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近,我们选择两所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共487名中学生作了一次关于判断能力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在学习假言判断中有以下一些情况: 一、四种水平: 1.不会依据前件与后件的真假断定假言判断的真假。2.能初步从前件与后件的关系去分析假言判断。3.能初步分析前件与后件之间是否存在充分条件的关系,但不能区别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4.能正确区别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正确掌握假言判断。  相似文献   

2.
一 假言推理是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假言判断,并根据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的条件关系而推出结论的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前提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假言推理。这种推理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大前提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小前提和结论是由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后件组成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报》82年4月18日普刊登了一副破除迷信的对联。“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这副对联为什么能破除迷信呢?这副对联上下两联是两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特征是,肯定前件必然肯定后件,而否定后件则必然否定前件。因此,如果肯定“经忏可超生”与“纸钱能赎命”是真的,那就必然要肯定后件也真。可是迷信论者却不承认后件是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形式逻辑教科书一般都把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并把复合判断定义为:“由简单判断组成的判断”,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这种判断的逻辑特征就在于有条件的断定某一事物的情况。如,“如果物体加热,那么它就膨胀”。我们从这个假言判断的完整的有机整体来分析,它只是在后件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即,“物体膨胀”。而这一断定是有条件的,即以前件“物体加热”为条件。在这个判断中根本没对前件和后件各自分别进行断定。  相似文献   

5.
假言判断是有条件地对客观事物作出断定的判断,所以,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假言判断的教学难点,集中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辨别上。两者很容易混淆,所以需特别注意。我们的教法是:摆条件,辨关系,套公式,讲运用。首先,要让同学们懂得,假言判断是由复合判断构成的:作为条件、表示理由的那个判断(一般在前面),叫做前件,受前件约制表示推断的(或者说是表示结果的)那个判断,叫做后件(一般在后面)。讲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时,我们不妨提出一些问题,要学生解决:“我口渴了,  相似文献   

6.
逻辑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许多棘手的看似复杂的问题只要用一下逻辑马上就可以迎刃而解。当然,逻辑包括很多方面,这里只介绍逻辑推理中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就是一个前提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另一个前提和结论为直言判断的假言推理。根据真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特征:前件真时,后件必真;后件假时,前件必假,我们可以得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种正确形式,即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下面就具体案例谈一下第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二难推理的大前提(暂且称之)必须由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来充当。本文提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也可以用来作为二难推理的大前提。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作为大前提与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作为大前提的二难推理一样,具有四种基本的推理形式。 1.简单构成式这种式里大前提中的两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有相同的前件,不同的后件,小前提(暂且称之)  相似文献   

8.
弟:在《中学生与逻辑》里,我看到一篇“半费之讼”的小故事,很有意思。文中说那是用的二难推理,故事中的师生两个人都错了。哥哥,什么叫二难推理?怎么才能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形式呢?你能给我讲讲吗? 兄:好!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们中学里讲过什么叫充分条件,什么叫必要条件吗? 弟:讲过,这都指的假言判断。充分条件指的是:有了前件就一定有后件,没有前件不一定就没有后件;必要条件却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9.
(1)如果说他的身体两年前还是弱不经风的话,那么现在却已经壮得象条牛了。有的逻辑论著认为例(1)一类带有“如果,那么”的句子不表达条件判断,其理由多作如下陈述:“这句话表达的不是一个假言判断。尽管句子中出现了‘如果……那么……”这样的联结词,但是,它所联结的两种事物情况之间不具有假言判断的前件与后件的条件关系”①。  相似文献   

10.
一、区别三种条件假言推理在思维实际中用得很多,教学这部分知识,难点在正确区分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与充分而且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上。而要正确区分这三种不同条件的假言推理,首先要善于区分三种不同条件的假言判断。在自然语言中,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是用“如果……就……”“只要……就……”这样的联结词来联结前后件的;前件的存在。可以决定后件的存在,因此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例如:“把一个抗病品种推广到另一个地区,如果那个地区的病菌类  相似文献   

11.
选取四种不同的命题类型,命题Ⅰ为前件二元、后件二元;命题Ⅱ为前件二元、后件多元;命题Ⅲ为前件多元、后件二元;命题Ⅳ为前件多元、后件多元;研究了4种不同的条件推理规则(MP,DA,AC,MT)下的条件推理。肯定前件与否定后件表现出了抑制效应,而否定前件与肯定后件则表现出了促进效应,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否定前件与肯定后件表现出抑制效应,否定后件表现出促进效应是不一致的。集合映射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本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辨“会”     
“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这个假言判断恰当否? 任祖镛的《复合判断与复句》(见《语文学习》1981.10)中认为不恰当,理由是:“‘天上有黑云’并不是下雨的充分条件,应改为‘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可能下雨。’即后件为或然判断而不是实然判断。”晓照的《高中语文逻辑短文习题试析之三》(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1.2)却认为这个假言判断是恰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13.
假言推理是人们思维实践中经常运用的推理形式之一,按照假言判断前件与后件的三种不同关系,假言推理可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三种。假言推理的规则与名称没有语义上明确的区分,而且规则比较复杂,初学者往往记不准确,常常弄错,成为教学中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4.
在《谈选言判断主项的确定性》一文中(《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年第1期),蔡晚娥同志(以下简称蔡文)认为,“每个选言判断的主项都是作为一个确定的完整的概念来接受断定的,它的内涵与外延都应该是确定的人不容任意更改的。”接着他举出了三个例子。我认为,蔡文的论点是正确的,但是他对所举的三个例子的分析却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15.
两个疑问     
读你刊去年第2期所载《高中语文逻辑短文习题试析之三》,我有两个疑问。一、“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试析》说:“这是一个恰当的假言判断。——这个“会”是可能的意思。”《试析》的意思大概是说这个假言判断的后件是或然的,因而整个假言判断是恰当的。按,“会”表示有可能实现,但它所表示的可能性却偏重于必然,而不是或然的。它通常用来表示将来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说:“如果一个选言判断的所有选言支,分别地断定了事物所有的可能情况,那么,这个选言判断的选言支就是穷尽的;反之,就是不穷尽的。……如果一个选言判断的选言支是穷尽的,那么,这个选言判断就是真的;但是,如果一个选言判断是真的,它的选言支却不一定是穷尽的。”  相似文献   

17.
在逻辑学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课题。为了促使对这种判断做进一步研究,本文尝试着对其做些分类。该判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比较复杂的,本文主要依据是否可从断定其前件的真假情况将其分为两大类。然后再依据前后件的真假情况以及  相似文献   

18.
用大学生为被试的实验考察比较充分条件推理和必要条件推理。实验结果新发现,充分条件推理和必要条件推理有不同的推理模式。充分条件肯定前件格式推理的正确率明显大于逻辑对应的必要条件肯定后件格式推理的正确率。充分条件否定前件格式推理的正确率与逻辑对应的必要条件否定后件格式推理的正确率无显著差异。充分条件肯定后件格式推理的正确率与逻辑对应的必要条件肯定前件格式推理的正确率无显著差异。充分条件否定后件格式推理的正确率明显小于逻辑对应的必要条件否定前件格式推理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一、对可以得兼句式的选言判断的不同理解可以得兼句式的选言判断,是指用复句表述的选言判断中的一种,它们的最后一个分句断定了前面分句所表述的选言肢可以同时真。如下面三例: (一)、这份统计表情或者  相似文献   

20.
联言判断是断定若干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选言判断是断定若干事物情况以供选择的判断,这是逻辑学的常识。根据这些常识,联言判断和选言判断是界限分明,不难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