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新教信仰依据圣经和古代信经所确定的本体结构性因素,指出新教具有神学的、政治学的、伦理学的三种历史和价值的存在形态,新教的组织化内在结构使得新教成为近代以降世界历史图景的一大历史、社会和精神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涉及观音信仰起源的学术难题在整个国际和国内学术界还都没有解决。本文认为,观音信仰起源于自古相传在印度大陆南端海上解救“黑风海难”和“罗刹鬼难”的宝马信仰,而最初的观音信仰形态正是建立在这种传说基础上的现世救难信仰,由此进一步发展才出现了观音的净土接引信仰、智慧解脱信仰等不同的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3.
中山大学高齐云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次生、再生形态》(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为《形态》)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形态的问题,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形态;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体系为直接的理论来源和理论依据而形成的具体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次生形态,如列宁哲学和卢卡奇哲学;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次生形态为直接的理论来源和理论依据而形成的具  相似文献   

4.
考古发掘、金石铭文及历史文献重现了明清时期老司城宗教坛庙时空分异状况。在彭氏土司入主溪州前,这里即有土家族传统宗教坛庙。老司城佛教建筑发展于彭世麒时期,道教建筑在彭翼南时期进入鼎盛,根基于原始宗教却又圆融了中央王朝意识形态的官宦信仰建筑则在万历年间彭元锦时期得到发展。其间,一方面,传统宗教信仰中以血缘为纽带的祖先崇拜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融入了土司信仰,出现了土司王与"八部大王"祖先神神性叠合情况;另一方面,佛道教及官宦信仰迅速发展并本土化,逐渐融入到当地民众的信仰生活中。老司城宗教坛庙多元并置状况呈现出土司时期溪州社会国家力量渗透下的独特地理历史单元,这是土司政权调控地方文化,对国家正统文化和意识形态主动借用和圆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本真形态是“天理”和“良心”,即普遍的、至高无上的实践法则及其在人心中的体现。道德要通过人的理论和实践体现出来,就需要实现道德的学理化和规范化,从而形成道德理论与社会规范两种道德的派生形态。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6,(4):178-183
"老龄化时代"的伦理形态是什么?因何形态以及如何形态?通过历史并关注形态的分析得出三点结论。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重心,通过"报"—"敬"—"畏"的理论构架和"孝"伦理精神及家国一体制,实现了"敬畏"的"老龄"伦理形态。孔孟学说证明了由"敬畏"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伦理实现;近现代转向中的"老龄"伦理形态是基于"理性",呈现家庭—社会—国家三大伦理实体有机构建的"伦"的失却及"老龄"伦理形态的实体虚空。康德"实践理性"、黑格尔"伦理世界"、罗尔斯"正义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老龄化时代"的伦理形态是基于"共生",需要重建价值解构,关注关怀伦理,以善的道德动力相互扶持,倡导传统伦理和关怀伦理之间的普遍"爱",使我们皈依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中国的宗教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理论、实践、制度三种形态来考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历史观、价值观,可视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形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统一战线、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等方针政策,可视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践形态;实行政教分离,以宪法相关规定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以及针对具体宗教问题而建立的体制机制,可视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制度形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三种形态,相互依存、相互衔接、辩证统一,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8.
黄晓燕 《美与时代》2014,(11):18-18
通过探讨博物馆建筑形态文化,来研究博物馆建筑形态文化的性质、特征及其价值,文中所提到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建筑形态的基本形体及其内涵,来表现出建筑形态的文化性质、特征和价值;通过建筑形态的要素来表达它的文化性质,体现出建筑形态文化与其要展示的主题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加强建筑对展示主题的气氛渲染,展现了建筑的社会服务价值与精神享受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现存的律藏文献及相关资料为主,再对印度早期的佛塔信仰进行研究,重点对印度早期佛教佛塔信仰的诸种形态进行讨论,希望通过对佛塔信仰群体的解明,增进我们对早期佛教发展进程的深入理解,并就此提出若干进展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语言中, 形态复杂词所占的比例很高。形态复杂词形-义映射的规律性使得读者不仅能直接从心理词典中提取整词语义, 还可以利用形态规则来建构词语的语义。研究发现, 母语者可以利用形态规则来加工复杂词, 但第二语言(二语)学习者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分歧, 且表现出和母语者不一样的结果模式。基于补充学习系统理论和情景性二语者假设, 我们尝试提出了二语形态复杂词加工机制的观点, 并据此解释研究分歧出现的原因。未来的研究需要探究词汇形态家族大小等因素对二语形态复杂词加工的影响, 以及揭示二语形态复杂词加工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