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菩萨顶碑文     
菩萨顶碑文弘历盖闻青鸳建刹,须弥垂兰若之规。白马驮《经》洛下,记伽蓝之始。演龙华于印度,轮转峰台。广象教于阎浮,灯传鹄苑。矧擅神皋之名胜,尤瞻佛地之崇严。五台菩萨顶者,叶斗标灵,阳结秀。王舍城之宫阙,白玉为阶。给孤独之园林,黄金布地。溯化城之初启,...  相似文献   

2.
禅林清韵     
《法音》1993,(3)
莲颂 悦莲出泥入水,出水入空,亭亭玉立太虚中。不尘不染,不恶不善,远离分别自无念。妙相具足,与觉相应,一毫一毛尽佛性。真如本心,湛然不动,无业无报才是净。清净佛土,三辈往生,于法自在悲智融。相好庄严,喜舍慈悲,妙德妙行真实慧。诸法指归,朵朵宝莲,闻佛闻法不退转。无量寿佛六凡不缠,四圣不沾,世法佛法都不恋。佛慧智海,自然化生,体至无极身清净。佛恩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无量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瑞照十方无量光。一乘愿海,殊胜宏深,法藏比丘发愿心。因圆果满,积功累德,法藏成佛阿弥陀。万德洪名,遍诸佛国。无量寿佛阿弥陀。禅林清…  相似文献   

3.
杨虎 《现代哲学》2022,(2):153-160
妙有微妙至极、不可思议、圆融无碍等义,观妙即原初生活领悟。妙之究竟义在于圆融无碍,即于一切事情而观其“无分别相”,观“物”即“无”。在如何“观妙”的思想方法问题上,藉由天台佛学“妙”论的启示,引出“绝待”观妙的圆融思想;“圆融”又蕴涵了“相即”,“绝待”之“即”方是“圆即”,这需要通由从“分别心”到“无分别智”的“观法之切转”透显,观法切转无转相。通由圆融存在观法,转出“妙生万物”的思想方向,不舍于物而“即物”以“妙物”,在生活的相续中不断成就个体的自由与事物的自如。  相似文献   

4.
佛祖言语     
《法音》2006,(3):1-1
善男子!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  相似文献   

5.
印光大师与五台山的因缘张育英陆永庭近代净土宗师印光,陕西合阳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二十一岁时在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出家,二十六岁前往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土,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于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三...  相似文献   

6.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独居田园,静享天籁之音,让妙响涤尘,月籁洗心,把心沉淀于浮尘之底,把时光隔在尘世之外!  相似文献   

7.
张显光的太极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解释"无极而太极"时,首先提出了太极之妙、无极之妙以及无极太极之妙的独到见解,对太极所含之天地万物的存有根据和超越的性质解释得很真切,透过太极与仪、象、卦具有相贯相包的性质,他更为明晰地解释了"太极即理"、理气经纬论和太极的本体性;再者张显光提出了"太极者道德之头颅"的观点,认为太极不仅是万事万物之存有论的根底或枢纽,而且也为道德视域的展开提供了可能性。张显光对太极的诠释,虽然根源于周敦颐及朱熹,但也未止步于传统性理学,而是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概念,建构了一套有创见的哲学系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莲花纹样,其应用始于商周,风格转变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朝,到明清时期应用广泛,在当今社会中使用得也十分普遍。首饰艺术既决定于社会文化,又体现了社会文化。通过对中国重要历史时期莲纹首饰的应用研究,探索莲纹造型设计思想在莲花纹饰发展过程中的体现,有助于重新认识、阐明不同时期莲纹首饰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中国首饰设计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并且在新的科技条件下对其加以发展提升,使之具有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能够理解"迁想妙得"在我们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使我们在绘画创作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拓宽创作思路,让作品品位提升,并且自觉地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积淀,使我们在创作中能够飞扬流畅地"迁想","妙得"到优秀的艺术作品. 一、"迁想妙得"的审美内涵 "迁想妙得"是顾恺之《传神论》的主要观点,也是中国绘画理论中创作论的重要思想.那么什么是"迁想妙得"呢? 《中国绘画理论》评价道:"恺之迁想妙得一语为中国绘画理论上最初有力之启示,足开谢赫六法之先河,其想不迁,其得决不妙."《中国画法研究》也说:"不待迁想不同于说不可迁想,作者的想是无物不可‘迁’入的.只要想能‘迁’入,便自有神可写."  相似文献   

10.
四、王母诸女:《墉城集仙录》与道教女性神谱上一节已经提到,女仙之所以“以金母为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是阴性力量的最高代表。《墉城集仙录》以西王母为女仙之首,而将“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的得道女性全数隶属其下,这一安排固然有着仙界官僚等级体制的依据,但更重要的还是道教宇宙秩序的依据。杜氏“金母元君”传开篇就清楚地交代说:(西王母)乃西华之妙,洞阴之极尊……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道家阴阳论的宇宙模式中,大地、女性与母亲都同属于阴性力量的体现。西王母正是…  相似文献   

11.
今日之海内,纵言善绘着如潮如源,殆不为这。然以增人之身而擅丹青者,可谓寥若晨星。妙虚法师,自闽南古刹南普陀而来,献艺作于京华,正如塞星之溜烟,直射紧裹。首善之区,堪传佳话。妙虚法师落发前曾就学于京华艺术学校,少年才盛,为师K所钟爱。但自身入空门后.一扫哗众之心,尽除浮躁之气.直承八大、虚谷、石涛诸巨匠之意趣,冲虚而淡雅,微妙而空灵,于此红尘之中,示现雾花水月而已。既已出世,何复求名?妙虚法师本欲隐于紫竹,献展之事几经延宕。后读弘一大师传略,知书法绘画亦为方便之广1,亦能度已度人,顿生大悟,遂有今…  相似文献   

12.
禅林清韵     
《法音》1982,(5)
九华、.兴 圆道遗作 天台晓日《蓬峰云海天风吹上最高峰莲耸青霄碧欲流台下群山入望中峰浮岚滴正三秋晓雾朦胧钟动处云天缥缈关山远日亭捧出一轮红海宇澄清争上游 化城晚钟平岗欲雪化度群生悲愿宏兴平添峰顶白莲寒城开两序别西东岗化流璃色界宽晚来香火因缘盛积玉堆金拾不尽钟送梵音澈太空雪山苦行忆当年 东崖宴坐舒潭印月东六喜见压西风舒姑仙子志超尘崖上凭临万念融兴潭证女儿清净身宴寂深山明月夜印可禅心寂互照坐观定慧乐无穷月轮皎洁两圆明 天柱仙踪九子泉声天人常乐岁华新九翁端坐无芙蓉桂接蓬莱万象春子孙嬉戏碧岩中仙侣同游传妙谛狱…  相似文献   

13.
正"风起于青萍之末",在乡人们看来,风是缘起于每一个生命的。一个生命孕育时,这个生命的一缕风也就蕴育了。一个人出生时,这个人的一缕风也就诞生了。家乡人或许不懂得"大王之雄风""庶人之雌风",但他们相信每一个人都与身边的庄稼树木摇曳起的一缕风相呼应。"春风桃李繁,夏浦荷莲间",有人生命的一缕风是杨柳风,有人是一缕槐树风,有人则是一缕荷莲风……奶奶说,我父亲的一缕风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善男子!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  相似文献   

15.
显通寺     
《五台山研究》2007,(1):F0004-F0004
显通寺的五座铜塔,是典型的组合式塔。它们高高屹立于五台山显通寺清凉妙高处,铸造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01)中秋日,是本寺僧人胜洪所立。因它隐合五台山的五座台顶,象征殊五智,表示五方如来之冠,故又名五方佛塔。西北方的妙观察智塔隐合西台,通高5.33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向内开莲花     
正一曹操不轻信别人对华佗的赞美,写诗送华佗,其中有句:"胸中荷花,西湖秋英。晴空夜明,初入其境。"华佗读后,回四味中草药名:穿心莲、杭菊花、天南星、生地。华佗名不虚传,曹操写四言诗考华佗药物知识之才也是难得一见。这四句,把玩竟有深幽意境。人心中生莲,莲开在污泥中,  相似文献   

17.
石榴花开     
正农历五月旧称"榴月",可想榴花之盛。榴花开时,丹朱欲滴,深红欲燃。诗人咏石榴,多着眼于此,如"火齐满枝烧夜月""风翻火焰欲烧人"。一树如此,若是一城尽植石榴,那当如何?诗人咏道:"榴火帝城春。"石榴花迥别于桃李杏等。榴花肉质,花萼钟形,如红玉雕成,似蜡烛琢就。柳永咏梧桐花,用了一个"拆"字,我觉得用来形容榴花尤其为妙。风雨之后,桃李花雨,惹得诗人伤春,  相似文献   

18.
隐含义虽属语词的非本质附加义,却是规约语词使用习惯的重要因素。利用语词隐含义解析古诗词,可使古诗词中相关意象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原来只可"意会"的炼字之妙变得可以"言传"。汉字"落"可以从其字形构意推求其隐含义,可用其隐含义对古诗词中相关意象和思想内容进行深入解析;通过与其近义词"降""坠"进行比较,还可分析阐释古诗词语言的准确性,深入浅出地说明古人炼字之妙。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玄学,其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如何领悟“玄”,或者说,如何把握“玄”。作为玄学的开山祖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曾说:道可逆,非常遭;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调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这里可以看到,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过是指“妙”与“玄”是密切相关的。入“妙”出“妙”,也就是人“玄”出“玄”。或者说,无“玄”就无妙可言。妙想、妙道、妙境,人世间的一切称得上妙的东西,都是出入“玄”的结果。“玄”的重要,由此…  相似文献   

20.
钦命五台山敕建万圣佑国南山极乐禅寺碑记盖闻释迦之应世,佛法始自西天;菩萨之化身,大教传于东土。阐真如之密谛,设大会于无遮。林依双树之间,经翻贝叶;车说三乘之法,座涌莲花。是知,佛门神圣,则有文殊菩萨容成浩月,面现金华,眉生珠光之火,眼照莲蕊之花。味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