉,中有洞天,诸灵书所藏。”清末彭询(1825—1896年)所撰《青城山志》谓黄帝时有宁封,居山修道,时人谓之“宁封子”。他曾在山中向黄帝授过御风云的“龙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今山中尚存古黄帝词、龙栈道。汉末,有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人山修道。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  相似文献   

9.
老君说百病     
老君说百病老君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今人见背,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有。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  相似文献   

10.
祈祷生活     
一 祈祷,不就是念经吗?是的,祈祷就是念经,但祈祷又不仅仅是念经!祈祷,不就是赞美上主吗?是的,祈祷就是赞美上主,但祈祷又不仅仅是赞美上主!祈祷,不就是求恩吗?当然是的,但祈祷又不仅限于求恩!就祈祷最为本质的含义来讲,祈祷总比“念经”、“赞美”、“求恩”更多。那么,祈祷是什么呢?祈祷  相似文献   

11.
隆冬季节,黄叶飘零,落在圣母山脚下,四周静寂,人的心情似乎也清凉了。家乡曾有人来说:“你妈想你了,老落眼泪。”初时我只当玩笑——修道五年了,不该再有思念、留恋了吧! 妈妈!五年前,我和您一起工作,您知道我修道的决心已定,有人说:您的女儿要去修道,您真有福气,您真舍得!也有人说:不要让  相似文献   

12.
论道教生命伦理的价值原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道教生命伦理的价值原点姜生对于生命的本质及其价值的认识,是生命伦理学说的理论基础。道教对人类生命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认识。考察其生命起源说,我们可以把握道教的生命本质和价值观。“生”是道教教义的一个基本概念。道教的宗教理想是修道成仙、长生不死,因此十分...  相似文献   

13.
明灯 《中国道教》2002,(5):48-48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这里先不说白居易在这首绝句里是从什么角度理解和思考的。《道德经》讲 ,有智慧的人 ,必是沉默寡言的人。还有“行不言之教”、“希言自然”等等都谈到“不言”的道教理论。有些好道者 ,习惯以“道不可言”来回答信仰群众 ,而多半这样的回答都带几分傲气。细纠其因是对道或一知半解 ,或知之甚少 ,以借“不言”而解脱。其实老君的“不言”、“希言”、“不可道”都是教化众人既不施政令于民 ,又要养自身真气 ,存阴柔之德 ,万事不可妄言 ,并非不言。就像白居易所说“缘何自著五千文…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教友是个富翁,念经祈祷很热心,一日天降大雨,他的穷邻居缺柴少米,只等着挨饿。这位富翁很同情他,对自己的孩子们说:“我们为没有饭吃的穷邻居祷告吧!”于是他们祈祷说:“求天父可怜我们的穷  相似文献   

15.
姬虹 《佛教文化》1997,(1):29-29
几乎是说“下海”就“下海”了,所以从来不曾体验过“岸上”的安闲自在,只知道大海的暗潮汹涌、波澜壮阔。于是被卷入现代人的所谓现代节奏。几乎从来没有时间抬起头来看看头顶的天空,也只是在非常偶然的瞬间,坐在出租车里经过东二环路,突然看见满天的树叶纷纷而落,洒遍眼前的大路,才知道秋已入暮,又是一年快要结束了。有一种说法:譬如每当你要打坐念经,就会有件事来打折价,或是电话铃偏偏这时就响了,据说这是福报不够,前生没有修来修行的福报。身为上班族,置身商海,往往如此。终日琐事缠身,虽然看起来匆匆忙忙,而实际上又…  相似文献   

16.
幽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钟爱,因为它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高雅气质,一种洗涤痛苦、烦恼的高效去污剂.一种缓解矛盾、协调关系的润滑剂、幽默思维被视为一种迷人莫测的精兵。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的幽默片段,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智能和优美健康的心理品质。幽默体现在言行上,其载体义语言、视党造型艺术和听觉了,少年大学生幽默的表现技巧主要有:1。飞白法:即利用白字、白音、白义增添婉转幽默的效果。如:《念经》某日我到314学生寝室去,抬头望去不觉一惊问上贴着醒目的黑字:“三姑寺正在念经,静!”我从门缝望了一眼…  相似文献   

17.
道教辞典     
神(1)指鬼神或天神。有神论者认为,鬼神或天神是流行于天地之间具有人格的精气和元气,或人死后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意识。《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是故民(名)气。”意谓鬼神也是一种精气。《周氏冥通记》:“夫生为人,实依依世上;死为神,则恋恋于幽冥。”《混元皇帝圣纪》:“老君者,乃元气。”老君,是道教所信奉的最高天神。作为天神之“神”,如老君等,为道教气功的意想对象,名之曰“存思”或“存神”。(2)指“道”或“一”。邵雍《观  相似文献   

18.
清代高道刘一明,在道教理论上有很高的建树,他的一部分著作,被编辑成《道书十二种》,在道门中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关文》是《道书十二种》之一种,篇幅不长却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刘一明自己说,“通关”的目标在于让修道者“先学个无病好人”。人到这个世上,无论是修道者还是一般人士,不能不面对许多无法绕过去的坎,拿刘一明的说法,就是“关”。他列举了五十个关口,同时也预设了相应的过关方法。当然,作为思想上的“关”,他所提供的是从思想上精神上攻关过关的方法。从五十个关来看,少数几个“关”大约只有当时的修道者才会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体用”观念的树立,起始于六世纪初的南朝佛教撰述。梁武帝、沈绩与宝亮等佛教思想家在形神论语境中缔造了这一哲学范畴。而在北朝佛教地论学派的撰述中,体用观念整体上带有明显的修道论色彩。梁武帝与沈绩以“体”为中心,以“用”为附庸,体用之间无所谓平等。但是,在地论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法上所撰《十地论义疏》中,体用与本末一样,指向不同的修道位次,体用平等关系由此浮现。法上更在缘起论语境中开出体用说的存在论意义。南北朝佛教体用观念的树立,为体用成为中国哲学的关键性范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浮山县龙角山庆唐观(也叫天圣宫)是唐王朝之祖祠,道教圣地。相传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老君在羊角山显圣五次,托吉善行传言符命归唐。“吾而唐帝之祖也,告吾子孙长有天下。”高祖为了政治的需要,认老君为祖宗,建老子祠祀之,并改羊角山为龙角山,浮山县曰神山县,封吉善行为朝散大夫。道教因此发展为皇族道教、皇家道教而达到鼎盛。太宗扩建为“兴唐观”。玄宗为庆唐之中兴,改兹为庆唐观,派内臣高力士将其扩建为“天下式”老唐庙。誉其为“发祥之地”,“受命之场”,“龙角仙都”。唐帝从这里向全国推行尊老为祖、崇道抑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