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学是双向式互相影响的。而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型:佛经翻译文学与佛经翻译影响文学。佛经翻译文学指佛经翻译文本中包含着文学成分和文学因素,尽管它主要是宗教经典而不是文学作品。它也被称为佛教文学,主要是印度宗教思想的体现,可能受到印度民间文学以及当时文人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蒋哲杰 《法音》2014,(4):13-17
正一、引言魏晋时期的佛经翻译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翻译研究,对此,佛学、史学和译学界的学者都做过很多讨论。关于"最早的译学",有认为始于支谦[1],也有认为是道安[2]提出了最早的翻译理论。我们认为,实践不必然产生理论、有观点也不代表就有研究。译史早期人们对翻译缺乏科学认识,也不专门研究翻译,实践存在大量算不上严格翻译的变译行为[3]。随着佛教的发展,佛经在频繁的注疏、传抄和研究中暴露出种种问题,人们才认识到一直以来所尊奉的"经"实为"译本"。在没有"翻译学科"、也无  相似文献   

3.
正佛教传入中国,可谓"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互鉴"。中外专家一般认为,在传入中国的几大宗教里,佛教不但堪称"宗教中国化的典型",且已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东晋高僧道安视为"佛教中国化的先驱",那么,他的弘法实践、思想贡献,尤其是佛经翻译与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佛经的翻译自东汉至宋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这样历久不衰的翻译工作在世界上是空前的。作为外来文化,大量佛教经典通过翻译传人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其教义和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圣经》不仅确立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促成了西方国家生活习俗的形成,而且对于其得以传播的载体——语言,尤其是英语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旨在运用对比、举例和叙述的方法分析比较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与《圣经》翻译对欧洲语言文化的影响的异同,从而增加读者对圣经翻译与佛经翻译的知识,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明涵  明建 《法音》2012,(12):49
本刊讯12月1日,为弘扬道安文化而巨资投建的道安寺,在道安大师故里河北省冀州市举行奠基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冀州道安寺住持净慧长老为奠基法会主法,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护法居士、佛教信众近3000人随喜法会。净慧长老开示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始,出家人都以师父的姓氏为姓,在东晋时,道安大师改变了这一状况。道安大师说:"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凡佛教徒应以释迦牟尼的姓氏为姓,自此,僧人便有了"释"姓。净慧长老指出:道安大师还是一位知识渊博、造诣高深的文学家,他翻译了佛经等佛教典籍,也为佛教中国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管·法成是汉藏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吐蕃著名的佛学家、佛经翻译大师、佛学教育家。他为传播文化、宣扬佛教、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汉藏民族团结及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佛经的翻译,不仅是建立中国佛教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佛经的翻译过程,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谈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儒、释、道三家。作为三家之一的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逐渐的适应,缓慢的流传,到东晋时趋于繁荣;南北朝时出现了众多学派;隋唐时进入鼎盛阶段。  相似文献   

8.
东汉以来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翻译思想史、理论史的肇始。佛经翻译中的译者、译著、译场和译论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研究项目,研究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产生的思想和理论萌芽对中国翻译学科的理论贡献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晋道安的五失本是佛经翻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学界对他支持或反对失本一直有争议。由于道安的立场有前后不同和不明确之处,需要结合历史语境分析他表态的时间、对象及原因才能得出完整结论。道安早年认可失本;经多年思考实践与交流,提出能否在五种情况下失本并期待得到肯定回答,此时道安对五失本涉及的三个方面的态度并不一致;最终因历史局限等多种因素而否定失本,但仍有依五失本操作的情况存在。  相似文献   

10.
明月 《中国宗教》2022,(1):72-73
在我国的外来宗教中,佛教是完成中国化较为彻底、成功的范例之一。佛教中国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佛教经典的翻译与研习读诵、经典和教义的判释与圆教义理的阐发、佛教宗派和山门祖谱的确立等;在实质内容上则表现为佛教义理的心性化、佛教信仰的大众化、普遍化。本文中笔者将以《药师经》的翻译为视角,以探析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Marconi  Diego 《Topoi》2019,38(2):347-360

Different notions of analysis have been both theorized and put to use in early analytic philosophy. Two of them stand out: connective analysis and analysis as paraphrase. The latter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alytic philosophy from Frege to Quine and beyond. With the advent of formal semantics of natural language in the 1970s, paraphrase came to be characterizable as translation into a formal “target language”. While I claim that the method cannot achieve its original philosophical aims, I insist that, in spite of them, it is far from being a theoretically empty operation and that it lives on in some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enterprises.

  相似文献   

17.
18.
Raimondi  Andrea 《Topoi》2020,39(5):1193-1197

According to Millianism about proper names, what a proper name semantically contributes to the sentence in which it figures is simply its referent; therefore, co-referring proper names are intercheangable salva veritate and salva significatione. In their 2019 paper published in Topoi, Felappi and Santambrogio formulate a thought-provoking argument against Millianism. Their argument aims at establishing that our normal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shows that Millianism cannot be correct. I argue that Millians can successfully reply. I will address in turn two versions of Felappi and Santambrogio’s argument, focusing especially on the second one, which apparently raises a more challenging problem for Millianism. Finally, I will consider two objections against my own strategy, and I will reply to them.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