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发现的《孔子诗论》使我们对孔子《诗》说有了远超前人的认识。孔子《诗》说全面深刻把握《诗》旨,以《甘棠》为例,孔子以“报”一字总括,并层层解说其义。本文还就《甘棠》诗,梳理了自孔子《诗》说一直到汉代尤其关系本事的“传”的传承谱系。  相似文献   

2.
画是有形诗     
艺术都有其相通之处,而诗与画的关系尤其密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绘画艺术向内容与形式的一体性方面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形式感。文章主要探究了绘画与诗的关系,以此最求更高的绘画境界。  相似文献   

3.
齐白石,世界文化名人,20世纪最富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白石有四绝,"诗,书,画,印"。其中,诗,清新,朴实,真挚,亦情亦感,不拘一格;画,下笔多遗貌取神,不求形似,只求神韵。白石曾说:"吾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白石的诗,成就他的画。齐白石一生诗作约3000多首,那么,我接下来将摘取齐白石的画梅诗进行研究。齐白石的画梅诗与其绘画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将分别从齐白石生平、齐白石的画梅诗、齐白石的绘画、其画梅诗与绘画的关系四个大方面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沈健 《现代哲学》2006,(2):90-94
文章从符号学角度,通过《诗》《易》比较,论述了《周易》的类艺术特征。在构成符号的综合性上,在篇章的结构、句式词语的使用上,在物象选择与深层意蕴上,《易》和《诗》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后世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同类意象,其原型可溯到《诗》,更可求诸《易》。  相似文献   

5.
对诗与画的关系,西方与中国有各自的看法,西方主要以莱辛为代表,强调诗与画的差异;中国以苏轼为代表,继承了中国一贯的诗画融合观,提出诗画一律说。不同的诗画观背后是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各自诗画观的指引下,诗与画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诗术》(又译“诗学”)在古代晚期失传,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学界重新发现《诗术》,自此一直视之为文艺理论或美学经典.晚近戴维斯提出,《诗术》是以“作诗”方式书写的哲学之书,直接挑战把《诗术》视为文艺理论的主流观点.通过探究《诗术》与《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关系,本文表明,《诗术》传授的与其说是哲学的面相,不如说传授的是哲学的城邦治“术”.  相似文献   

7.
周志治 《天风》2018,(3):34-35
班长、指挥、琴师、声部长和班员,各司其职组成了一个近乎完整的教会诗班,然而“班牧”的角色往往尴尬,或者干脆“虚位”。究其原因,不能不说这与人们对“班牧”的角色与工作认识不足有关。“班牧”与诗班服侍的本质,及其与诗班在教会中的定位可谓关系密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反省“班牧”可能的作为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张奎志 《世界哲学》2006,2(2):29-36
“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德里达则对“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命题进行了解构,他从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目的出发,通过对隐喻和哲学之关系的分析入手,解构了西方“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命题,实现了哲学与文学的融合,并通过对“补充”概念的哲学内涵的挖掘,进而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陈坚 《周易研究》2007,(1):34-41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但是,孔子既没有像民问那样把《易经》看作是一部占卜之书,同时也没有像对待《诗》、《书》、《礼》、《乐》那样对它进行一定整理,以期从中发(?)出进行社会教育的资源并找到根治社会疾病的良方。孔子之读《易》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生活合乎《天命》从而提升个己的生命品质。可以说,孔子的“读《易》”只是他个人的一种宗教生活,体现了他对《易经》的宗教诉求;相反,孔子之删定整理《诗》、《书》、《礼》、《乐》则是他面对社会公众的学者生活,体现了他对《诗》、《书》、《礼》、《乐》的学术诉求,换言之即,孔子与《易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宗教关系,而孔子与《诗》,《书》、《礼》、《乐》之问的关系却是一种学术关系,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0.
《诗》学古有四诗之说,又有风、雅、颂三体之论。三体或谓三类①。然三体四诗如何匹对,三体名义为何,皆有争议。宋王质《诗总闻》、程大昌《诗论》倡《周南》、《召南》之“南”自为一体②,后顾炎武、梁启超从其说③。如此则以《诗》有南、风、雅、颂四体。此说虽巧为牵合,实颇违古义。今就四诗本义、四诗与三体之关系以及风、雅、颂之名义详为考述,以还《诗》教之原。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在情、礼关系的框架中,考察早期儒家《诗》学围绕好色之情与礼的关系所展开的讨论。孔子围绕《硕人》之诗强调了礼仪形式的根底、素质的重要性。后人又借由孔子有关《关雎》的论述,将好色之情作为礼质,承认其合理性并要求有所节制。楚简《诗论》、帛书《五行》则以不同的方式进一步为礼仪的节制寻找内心的依据。儒家《诗》学的讨论将一种本能的情感因素纳入到了礼的范畴中,并为礼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内在的根基与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诗与画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中国诗画的结合,自汉代开始露出端倪,至唐代渐成一种风尚,及至宋代已达到亲密无间和互通共融的地步。“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均是作者真诚的灵魂的颤动,它们各自通过语言情景和视觉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感染观者,引起观者的共鸣。 诗,是一种能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它是诗人用浸透感情  相似文献   

13.
当下,谈到诗与画,都是限于"诗画一律"或是"诗画非一律"的关系来讨论,然后在诗与画关系的理论发展和历史演变的探寻,却鲜有人问及。这就可以看出,在古代,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并非一开始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两者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在内容和表现手法都有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众多的研究者眼中,无不在文中一笔带过,或者是用西方的诗画美学关系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理论缺乏。诗与画的差异性,不仅要正面对待,还应当去清晰地探寻于其中,人云亦云地一味谈论诗画的"共同性"可能会淹没了诗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诗"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核心概念,"共和主义"传达的是浪漫主义者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以下简称弗·施莱格尔)的政治理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于弗·施莱格尔以"诗"的方式表明其政治立场。从"诗"与共和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的维度可以看到,弗·施莱格尔把"共和主义"解释为一种历史的发展秩序,是"诗"的形而上学。而浪漫主义形而上学思想的实质,是对知识论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以"诗"的方式追求人的完整性。因此,在"诗"与"共和主义"概念之间,并非只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二者的前后连贯性本身就表明了弗·施莱格尔关于进步与反思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切科学领域的发明、发现、进展都被社会大众顺其自然地理解为人类福音,而诗、诗人以及一切和诗有关的事物则似乎同样顺其自然地被"边缘化"。有人认为科技同诗歌的关系是载体与内容、工具与目的的关系,可利用,无冲突,事实并非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技的本质乃是"反诗"的,科技与诗或许根本就是人类脚下偶有交叉但目的地根本不同的两条道路。  相似文献   

16.
南朝梁武帝在儒道佛三教关系上主张三教同源论和三教会通论,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会三教诗》中。《会三教诗》首段自述少时学习周孔,第二段谓中年之后开始观看道家典籍,第三段说后来研究佛教,第四段说由于众生充满分别之念而形成儒道佛三教的浅深不同。《会三教诗》篇幅虽然短小,但却是梁武帝对宗教有关儒道佛三教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深入解读这首短诗可以成为了解梁武帝三教会通思想和他在位时期宗教文化政策的终南捷径。  相似文献   

17.
四诗考     
正《诗》学古有四诗之说,又有风、雅、颂三体之论。三体或谓三类~(1)。然三体四诗如何匹对,三体名义为何,皆有争议。宋王质《诗总闻》、程大昌《诗论》倡《周南》、《召南》之"南"自为一体~(2),后顾炎武、梁启超从其说~(3)。如此则以《诗》有南、风、雅、颂四体。此说虽巧为牵合,实颇违古义。今就四诗本义、四诗与三体之关系以及风、雅、颂之名义详为考述,以还《诗》教之原。一、四诗三体考王、程二氏论《诗》有南、风、雅、颂四体,乃援《诗·小雅·鼓钟》为据。文云:  相似文献   

18.
德国美学家莱辛在其《拉奥孔:论绘画和诗的界限》中精辟地论述了绘画与诗之间的互补关系,提出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与作为时间艺术的诗可以突破各自的局限性而互为补充。这一见解有助于理解圣经故事插图的审美特征。千百年来各种圣经插图层出不穷,构成世界美术史上的壮丽景观,究其  相似文献   

19.
隐逸是古代隐士激扬个性、彰显自由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摆脱压抑,调适心理,寻找另一种精神园地。疏远社会,情感转移,与自然山水保持一种亲和关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可以说是魏晋时期具有个性自由与人本精神表现的诗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共有五首,其中第一首主要写他辞官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诗中充满着象征意蕴与空灵境界,反映了一种回归自然、精神解放、心性放真的冲动感情。缕析其诗,可以看出其追寻个性自由的一些思想表现。  相似文献   

20.
《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一文,是海德格尔于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的唯一一篇论文。他强调,"我的思想和荷尔德林的诗歌处于一种非此不可的关系中"。海德格尔认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以五个具有"确定次序"与"内在联系"的中心诗句为提示,将诗的本质性的本质端到我们眼前。通过悉心释读荷尔德林的诗,海德格尔引领读者从"之间"即存在本身的"显-隐二重性运作"的不可同一的"相关性"上来思索"诗的本质",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大地的本质乃至理解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的"诗与哲学之争"都提供了一种另类眼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