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和18世纪的欧洲哲学对中国哲学感兴趣不是偶然的。这件事与法国启蒙学派的唯理论和反基督教理论,以及德国的自然神论之互相渗透,有着关联。中国哲学对这些思潮具有吸引力,首先是因为中国哲学与当时开始的唯理论形而上学关系之间有内在的亲密关系。这些关系我已顺便在研究中国哲学对莱布尼茨影响时加以证明了。两派地理上相距遥远,但按其本质来看别是相近的潮流,它们的会合具有一定的特  相似文献   

2.
罗素于1900年发表了《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判性解释》,尝试把莱布尼茨哲学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解释。这种解释是逻辑主义的,声称莱布尼茨的整个形而上学都建立在其逻辑学的基础上。尽管这种观点在近几十年受到了一些挑战,但至今仍是英美学界对莱布尼茨的主流解释之一。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3.
一、国际莱布尼茨研究中的一个“痼疾”众所周知 ,由于种种原因 ,对莱布尼茨思想的系统研究 ,差不多是从 1 9世纪中叶以后才起步的。这 1 0 0多年来 ,国际莱布尼茨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例如 ,差不多从 1 9世纪末起 ,总有一些学者不断重复印度童话“瞎子摸象”的故事 ,对莱布尼茨的思想缺乏整体的和统一的理解和把捉 ,并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肢解”莱布尼茨。早在 2 0世纪初 ,罗素就在其奠基性著作《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中 ,把莱布尼茨“肢解”为“俗人莱布尼茨”与“学者莱布尼茨…  相似文献   

4.
张西平 《世界哲学》2008,(1):106-111
本文介绍了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编著《中国近事》一书的历史过程,《中国近事》的基本内容,以及通过莱布尼茨编辑《中国近事》,他所要表达的重要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莱布尼茨这些思想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修斋先生早在40年代末就撰写了长篇论文:《黑格尔对莱布尼茨思想中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二元并列问题的解决》,开始致力于莱布尼茨哲学研究。数十年,他翻译了《人类理智新论》等书,写了《莱布尼茨哲学体系初探》等近20篇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研究的力作,对于在中国开展、深化莱布尼茨哲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晚年,陈先生的莱布尼茨哲学研究终成体系,并富于拓新。遗憾的是,陈先生因病魔缠身,未能亲自将这些研究成果撰写成书。先生去后,他的学生段德智根据先生准备成书的写作提纲及写作思路,对其留下的成稿略加调整、删增,形成了…  相似文献   

6.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体系,在苏联文献中一再详细地阐述过。但是,莱布尼茨作为一位社会思想家却很少为我们读者所了解。其实,社会政治问题在莱布尼茨的著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至有些历史学家首先把他看作是一位政治家,而后才是哲学家和数学家。然而问题决不在于在莱布尼茨的遗著中政治和哲学各占何“比重”,问题在于政治和哲学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莱布尼茨的社会观点是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甚至像这样抽象的哲学著作“单子论”和纯粹神学的论文“神正论”,都有其“实用”的社会目的,都是与莱布尼茨的政治纲领相协调的。本文就是打算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和社会的观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7.
通过叔本华的着重强调,"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成为两种针锋相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叔本华主要站在个体的立场上,强调"痛苦"在一般生存中的支配地位,进而批评乐观主义主张的"最好世界"。实际上,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大全一体哲学已经包含着对于叔本华的批评的回应。本文试图表明,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哲学不仅可以包容,而且可以克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8.
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莱布尼茨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首届国内“莱布尼茨学术思想研讨会”于 2 0 0 3年 3月 2 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参加了会议。莱布尼茨作为近代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国际莱布尼茨思想研讨会已经在国外举办多次 ,因此 ,本次国内的莱布尼茨学术思想研讨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成立的“莱布尼茨专业委员会”开启了与国际莱布尼茨研究沟通的一个主渠道 ,并为今后国内的莱布尼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华全国外国哲学…  相似文献   

9.
莱布尼茨是继笛卡尔之后近代西方哲学史另一位明确主张天赋观念说的哲学家。他在继承笛卡尔天赋观念说基本思想的同时,从许多方面对其加以修正和发展,从而使他的这一理论独具特色、且富有积极意义。但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肯定,反而往往对其采取了较之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更为严厉的批判或更为彻底的否定态度。鉴于此,本文拟对莱布尼茨与笛卡尔天赋观念说之间的区别加以具体的分析、考察,进而从认识主体性这一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并确立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在西方认识论史上的地位。莱布尼茨…  相似文献   

10.
●研究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武汉大学哲学系从事西方哲学史工作的教师们在研究唯理论、经验论哲学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徐瑞康所著的《欧洲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发展》是一本颇有特色的西方哲学断代史。  相似文献   

11.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笛卡尔作为欧洲近代唯理论哲学的创始人,特别重视方法问题,认为方法对于探求真理是绝对必要的,寻求真理而没有方法,不仅找不到真理,而且会把谬误当成真理,从而陷入更大的谬误。为此,他在《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方法谈》等著作中,对方法问题进行了系统专门的研究。综合起来,笛卡尔在创立他的唯理论哲学学说的同时,也创立了以普遍怀疑为起点、以心身二元为基础、以数学方法为典范、以分析~综合为基本方法的唯理论的哲学方法论体系。一、普遍怀疑的方法普遍怀疑,既是笛卡尔哲学的开端和出发点,又是…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克里普克 (SaulKripke)一反自康德以来流行的关于先验必然命题和后验偶然命题的划分 ,提出了先验偶然命题和后验必然命题的新观点。此观点在西方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界引起极大震动和热烈讨论。直到今天 ,这两种划分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澄清 ,本文试图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向前迈进一步。一、评蒯因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区分的质疑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 ,在哲学史上可以追溯到休谟和莱布尼茨。休谟关于观念间关系与事实之间的区别 ,莱布尼茨关于理性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的区别都预示着康…  相似文献   

13.
李华 《现代哲学》2023,(1):86-93
莱布尼茨前定和谐系统是与笛卡尔派的偶因论和斯宾诺莎的唯一实体说鼎足而立的近代实体学说。莱布尼茨对实体的新规定,赋予自然应有的尊严,解决了被笛卡尔搁置的实体沟通难题,也对当代许多哲学争论有所启发。然而学界尚未足够重视的是,前定和谐系统的拱顶石与源头是上帝。只有理解上帝与受造世界之间在普遍秩序和逻辑结构上的一致性,才能达到对前定和谐系统的整全把握,在上帝的合理性与自由之间不致偏执一端,也才能避免肢解与片面利用莱布尼茨哲学的窠臼。  相似文献   

14.
杨兴升 《现代哲学》2022,(2):112-116
无穷小量概念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同连续、不可分的点等概念有着内在的关联。对莱布尼茨而言,无穷小量概念不仅涉及其微积分的基础稳固性问题,也影响到其对“连续体迷宫”的思考,后者使他提出了单子论。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实体具有不可分性,且其知觉属性具有量的规定性并符合连续律,因此,单子通过其知觉属性而具有某种连续性。莱布尼茨还通过前定和谐原则为单子的不可分性、单子知觉属性的连续律之稳固结合提供了保证,但也以知觉属性的连续律来体现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5.
S.J.艾尔阿玆姆(以下简称艾氏——译者注)在其《康德二律背反中论证的由来》一书中曾声称,理论理性二律背反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一个历史的问题上。艾氏的论点是,理论理性二律背反中的论证起源于历史上莱布尼茨与克拉克的通信中所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他认为,四个二律背反的正题反映了克拉克所支持的牛顿的观点,其反题反映了莱布尼茨提出的见解。他说:“我试图说明,康德关于纯粹理性二律背反的学说,是他把有关实在本  相似文献   

16.
书讯     
由李文潮和H .波塞尔教授主编的《莱布尼茨与中国———〈中国近事〉》发表 3 0 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于 2 0 0 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697年 ,莱布尼茨发表《〈中国近事〉》一书 ,1997年在德国柏林召开了有关该书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几乎所有研究莱布尼茨的国际学者都参加了该次研讨会。本书就是该会议的论文集 ,内容包括《〈中国近事〉》的背景 ,莱布尼茨与在华传教士的关系 ,莱布尼茨对中国社会和中西文化交流、《易经》和儒家思想的看法 ,以及《中国近事》的影响。该书适合哲学工作者、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者以及大学生阅读 …  相似文献   

17.
刘彬 《哲学研究》2012,(6):65-71
<正>一、牛顿、莱布尼茨的空间及绝对运动观念在空间本性问题上牛顿和莱布尼茨的观点正相反对: 牛顿认为空间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存在绝对空间; 莱布尼茨则认为空间是一种关系,是从属性的,而非独立存在的实体。牛顿是这样描述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的: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相对空间是绝对空间的可动部分或者量度。笔者的感官通过绝对空间  相似文献   

18.
对莱布尼茨的思想发展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的分期方式,但通常大多数研究还是以其1688年的《形而上学论》为界把莱布尼茨的思想分为前期和后期。早期莱布尼茨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真理论与符号的关系。[1]  相似文献   

19.
莱布尼茨哲学,以其精湛的思想一直吸引和影响着后人,对它的研究也一直持续不断。在西方,各国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对莱布尼茨哲学的研究,在本世纪取得了不少成就,本文将依据西方有影响的论著,对这一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一、关于形而上学及其基础:充足理由律与真理...  相似文献   

20.
柳若梅 《哲学动态》2005,(10):67-69
为了进一步弘扬莱布尼茨的全球文化观及其在当今的世界局势之下的现实意义,庆祝莱布尼茨<中国近事>中文全译本的出版,2005年7月31~8月1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和德国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波茨坦莱布尼茨编辑部共同主办了"莱布尼茨的政治哲学思想与<中国近事>学术研讨会",来自国际莱布尼茨学会、中国莱布尼茨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海内外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莱布尼茨的政治哲学思想和他的文化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