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丁培仁新书《元前道派研究》,不仅说理到位,且史料齐备、注释严谨,易忽略之处常予以指出,学者亦可按图索骥、深入阅读和研究。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认为道教"杂而多端",恩师丁培仁先生评述此语则认为多端不假,杂却未必。多端意味着在历史上存在着对于道的多种思想与信仰方式,并得以传承而形成道派。北京白云观藏《诸真宗派总簿》就记载了一  相似文献   

2.
《老子中经》是记载早期道教修炼方术的重要经典。存思术是《老子中经》的主要修炼方术。该经详细记载了五种存思修炼之法。此外,还杂有服食神丹法、服食五牙法、被符之法等其他修炼方术。  相似文献   

3.
1、道教产生于中国 ,在历史上影响波及朝鲜半岛和日本 ① ,在近现代还传播到欧美等地。对道教在中国宗教史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位 ,已有许多前辈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扬。但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感到 ,把道教作为一个特有的宗教文化现象加以研究 ,无论对于道教本身的认识 ,还是对于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一个视角。2、在许多人的印象中 ,道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比较起来 ,是个体系庞杂、支脉繁多的宗教 ,此种观点 ,可以元代学者马端临为代表 :“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先儒之论备矣。盖清净一说也 ,…  相似文献   

4.
道教神系的渊源与发展,是与道教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它既与道教思想、组织、人物、经典、方术等的“杂而多端”有关,又与道教本身发展的逐渐完善同步,是研究道教史不应忽视的部分。若从东汉顺帝时 (126—144年)道教从组织上兴起之后,它所树立和信奉的道教诸神,大概经历了约八百年的历史过程,才逐步完善而形成系统,一般认为在宋代才有一个较为定型的道教神系世界。道教神系的渊源和形成,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  相似文献   

5.
<正>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思想渊源“杂而多端”。流行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哲学思想、神仙方术、祭祀祭礼等,均为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道教在这些传统思想的滋养之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信仰体系。正因如此,才有“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5月24日下午三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马西沙教授莅临四川大学宗教文化论坛举办题为《民间宗教与中国社会(从汉末到现代社会)》的专题讲座。讲座在川大望江校区文科楼158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由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主持。马西沙教授已逾古稀,然精神矍铄,言语铿锵。讲座伊始,马西沙教授指出当下道教发展呈现出"杂而多端"的状态和形势,而老一辈道教  相似文献   

7.
道教产生的重要学术背景,就是汉代术数学的兴盛以及黄老道家、神仙家对术数学的传承和吸收。汉代道教术数的形成,经历了术数道教化与道教术数化的双向进程。汉代黄老道家与汉末天师道对《道德经》诠释的术数化,《太平经》关注社会政治的术数学,与《周易参同契》关注炼养的术数学,均在不同维度、不同意义上促成了道教术数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教术数不能简单地形容为杂而多端,而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概念。汉代道教术数的产生造成了多向度的社会影响,其最直接的意义,是塑造了道教自身的宗教形态。  相似文献   

8.
道教的修仙方术从外丹学转向内丹学,乃是道教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一是由于药石等外物的烧炼“靡费”而“无效”,道教理论家转而向体内探求通仙之路径的结果,二是道教传统的服气、导引、辟谷、存思等内养方术的发展以及道教善于采获别家之长的兼容特性所致。如果说外丹学尚有一些科学实证意义的话,那么内丹学则把道教本来具有的神秘特性理论化、系统化了,其道“无间无应”,“不可秘禁,又不可妄泄”(《悟真篇·陈观吾序》)。然而,一种不可忽略的现象是:伴随这种修仙方术的神秘主义化,道教所特具的思辨哲学应运而生,显示出本国特色的宗教理论的成熟。本文试图就道教的思辨哲学与内丹学的关系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杂而多端"包容广大,其宗旨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早期道教继承古代"长生成仙"的信仰,推崇肉体"不死"。隋唐之后,内丹学倡导的"性命双修"成为道教理论与修行的重心之一。金元之际出现的全真教发扬丹道"性命双修"传统,以心性清静、保全真性为先,以成真合道为旨归。自此以后,"成真合道"成为修道的基本主张。上述演变过程反映了道教宗教信仰与理念的日渐成熟,也显现出其向先秦道家复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如何才能长生?神仙居于何处?其仙寿如何?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如何才能长生,有赖于修炼方术的探究和实践;神仙之仙寿及所居之境界,有赖于道教学者的解说。前者属道教方术研究的范围,后者属“仙境”研究的范围。自战国神仙家兴起以后,人们逐渐形成一种观念,即:神仙是能轻身飞举的超人,他们居处于天界,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天”是神仙居处  相似文献   

11.
李艳 《中国道教》2005,(2):23-25
奇幻多端的道教法术是戏剧浪漫、诡谲和传奇的重要表现手段,滋养了戏剧创作的想象力。同时,通过戏剧作品又可以了解道教法术的奇幻特色。虽然正式的道教法术仪式是为某一宗教理念而展示的,与戏剧舞台上为增强戏剧性或体现审美而点染的道教法术动作表演不同,但总体上看,道教法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教》2004,(3):63-63
《道藏》是历代道教经典文献之集大成。所收典籍广泛,内容宏富,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教方术、仙道史传,又包括了古代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既是道门研修的经典依据,也是研究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献资料,为道教宫观所珍藏。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教》2004,(1):63-63
《道藏》是历代道教经典文献之集大成。所收典籍广泛,内容宏富,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教方术、仙道史传,又包括了古代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既是道门研修的经典依据,也是研究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献资料,为道教宫观所珍藏。  相似文献   

14.
《中国道教》2004,(2):63-63
《道藏》是历代道教经典文献之集大成。所收典籍广泛,内容宏富,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教方术、仙道史传,又包括了古代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既是道门研修的经典依据,也是研究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献资料,为道教宫观所珍藏。  相似文献   

15.
佛典文体形成原因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杰 《宗教学研究》2001,1(4):123-128
汉文佛典有偈颂和散文两部分。其散文部分四字一句,节奏感强,特点突出。佛教初传东土时,与道教道家和各种方术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本文主张佛典这种文体基本风格的形成,正是受其时道教道家和各种方术著作直接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道教行气术研究的一点心得张钦行气,是古已有之的养生术,又称为食气、吐纳等。老聃有抟气致柔之方,庄周有吐故纳新之法,道教产生以后,继承了前人的这些行气之术,并加以充实和发展,形成道教重要的方术之一。本文试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在这方面研究的一点心得,以求教于...  相似文献   

17.
国内新闻     
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举办海外道教文化培训班4月16日,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新西兰、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六国的道教信徒来到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参加为期5天的道教文化短期培训班。该培训班先后举行了道教基础知识、道教气功、易经文化、道教方术、道教科仪等方面的培训,为海外道  相似文献   

18.
汉魏晋是道教哲学发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东晋葛洪思想理论的形成,可以看作是这个阶段道教哲学的升华或完成状态.就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道教哲学,未曾与佛教发生深刻的接触,而是中国文化中固有的神仙阴阳、黄老儒墨诸家学说融合交流的自然发展、研究这一历史阶段的道教哲学,我们首先会遇到的,是如何认识其思想主题和理论内涵,并据之为汉魏晋道教哲学正名的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于道教思想理论纵贯古今的历史发展,我们大抵可以用“道教哲学”这样一个现代复合辞予以综括,用以明确我们的直接的研究对象,不是道教的历史、宗派、方术等等,而是贯透于这诸多方面的形而上之道.但是,对于某一断代道教思想理论,如果也笼统地称为哲学,则容易淹没特定时代的思想主题和理论特性.而以前道教史研究中一些较为流行的名目.有些是教派名称.如太平道、天师道,有些是根据现代人的价值观,从现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李时珍"幼以神仙自命"与《本草纲目》引据的道家道教书目,《本草纲目》对道教养生思想的吸收,《本草纲目》中的鬼神巫卜观念等三个方面,对李时珍《本草纲目》与道教神仙方术的复杂关系做一辨析,提出:李时珍对道教神仙方术并不一味排斥,而是有扬有弃,扬弃与李时珍作为一个医药学家的主客观认知条件有关。道教养生对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积极意义应该得到尊重与肯定。  相似文献   

20.
道教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着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笔者三年前曾在崂山得匡常修道长传授吐纳气功,属道教内功筑基功法。因观社会上各派气功五花八门,杂而多端,颇令欲学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或见异思迁,或误入旁门,或不知火候,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养生而反戕生。盖道教气功,遵循“道法自然”,行之得法,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且与他家气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献诸同道。一、功理篇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