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者对信息这一控制论的基本范畴的实质以及它和反映的关系作了考察。作者把反映分为两类:一是无机界的反映,它带有消极性,终究要导致物体的破坏;一是生物界的反映,它带有能动性,这种能动的反映是机体同环境相适应的基础,但是这种反映的最重要特性是相对的合目的性。而“人工世界”——人造的东西的总和——的反映则兼有上述两种性质。作者把信息定义为“用于控制的、经过调整的变化”,信息是“控制者同被控制者联系的形式”。他认为:信息不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只是随着生命的出现,反映形式的发展才发生质的飞跃”,“出现了信息和控制。”信息只是生物界中和人工世界中反映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说“信息就是信息,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泽曼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不同意维纳的观点,他认为“信息既非独立于物质,也非独立于能量。”“在发出、传递和接收信息时,它总是和物质的成分连接在一起。信息只是在数学的抽象中独立于这些成分。”作者说,要批判几种趋势:①机械论的,它把性质上高级的降低为低级的,把有机体降低为一种机器,把质降低为量;②唯心论的,它把信息同物质的因素分开,把信息看作像一个独立实体那样的本原的东西;③二元论的,它把信息和能量解释为两个分离开的问题。作者表示竭力要证明信息依赖于物质和能量。他举出以下的论证:①没有物质的媒介(它使信息的传递成为可能),认识的反映过程是不可能的;②意识的内容(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结果)不能独立于物质的基础——神经及其生理过程——而存在,③我们的认识(关于客观实在的信息)如果正确,把它们应用于改变物质世界时,就会取得它们所包含的积极的东西。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在控制论的系统里,信息发生、循环、相互交换和相互传递。但信息是什么?它同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怎样?它同时既是一个消息,又是一个组织和对这个组织的度量。因而它与物质相关联并揭露出其中某些新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第三者"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借助于一系列的"第三者"使纯粹理性的总课题得以可能,并使其认识论体系得以完善:在先天综合判断中,作为真正形而上学判断的综合判断,借助经验而得以可能;把范畴看作是先天知识得以产生的"第三者";继而,在对范畴的客观有效性进行演绎的过程中,通过"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这一"第三者",将感性杂多转换为"客体",从而使范畴的客观演绎得以有效完成。  相似文献   

4.
主客体范畴的功能和主体性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每一个哲学范畴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在人们如此重视主客体这对范畴,也是因为它具有其它范畴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那么,主客体范畴的特殊功能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主客体问题的实质。首先可以肯定,主客体范畴不是用来解决世界统一的基础即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个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这对范畴的任务。主体和客体不等于意识和物质。主体不是一种纯意识的东西,而是一个包含物质和意识两方面  相似文献   

5.
申农四十年代创立了狭义信息论,在七十年代后又日趋发展成为广义信息论。信息论新成果、新趋势的哲学意义、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丰富、深化和发展了认识论。(一)信息概念揭示出反映形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简单物质的相互反映特性——自组织系统的信息——人的意识的能动反映),从历史上和逻辑上提供了物质向意识转化的中介,从而丰富了反映概念。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物质本体论著作,是唯物地而又辩证地阐述物质本体的哲学著作。说得更明确一点,《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界本来是怎样就把它理解成怎样,而不去添加任何外来的东西”的科学。同时,《自然辩证法》又是一部物质认识论著作,是唯物地而又辩证地了解对自然物质认识过程的哲学著作。它说明:人类是怎样在改变自然界的实践中描述和反映自然界的,是怎样经由抽象上升到具体,逐步把握自然物质运动的各种形式的。因此,《自然辩证法》基本上是一部物质一元论著作,是一部物质本体论和物质认识论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著作。这就是这部著作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范畴在哲学史上形成和发展的顺序的角度考察辩证法诸范畴的相互联系问题。作者首先评介了苏联哲学界在解决范畴的相互联系问题方面的几派意见,即:图加林诺夫把事物——关系——属性这些方面的相互联系当做决定性关系,契尔特科夫等把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规律当做决定性关系,谢伊托夫等从范畴所反映的个别物质构成物的普遍方面出现的顺序出发确定范畴的相互联系。作者认为,这几派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它们的共同缺点是企图仅仅从范畴是反映现实的普遍的方面和联系的观点出发解决范畴的相互联系问题,而没有考虑到范畴也反映着认识发展的确定的规律性。但是只有考虑到范畴的这两方面的特点,才能制定出范畴间相互联系的原则。因此作者同意比布列尔和科普宁的意见,他们在制定范畴体系的时候,不仅注意到范畴反映客观现实的普遍方面和联系,而且还注意到范畴反映着认识发展的确定的规律性。范畴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但并不一定是一个跟着一个地出现的,有一些范畴是同时出现的,但出现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应当把范畴同那个使其内容得到充分发展,并使这一范畴具有典型形式的认识发展阶段联系起来。从哲学史的观点看来,范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呢?作者顺序地分析了古希腊和近代西方哲学之后,得出结论说:哲学史从研究个别的东西、它的个别性和普遍性开始,过渡到思考个别的东西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运动),以后又过渡到认识空间和时间是物质构成物的存在、运动和相互联系的普遍条件。在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中,把因果性、形式、内容、必然性和规律提到首位。然后哲学家的注意力转移到阐明所观察到的世界现象的基础(始因)上边,转移到阐明作为运动、发展和本质的普遍源泉、作为所研究客体的一切必然方面和联系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上边。最后作者认为,这种认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应当成为制订辩证唯物主义范畴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早在50年代乃至更早,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些哲学家就曾提出过应当把本体论的物质概念和认识论的物质概念加以区别的论点。东德的施特恩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不过这种客观实在的属性、状态、存在形式也是客观实在,然而它们不是物质。”“不应当把物质概念和‘物质的’概念混淆,……例如,运动、空间就客观地现实地存在着,它们是‘物质的’,但不是物质。”波兰的叶·埃尔施坦断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当有一个反映一切物体的普遍属性的本体论的物质定义,并认为,通过说明物质对运动、空间、时间等的关系就能下这样的定义。苏联的瓦·图加林诺夫也认为,物质概念可分为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  相似文献   

9.
凡是有相互作用的地方就有反映,有反映则有信息现象存在。信息现象遍及整个物质世界,它随着物质系统和反映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同时为推动物质世界的进化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因此研究信息形态的变化必须与相互作用以及物质系统的发展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自然物质不是社会的实体,社会实体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人——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存在体。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范围内具有本原的性质。实践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现实。所以实践本体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不构成分离与对立,而且是关于它的最深刻、最具体、最彻底的表述。  相似文献   

11.
(一) 辩证唯物主义确认,心理或意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则是第二性的。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着的。人的意识则依赖于物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列宁曾经说过:“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沒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  相似文献   

12.
信息和意识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之处,但又有本质的区别。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一)两者对物质都有着依赖性。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反映特性,它必须以物质为媒介进行存贮、传输和转换,离开物质,信息就无法存在。意识同样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不仅意识的产生和形成要以人脑为其生理基础,以客观外界事物为其源泉,而且意识的存在、发展和  相似文献   

13.
本体论 认识论 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 认识论 世界观李彦如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对象,是人与自然即主体与客体及其统一所构成的现实世界整体。这个对象是最丰富和具体的,它既可以从具体的、完整的形态为人所把握,也可以分化、抽象为许多特殊的形式或侧面为人所认识。本体论就是关于万有之本原或本质的学说,是从本质及其表现这一特殊的方面去看待、把握现实世界的。而认识论则是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一认识的特殊角度去看待、把握现实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都是对世界整体的一定的写照,但又都是不完全的,故而是特殊形式的世界观。完全意义的世界观,就是明确地以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现实世界为对象,以回答人与自然是如何统一的问题为中心的哲学。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包含着本体论和认识论,但却不能把世界观简单地归结为本体论或认识论或本体论加认识论。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看作是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世界观这样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和三种思维方式。但这三者又不是互相外在的东西,也不简单地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中在前的问题的解决为在后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在后的问题的解决又是在前问题解决的真正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一列宁在1908年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先后给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下过两个定义,他在第二章和第五章分别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这个概念,正如我们已经讲过的,在认识论上指的只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选集》第2卷,第89、192页)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学者曾就列宁的两个物质定义进行过热烈的讨论甚至争鸣。我和吴晓东也曾撰文,运用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对…  相似文献   

15.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离开这一对基本范畴或者混淆这一对范畴的界限,就会动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曾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拟对我们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论证和展开。  相似文献   

16.
信息论问世以来,信息的本质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哲学界就此继续进行了探讨,不同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下面三个问题上:一、信息与相互作用黎鸣认为,信息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他给信息下的定义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它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任何其它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刘长林认为,“信息的实质应是反映出来的事物属性,是物质固有的一种特殊的运  相似文献   

17.
60—70年代对信息问题进行的热烈讨论,当然不是徒劳无益的。关于信息与反映、信息与控制的相互联系的原理得到了确认;信息即使没有获得哲学范畴的地位,起码也获得了一般科学范畴的地位。但不管怎么说,还是留下了许多晦暗不明的东西。40年前Н·维纳的否定性说明“信息就是信息,而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至今仍是不易之论。在我们的哲学科学中,两种最具权威性的(但远非绝无仅有的)观点即属性观和功能观,15年来一直相互对立着。两种观点都断言,信息存在于客观现实之中,但在非生物界中是否存在信息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8.
乌耶莫夫在这本专著中作了把形式逻辑方法和内容范畴方法加以综合的尝试。他提出把范畴手段和形式手段结合为一种作者称之为“系统方法”的语言的东西。这样,可以把系统方法(?)(?)的范畴基础(?)看作系统方法的语言的范畴基础(?),把形式手段看作这种语言形式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卞敏 《学海》2003,18(2):25-28
反映论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中 ,反映论不仅是联结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中介 ,而且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纽带 ,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反映论以承认被反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列宁的反映论思想 ,首先是以承认被反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的 ,反映论建立在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础之上。列宁指出 :“不言而喻 ,没有被反映者 ,就不能有反映 ,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①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则。从广义上说 ,…  相似文献   

20.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自然物质不是社会的实体,社会实体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人——社会是一不可分割的系统存在体。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范围内具有本原的性质。实践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现实。所以实践本体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不构成分离与对立,而且是关于它的的最深刻、最具体、最彻底的表述。 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是一致的。首先,每一代人面临的现实世界是上一代人实践的结果,这是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实践“定格”。其次,从实践本体的纵向发展看,它虽然是主体的运动形式,却又是不依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再次,从实践的必然(规律性)与自由(发现和利用规律)的关系看,二者在同一个实践的主客体关系中,具有统一性。实践唯物主义的“物”正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概括为历史决定论的实践唯物主义,具有如下优点:第一,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