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5——11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间接故事法。结果表明:(1)物品件数与分享人数两者相等时,我国儿童都倾向于“均分”;两者不等时,则都倾向于“慷慨”。(2)我国更年幼儿童在分享中的“自我中心”现象是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3)在“慷慨”的分享上,我国儿童对一般物品大多指向“需者”,但此倾向在9岁始占优势;对荣誉物品则有一个从指向“能者”到指向“需者”的发展过程,其转折在7~9岁之间。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 数列概念是数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数列是按一定秩序排列的一系列数,儿童要掌握数列概念,不仅仅要懂得每个数的结构,而且还要懂得整个系列的结构,每  相似文献   

3.
莫雷 《心理学报》1993,26(3):76-83
本研究分别用动机错误程度差异增大与后果严重程度差异缩小的两个系列改编对偶故事对5至7岁儿童的道德判断依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儿童由原来的后果判断转为动机判断的人数均达显著性水平。儿童的年龄越大,转变的人数就越多。据此可以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受到行为后果与行为动机两个方面的影响,只不过是行为后果的影响作用要大大超于行为动机;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两者的相对影响作用逐步会此消彼长。皮亚杰的有关结论应予以补充与修正。  相似文献   

4.
8—12岁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众现象的研究内容至今均为感知觉方面的认知,同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只要求被试各别地单独作出判断,故有必要探究群体情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四种群体情境,使用三种“后果/意向”式道德故事作刺激材料,被试为8、10、12岁儿童计353名。结果表明,群体情境会使儿童的道德判断发明明显的从众变化,成人权威的群体情境最为有力、小型的和友伴群领袖的群体情境次之、微型的群体情境又次之。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集合是一些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元素的总称,集合概念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就开始渗透集合论的思想。中学实验教材在初二进行集合论教学,现行统编教材中则在高二进行集合论教学,在研究方面,我国对于类概念,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问题都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本组关于3~7岁儿童数概念的研究中也曾涉及基数问题,群与子群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同集合概念有联系的。可是对于交集概念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设计了长度比较的实验,检查了5—11岁青海高原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5—11岁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藏汉儿童的成绩,10岁以前各年龄组均无显著差异,唯有11岁组差异显著,而其中了,9,10岁是几个值得注意的转折年龄。(2)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大致有四个思惟水平,据此可以划分成几个年龄阶段,但各个阶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是各种认知成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3)概念“守恒”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矛盾关系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4)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对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5—11岁儿童两种空间关系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馥  刘范 《心理学报》1982,15(2):50-59
本实验是研究5—11岁儿童对面积和垂直这两种空间关系认知的发展。判断相等面积是探讨儿童掌握“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课题中不同变化因素对儿童认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儿童判断相等面积的认知过程主要可分为直觉判断和推理判断,似乎存在一种由前者发展到后者的过渡形态。儿童处理垂直关系时,除了垂直于斜面和垂直于水平面的形式之外,还有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中间形式存在,这是从垂直于斜面向垂直于水平面逐渐变化的发展过程。两个实验结果都表现随年龄而发展的趋势,其中有两个突出的阶段性特点,即六至七岁发展最快,各项指标差别显著,七至九岁组成绩上未显露增长,在这一阶段中儿童认知易受课题条件变化的影响,各个指标较其它年龄组变化大,这可能是发展中的过渡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几何知识是从空间关系上阐明事物的内部规律,是儿童掌握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皮亚杰曾对儿童面积概念的发展做过较多工作,国内也有人验证或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儿童面积等分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面积等分概念是几何知识的一部分,它包含面积与等分两个方面,儿童掌握面积等分概念,包括形与数两个方面。他们必须从面积概念、等分数、等分面积等的形和数的知识关系上来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已经获得了一些面积等分的常识,但是,达到真正掌握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合了对我国十个地区959名7—12岁儿童的协作研究结果。探讨了儿童在认数、数序和系列、数的组成、运算和应用等四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对儿童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发展中知识学习与数概念发展的关系、发展的过程、环境的影响、发展的阶段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也谈到了协作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0.
5—13岁儿童利他观念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条件选择、意向性、遵从、延迟满足、互换、相互对等、观点采择、利他行为等8类助人行为的认知因素,分别编拟8对对偶故事,测试5—13岁儿童129人(男女大致各半),取得了我国儿童利他行为认知判断的年龄差异和发展阶段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项研究旨在探索 5 -1 1岁儿童元认知发展的规律 ,2 80名昆明市及路南县汉、撒尼族儿童参与了三项知觉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1儿童随年龄的增长 ,有关知觉组织策略的知识及自我监察的能力也逐渐发展 ,表现为系统观察、选取有效策略及计划性的增强。 2儿童对信息的加工不断深入 ,从表浅的加工过渡到详尽的加工 ,不仅要求补充必要的信息 ,而且主动搜索隐蔽的线索以促进识辨。3儿童自我评价从笼统、含糊逐渐向客观、全面发展。4路南儿童元知觉的发展晚于昆明儿童两年 ,但在路南的汉族儿童和撒尼族儿童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文化教育对儿童元知觉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5—7岁儿童加法策略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机选取72名5~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访谈法对儿童解决简单加法问题的策略的发展特点进行探索。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提取策略明显上升,逐渐成为主导策略,而数数策略逐渐减少,凑十策略、心理算盘策略和分解策略只有在少数儿童身上发现,整体看5~7岁儿童没有出现多种策略的竞争趋势;提取和从大数开始数的策略是5~7岁儿童较为优秀的解决简单加法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这个报告中的初步研究工作在做法上甚有可取之处,在收获上也令人感觉到有广阔的前途。但诚如作者自己所说,这项初步研究工作还有不少不足之处,很有待继续努大加以充实和提高。我们希望有更多同志共同探索各种做法,研究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研究探讨了交往意图的直接阐述与否对5、7、9和11岁儿童说谎/说真话概念判断及其道德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5岁儿童在作说谎或说真话的判断及其道德评价时,还不会利用意图线索;自7岁或9岁起意图明确与否影响着儿童概念判断与道德评价;但对不同言语情景的影响并不相同。由此也证实了意图线索对儿童说谎概念的判断及其道德评价的作用除了与儿童的年龄有关外,还取决于言语的情景。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四组试验项目,每组3或5个难度不同的项目,在掩盖操作和不掩盖操作条件下分别检查儿童数、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的稳定性。全国13个地区每地区以“临床法”个别试验4—6岁儿童每年龄组30人,或7—11岁儿童每年龄组20—30人。总的结果初步表明:儿童数学概念的稳定性随年龄而发展,表现于解答课题的成绩和解答过程的认知水平两个方面。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因课题的类型和难易而异其先后。数学稳定性在不掩盖操作条件下表现高于在掩盖操作条件下。在不掩盖操作演示的启发下,掩盖操作条件下的成绩有提高。这两者都是在相应数学概念正处于发展中的阶段比较明显。在文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未发现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的民族差异和性别差异。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发展的顺序似乎是数、长度、面积、体积。作者认为,数学概念从不稳定到稳定有一个发展过程;稳定性本身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并非出现于特定的年龄。  相似文献   

16.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61-71
本研究的目的是继续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对运动速度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被试为5—11岁儿童共205人,每组28—30人。采用个别实验。主试改用仪器显示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两个光点的等速匀速运动。令儿童比较它们的运动速度。每做完一个项目后不管儿童回答是否正确都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实验结果表明:1)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对光点运动速度的认知同对玩具小汽车速度的认知有大体相同的发展趋势和年龄阶段的特点。2)本实验中儿童对光点速度的认知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于对玩具小汽车运动速度的认知:a.从8岁起儿童依据两个光点之间的距离判断速度的人次随年龄增加。b.当儿童不能整合时、空因素时,空间因素的优势作用有减弱的趋势。3)较大儿童能采取各种策略主动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问题的提出大凡每一个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4至5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从出生时的哇哇大哭,到吚呀学语,会说“爸爸”、“妈妈”,渐渐地能用词汇来表达意思,一直到最后畅所欲言,流利地听说,这一切似乎那么平常,自然,那么顺理成章,以致于人们已对之习以为常,很少有人试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如此“弱小无能”、日常生活需人照料的幼儿竟能在短短几年内掌握一门语言。近年来,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们对这个课题越来越重视,也日益发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进行了许多研究,包括儿童语言获得机制及规律的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对词、句子的理解等等。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句法和语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是根据1981年全国十个地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协作组》共同拟定的研究方案在上海地区进行实验的结果。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控制儿童的认知条件,初步探讨影响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因素,以及7—11岁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趋势。实验对象取自华东师大附小,分7—11岁五个年令组,每个年令组均按±4个月为范围,每组20人,共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随机抽取180名3~11岁儿童,采用几何图形、关系图形、词语、数字、故事五种材料,考察儿童类比推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规律。结果发现:(1)4~5岁儿童开始能够进行类比推理,类比推理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呈上升趋势;(2)儿童类比推理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3)儿童类比推理的发展不受材料影响,具有一定稳定性;(4)小学高年级儿童类比推理发展水平较高,学前儿童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0.
6~11岁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萍  李红 《心理学探新》2007,27(3):38-43
以168名6~11岁儿童为被试,使用9种执行功能任务研究了儿童三种执行功能成分的发展,三种执行功能是,抑制(Inhibition)、转换(Shifting)和刷新(Updating),结果发现:整个儿童阶段,三种执行功能一直表现出随年龄递增而增长的趋势;不同的执行功能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率,其中抑制控制大约在6~7岁表现出一个快速的增长期,记忆刷新从7岁到10岁一直呈线性增长,转换表现出两个快速增长期,第一个快速增长则发生在7~8岁之间,第二个快速增长则发生在9-10岁之间,三种执行功能的发展趋势到大约10岁后趋于平缓,10岁和11岁儿童的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执行功能任务测量中没有发现性别主效应,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