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睽卦《大象》辞"君子以同而异"古来解释歧义颇多,东汉末荀爽"大归虽同,小事当异"、魏王弼"同于通理,异于职事"、南宋赵汝楳"同于为善,制行则殊"三说大体相近,可以简单化为"理同事异"说。北宋程颐"同于人理之常,异于世俗之失"之"和而不流"说在历史上影响巨大,宋元明清易学家多从其说。总体上看,程颐的诠释与《大象》德教修养的主旨最为接近,体现了孔子儒家《易》的重德精神。"和而不同"与"和而不流"在意义上比较接近,"不流"更能体现出君子的人格修养。用"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来诠释"同而异"则于主旨有些疏离。全面来看,"理同事异"说也有其道理,"理事"问题是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从此也可以看到宋明理学与魏晋玄学在思想脉络上的重要关联。"同而异"不应理解为求同存异,这种现代理解没有古典依据。本于程传的精神,"君子以同而异"可以翻译为"君子因此要和而不流、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2.
杨时是宋明理学南传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他继承洛学后开出道南学派,对闽学的思想有指导性作用。杨时曾以诚为中心,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内容有创新,他根据《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推出"一阴一阳之谓善",进一步指出"善"是"顺性命之理"的本质意蕴;又根据《孟子》"尽心-存心"、"知性-养性"、"知天-事天"说出"知"与"存"的横向意义,配合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直贯意义,补充孟子未尽之义,与孟子构成一套立体意义。本文以杨时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阐释,以探讨杨时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3.
《维摩诘经》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大乘经典,通过维摩诘与文殊等共论佛法,彰显大乘空义。然而,与维摩诘所受重视程度相比,以往对该经中的文殊研究则少之又少,极不相称。通过聚焦维摩诘与文殊初见时的来去之辨,试图在比较梵汉文本间差异的基础上,联系相关平行文本与历代注疏,分析文殊的相关思想与形象。认为罗什、玄奘译本使得原本维摩诘的普通问候多了一层无相的玄理,文殊的回应延续这一思想,继续深入阐发。对话中的语句与思想与《中论》《金刚经》相关内容有极大地相似性,而这一思想在后世的注疏中也呈现不同的诠释和倾向,并勾勒出文殊在思想、境界上与维摩诘相应相称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闫雷雷 《现代哲学》2023,(2):138-146
朱子认为利有好坏,但都要严辨义利。对不好的利当然要与义严格分别,极端即为舍生取义,这对士庶来说皆然,因为这关系到人禽之辨,有民之秉彝好德为基础。而考虑到位分、责任不同,对士庶的要求则有轻重、缓急之异,理学家并非苛刻无情者;对好的利仍要严义利之辨,是避免人为利而行义以至于终不免为利而行不义,朱子因此极推重董子“正谊明道”及张南轩“无所为而为”之说。但此时严辨义利并不意味着讳言利,“利者,义之和”既为自然之理,朱子对此平正说之,以礼乐政刑之惩恶扬善与以鬼神之福善祸淫来施教、劝谕皆正大光明,而并非就是以利害动人;朱子认为根本的是先要明理,义理明则利害自明。否则用心专主于功效利害上,设教即成设伪教,劝善即不免为劝恶,而士庶并受其诬。只有在上者既明义利之辨而为之倡率,其作为为政主体的地位才能凸显,政治才成就为德化政治而免于功利主义。且安顿好鬼神之福善祸淫对时政的辅助地位,神道设教的正大、充分含义亦得以彰明。  相似文献   

5.
陈徽 《孔子研究》2023,(4):20-31
汉初儒道关于治术的有为与无为之争,本质上源于其天道观的根本分歧。对于天道的不同理解,既是儒道有为与无为之争的信仰依据,也体现为他们本质有别的天人感应说和工夫论。天道观的分歧也使得儒道的阴阳刑德思想表现出形似而实别的特点:尽管儒道皆主张阳尊阴卑并以刑德配阴阳,但二家赋予阴阳刑德说以截然不同的伦理政治意义,提出了迥然有别的治世主张。进而言之,儒道的有为与无为之争也可归结为文质之辨。如何看待此辨,关乎如何看待人性以及何为文明、文明何用等重要问题。在此,道家尚质抑文的价值取向及其无为之术所可能导致的风俗鄙陋、人心败坏之弊,随着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越发显露出来。所以,武帝以后儒术得尊、经学昌明的思想文化局面的形成,不仅是儒家尚文重教的属性使然,而且是历史时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现存《续藏经》中保存的“扬州智恺作”《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和“青丘沙门见登之补”《大乘起信论同异略集》,是研究《起信论》在中日韩佛教流传形态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考察《同异略集》的“序”、“后记”以及著作形态,确定为日本奈良东大寺华严宗僧人智憬的作品.其次,对《一心二门大意》和《同异略集》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语句和叙述口气皆一致;而且,前者依华严思想诠释《起信论》,亦符合智憬的学术背景,故亦为智憬的作品.“智憬”的音读与“智恺”相似,所以智憬可能自己伪托为智恺,亦可能后来抄写的错误.最后,本文指出日本和韩国佛教的“伪托”现象,亦可能是二国佛教的“边地情结”所导致.  相似文献   

7.
义利之辨,既为儒家的传统论题,在现代的意义世界里,也能转出它新的生命和新的形式。论语时代发轫的这一命题,与墨学的对峙与交通,经过董仲舒、程朱一系的补充或补订,兀然在有宋一代朗现出新的气象。水心环绕此命题所下的补正工夫,即是其中的一案。《水心别集》卷三说“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到了水心晚年来了个大的转换,一方面仍是义利并举,另方面则是利先义后,谓之“成利致义”。比照横渠、朱子用“心”来统贯“性”“情”二观念,水心在“义”与“害”的链接间,寻到了一个大写的“利”字:利,既可以是“义”,也可以是“害”,犹一剑双刃,较之“心统性情”,它是“利统义害”。故,就结果言,水心说坦荡地展臂拥抱墨学,却恰好造成对先秦儒义本学统的彰显,与小程子辨明兼别、融通儒墨的理一分殊说,有不二之妙。  相似文献   

8.
陈壁生 《中国哲学史》2015,(2):56-63,71
<正>经学对汉代政治的意义,在于奠定了汉代政治的价值基础。汉武帝第三策问,董仲舒对之日:"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①与之相对应者,为罢诸子博士,独尊五经博士,并设立博士弟子生员。自此之后,五经成为汉代政治的大宪章。但有汉一代,诸子百家可以自由传播,佛学也可西来东土,绝不因儒术独尊,而受任何压迫。盖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者,不是将儒家立为意识形态,政教合一而排斥其他学说,而是从政治上确立经学为治国理念。兹以《孝经·圣治章》"天地之性人为贵"一句为例,看经学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如何影响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9.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文本分析中的二元对立法直接来自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音位学原理,它注重对作品文本内在结构的分析。《倾城之恋》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多组二元对立项,可以从中国传统婚姻的角度解读《倾城之恋》小说文本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令我难忘也令我自豪的,是曾在北大教过五年书。尽管每周从城里往中关村跑一趟不免辛苦,但能和本系及外系热诚来听课的青年学子教学相长,诚人生之一乐事! 由于这段因缘,所以凡是北大的事,只要是我能效力的,总不肯拒之门外。于是便有今天这一篇序。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处于一种对他们极为不利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加之教会自身条件的不足,他们被迫通过著书立说来消除中国人加之于他们的蛮夷丑号、规避政府禁令、弥补人手之缺以及跨越语言障碍。与此同时,教会人士认识到书籍在中国社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时就势,把书籍作为了归化中国人的手段。此外,传教士的"西儒"身份也让他们走上了笔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王学在守仁盛期时便遭遇批判,由此形成明清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继罗钦顺、陈建等王守仁同时代人以后,黄宗羲、王夫之、李贽等人,都在批评王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观点.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的犹太人大多集中在儒家文化重心城市开封,深受当地深厚儒学传统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犹太人儒学知识群体。这些犹太儒家士子业儒、应举的成功,导致大量的犹太青年尚儒、习儒并走上仕途,并且也融入到了当地儒学士宦的主流文化交际圈,而其原本的犹太教教义却逐渐湮灭。开封犹太教逐渐被同化、消失的原因之一就是犹太人青年大量被儒化。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在中国伊斯兰教界内部兴起了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这一运动对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仅对关于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的形成问题,以及汉文译著的不同风格问题试做剖析。  相似文献   

15.
田海华 《宗教学研究》2007,4(4):172-177
明末天主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同时表现在"文化植根"与"文化渗入"两方面,即中国本土文化对天主教来华的参与和贡献,同时,天主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本文以耶稣会士反对纳妾为例,呈现一些中国天主教徒如何因为委身于天主教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于耶稣会士而言,纳妾直接违背了"十诫"之"毋行邪淫"的诫命,而作为耶稣会士主要传教对象的士大夫阶层,纳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且,它符合儒家注重孝悌的道德价值。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紧张,导致了诸多的论争,而且,象王徵这样的天主教徒,一生都在围绕纳妾的问题而历经痛苦的挣扎与考验,并以悲剧告终。这样的事例表明了天主教曾经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重要影响,就是促使人们采纳一夫一妻制,并对中国传统的婚姻道德实践构成改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所见清末民国初年刊印的四种《达摩宝传》为中心,在考订其所属宗派的基础上,介绍了诸书对“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的回答。四种不同版本的《达摩宝传》尽管有相同的情节,但却分属大乘天真圆顿教、青莲教、八卦教和青莲教支派等不同的民间宗教派别。希望这一发现对宝卷、民间宗教和有众多版本的《坛经》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王兴 《法音》2020,(3):19-22
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自庐山慧远念佛结社,到唐宋两代善导—普度一系的"本愿"持名学说、五代创立的"禅净双修"理论再到天台宗的净土修持等等,净土法门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史上以多线交互的形态展开。[1]伴随着净土信仰理论发展,中国本土极具特色的记录净土修行者往生感应事例层出不穷,汇集此种故事的"往生传"文集亦见于历代佛教文献。明清时期是"往生传"文本出产的高峰和总结性阶段,这些往生故事中亦透出一种常见的叙事模式,同时也体现着编纂者对于净土信仰实践的一种文本构建。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荣 《学海》2003,4(6):22-26
根据 2 0 0 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 10个乡镇 913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 ,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 ,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经济越是发达 ,收入差距也越大。地域因素和不同收入来源都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表明 ,是否党员和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农户收入并不具有显著影响 ,而受教育程度则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后期,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汉语取代了主要是以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为主的穆斯林语言,成为回回穆斯林的日常通用语。这使得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到明末清初,一些“回儒兼通”的伊斯兰学者顺应民族历史的发展趋势,为了“阐正教于中华”,他们着力于“以儒诠经”方式来汉译伊斯兰教经典。这是伊斯兰文明和中国儒家文化历史上第一次对话、交流和融合。它推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本土化的进程,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探讨到了一条适宜的道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真庆观位于昆明市中心拓东路和白塔路的交汇处,由真庆观、都雷府、盐隆祠三组道观殿宇和真庆文化广场组成,是昆明地区历史悠久的古道观群。1983年,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悠久的建观历史真庆观由前殿(山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