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瞻记忆是指形成和保持一个意向直到合适的情境或时间再执行的一种记忆任务。由于在执行背景任务的过程中保持和提取前瞻意向, 使成功执行前瞻记忆任务与加工背景任务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保持前瞻记忆意向对背景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有影响的现象称之为前瞻干扰效应。本研究通过操纵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的两个实验, 考察了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长度对时间性前瞻记忆和事件性前瞻记忆干扰效应量的对比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缩短, 两类前瞻记忆干扰效应量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 且在背景任务刺激间时距长度不同的情况下执行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时, 被试查看时钟的策略也有差异。提示了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与事件性前瞻记忆任务认知加工机制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通过2个实验,对背景任务时间充裕和紧迫两种情况下的具体事件意向、类别事件意向、时间点意向、时间段意向四种前瞻记忆任务对背景任务的干扰效应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背景任务时间充裕情况下,类别事件意向对背景任务有干扰效应,具体事件意向、时间段意向和时间点意向都没有前瞻干扰效应;在背景任务时间紧迫情况下,时间点意向产生了干扰效应,具体事件意向、类别事件意向、时间段意向均无干扰效应。结果支持前瞻记忆的实现依赖多重加工的观点,时间性前瞻记忆并不一定比事件性前瞻记忆产生更大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使用情绪图片作为背景任务刺激,通过两个实验来考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时间性和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背景任务的反应时,在时间性前瞻记忆和事件性前瞻记忆中,情绪的主效应都显著。而对于前瞻任务的正确率,在两种前瞻记忆中,情绪的主效应都不显著。将两个实验的数据合并分析发现,对于前瞻任务的正确率,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即时间性前瞻记忆的成绩显著高于事件性前瞻记忆; 而情绪的主效应不显著。结果表明,背景任务中不同的情绪刺激会对个体完成背景任务的速度产生影响,而对前瞻记忆任务的执行不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袁宏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1,34(4):770-774
通过对比A/B两种人格者在执行即无社会关系特征又无个人重要性的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时的时间性前瞻记忆成绩和在执行时间性前瞻记忆过程中的时间监控模式,发现A/B型人格的背景任务成绩和TBPM任务成绩都没有显著差异,而时间监视模式有显著差异。说明A型人格被试能更高效的利用认知资源,以更高效和更策略的时间监控模式完成TBPM任务。也说明TBPM是一类与时间监控能力密切相关的前瞻记忆类型。  相似文献   

5.
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性前瞻记忆是指个体记得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或间隔一段时间以后做某事。与事件性前瞻记忆相比, 时间性前瞻记忆需要更多自我启动的注意资源, 并主要受到任务重要性、年龄、进行中任务的性质、时间间隔等因素的影响。时间性前瞻记忆主要与额叶有关, 对于其内部认知机制解释的理论模型主要有测试-等待-测试-退出模型以及注意阀门模型。但是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以及机制, 尤其是神经机制方面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2(情绪效价:负性、中性)×2(延迟设置:无延迟、有延迟)的实验设计,探究负性情绪对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干扰效应。结果显示在无延迟条件下,负性情绪组的前瞻记忆成绩差于中性情绪组,负性情绪组的总时间监控次数和监控后期的时间监控次数均少于中性情绪组;在有延迟条件下,负性情绪组的前瞻记忆成绩和监控后期的时间监控次数与中性情绪组均无差异。结果说明负性情绪会干扰时间性前瞻记忆,而延迟可以消除这种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7.
一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幼贞  黄希庭  袁宏 《心理学报》2010,42(11):1040-1049
通过两个实验, 对以往研究忽略的一种基于事件进行反应、且具有时间线索的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过程进行考察。结果表明, 这种混合型的前瞻记忆可以通过控制加工或自动加工提取, 还可能两种加工交替存在, 被试在执行过程中, 根据时间信息, 有选择地、动态地将注意资源投入于不同时间段, 现有理论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对多重加工理论进行补充, 使之能够解释这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8.
杨靖  郭秀艳  马芳 《心理科学》2008,31(6):1348-1352
本实验采用McDaniel和Einstein(1990)的前瞻记忆实验室研究范式,以16PF作为干扰任务,以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作为进行中任务,对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特点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和目标任务的难度对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有明显影响,而指导语的呈现方式的影响不明显.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与智力相关不明显,而与16PF中的"乐群性"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以及和"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前瞻记忆和认知控制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Bugg等人(2013)发现前瞻记忆多重加工模型和双重认知控制理论具有共性。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认知控制在意图执行中和执行完成后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前瞻记忆与认知控制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认知控制对前瞻记忆的完成起支持作用,但二者也在脑机制层面存在差异。本研究能为未来更深入地探讨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及生理基础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刘伟  黎琳 《心理科学》2007,30(3):555-557
以334名12~20岁个体为被试,采用两因素混合设计,探讨这一年龄阶段个体前瞻记忆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被试前瞻记忆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且在14~16岁发展最快;提高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负载,会使前瞻记忆成绩降低;前瞻记忆与当前任务的完成呈负相关。表明前瞻记忆是一种策略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