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轴心时代"本身是一个西方思想家的理论假设,而非事实性概念,用来说明公元前6~4世纪时希腊文化的某些特征在东方文化中也同步发生,以证明人类文明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个概念本身的西方中心论倾向及其内在的种种其他问题,在最近几十年已经有不少西方学者指出。然而,许多华人学者却依然将其作为一个事实性概念来论述中国哲学的诞生,不免是"削"中国本土思想之"足",以"适"他们理解的西学之"履"。本文在梳理此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及其种种问题的基础上,以余英时近年的有关论述为例,来阐明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天主教入华,不可避免地将其思想议题传入中国,自由意志论即为其中关键学说之一。本文首次详尽地考察了明清之际传教士和中国天主教学者在讨论人的libero arbitrio(自由意志)时,对libertas(liberty, freedom)的汉译和理解。在经院哲学和宋明理学语境中,他们在涉及libertas时,多译作"自专""自主",但亦有人写作"自由",故中文世界对西方神哲学核心范畴"自由意志"的诠解在明清之际即已出现。本文分四部分。第一,《神学大全》中译本对libero arbitrio的译解;第二,明清之际各修会传教士对libertas的不同译解;第三,当时中国天主教学者的理解及用法;第四,"自由"和"自主之权"这两个现代译名在明末清初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3.
学贯中西的清末民国学者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后逃亡日本,在日期间创办《清议报》,致力于推介日本学习西方之后的学术成果,并将"美术"引入到中国。鉴于"美术"这个概念在现代美术领域的重要性,试图对梁启超提出"美术"的学术背景、"美术"引入中国的过程、本概念的特定历史内涵、以及对清末民初美术史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梳理出梁启超《东籍月旦》中"美术"引入中国的线索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理学的西传得益于"理"概念的译介。《印中搜闻》、《中国丛报》、《中国评论》三种报刊及麦格基、理雅各等人的汉学著述中关于"理"的译释,保存了十九世纪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最原始的文献记录。翻检中学西传史上"理"的英文对译,可以看到西方世界在接受中国理学文化时的心态以及曾经出现的分歧与争论,后者对于理学文化的西传无疑产生过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8月21~23日,来自中、德两国的十余位哲学学者在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以"通向自我之路"为主题,对中西方的自我问题进行了哲学审视,以在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之间进行深入的讨论。阿姆斯特丹大学哲学系克里斯坦·克里金(Christian Krijnen)教授从黑格尔论伦理生活的"确实性"概念入手,论述了康德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现实性"问题: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6.
华严宗哲学在中国古代宗教哲学中是注重入世的,富含逻辑性的。受过西方学术训练的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情有独钟,并对华严宗哲学进行现代诠释。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现代哲学家怀特海来诠释华严宗哲学中的人物善财童子;第二,以人体为喻解释华严宗哲学的"六相圆融"思想;第三,用西方哲学概念来诠释华严宗哲学概念。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的当代价值表现在:第一,使用西方哲学概念阐述中国的佛教哲学,将佛教哲学用普遍现实性的语言呈现出来与西方与世界交流,发展了华严宗哲学。第二,华严宗哲学为构建"人与世界在理想文化中的蓝图"提供理论来源,发展了中国哲学。第三,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为中西方文化的会通和交流建构了桥梁。  相似文献   

7.
王浩斌 《现代哲学》2005,26(1):18-23
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概念具有明确内涵、外延并与一定的"知识型"相关,这与西方学者在一般的、含糊的意义使用这个概念具有根本的异质性.它界划了一种分析的范式,说明了马克思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存在着"知识型"的断裂,这种分析范式就是从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开始的探讨社会结构及由这种结构所决定的运动规律,这是"古典经济学"概念之独特内涵所在.福柯等人忽视了古典经济学的"结构"视角而从"劳动"范畴出发,认为马克思对李嘉图的修正在西方知识的最深层中并未产生真正的间断性,这是没有读懂马克思"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8.
人类面临着一次新的产业革命,通过新的产业革命,实现高度信息化,人类将从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 西方学者提出了后工业社会、新工业社会、超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等新概念,逐渐有统一于信息社会这一概念的趋势。 许多西方学者心目中的未来的信息社会是一个从生产、经济到政治的具体完整的社会形态概念,是一种企图代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划分的新的社会制度,我们不能同意这种意义下的信息社会概念。西方有的学者根据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强调利用市场机制而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运用“理性”概念来诠释先秦哲学的确有助于揭示中国思想的特点,但同时也揭示不同学者对此概念运用的任意性。无论是葛瑞汉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理性论辩的宣称,还是陈汉生对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理性”概念的断言,都仅仅从两个不同角度说明西方对“理性”的传统定义并不能完全概括东西方的相应经验。这一解释模式所揭示的,不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恰恰是西方概念体系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正道教在唐代成为国教,唐代是观察统治者与道教之间关系的重要历史阶段。大部分西方学者讨论唐代统治者与道教的关系会重点讨论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却少见学者讨论道教徒对统治者的态度。从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到道教代表人物的"退让",不谋势力,愿作帝王师。作为研究道教的西方学者,如果利用独特的视角,将关于中国唐代统治者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与西方以及佛教具有相比性的例子进行比较分析,可  相似文献   

11.
Citizemhip在1990年代之后复兴为西方学术界的关键概念,在新世纪之后逐渐进入汉语语境,但中国学者对该概念的译介存在严重混乱.Citizensllip是指一套涉及到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价值体系及其制度规范,在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大致分为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范畴,而当代英语世界中的内涵界定主要有现代国家、观念史和多元主义这三种范畴.本文主张从个体-公民-共同体的关系框架来理解,并主要以"公民身份"和"公民资格"两个汉语词汇来对应,但在具体语境中要考虑二者在汉语言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intellektuell和intelligibel是康德哲学中的一组重要术语,对理解康德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们词性相同、词形相近、词义易混(它们的英译词同样有此特点),它们的中译名历来就多种多样,其译名分歧也频频引发争论。因此,究竟该怎样理解康德的这组术语并给出何种中译是一个很有必要搞清楚的问题。为此,作者首先追溯了这两个术语的中译论争史,并就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了评析;继而,结合它们在哲学史上尤其是在康德哲学中的用法,探讨了它们的概念史及康德对它们的独特用法,据此指出它们是康德先验哲学的核心概念;最后,作者结合孙周兴、倪梁康、陈嘉映等学者们有关哲学术语翻译统一性的论述,尝试将intellektuell和intelligibel分别译为"理智的"和"理知的"。  相似文献   

13.
在史学界对西方农业史的研究中,我国相当一部分学者仍然是按照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前后从对英国农业分析中得出的某此结构去理解西方农业史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以"两极分化"和"小农的消灭"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是英语国家近三十年成长起来的一支相对独立的社会道德思潮,汇聚了当代西方反理论主义、社群主义等多种批判性思潮为一体,力图从道德情感主义的进路回应规范伦理重建和启蒙筹划问题,拒斥传统道德哲学的规则主义倾向。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主要以女性关怀伦理学和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内容代表,它们在理论上注重经验描述的方法,在价值观上主张"关怀/关心"地行动优先于抽象的道德规则,对"他者"的责任意识优先于对"个体"的权利意识,这些内容主张反映了当代西方在道德理念上的进步。"移情"是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它被当代道德情感论者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反映了当代道德情感论者注重追求道德行为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受益,以及由此对道德行为者产生的实际心理感受的伦理精神。"移情"的提倡也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孕育出一种"移情的文明"之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5.
姚俊 《学海》2007,(2):137-141
“关系”作为社会网络研究乃至整个新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自从它成为一个学术研究对象以来就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如何对这一概念做出定义、分类、操作乃至如何运用它来建构理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本文以“东西方差异”作为反思“关系”概念的切入口,指出现有的“关系”概念所包含的东西方差异实质上是一种假象,并就国内学者对“关系”概念的反思进行了梳理、提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刘祥林  王太高 《学海》2005,418(6):111-115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原告与被诉行政行为没有传统行政诉讼中所认可的法律上的"直接利害关系",因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的可能性,首先来自于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解决.在西方法治发达国家,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从行政管理直接相对人到间接相对人甚至是"任何人",均享有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状况与世界潮流相吻合,但从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来看,还需明确检察机关、具有公益职能的团体和组织、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17.
安延明 《世界哲学》2005,2(3):57-67
"诚"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以中国古代经典为例证资源,借助当代语言哲学手段,对该概念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文还将它与西方思想中的Sincerity进行对照,以期在比较中揭示出这两个貌似对应的概念各自具有的范式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典籍的跨文化传播中,没有哪部经典堪比《道德经》,既被广泛翻译传播,同时又存在大量的误译误传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从翻译学、语言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也要从历史的、政治的角度加以审视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权等问题;既要从老子哲学的整体内涵、特征去考究,又要从《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入手作具体分析。本文以"道法自然"为例,着力考辨"自然"——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如何被西方译者所误译误释及泛化肢解的,目的既是厘清《道德经》西传中误译误释的原因,又为中国传统典籍的跨文化传播和翻译实践探寻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9.
福科在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中设想了建立一种"新的权利形式"的可能性,他认为这一权利形式将克服传统的政治哲学概念的缺点,尤其是克服个人对"惩戒技术"(disciplinary technologies)的服从.福科的批判揭示了个人自由和平等的法律约定与当代社会实际生活的异化之间的矛盾,但他本人没有提出这一"新的权利形式",而其他学者根据福科的批判所做的尝试也不成功.  相似文献   

20.
西方学者往往倾向于对《墨经》中说明"利"这个重要概念的文本"利,所得而喜也"作快乐主义式的解读,认为墨家在此是把"喜"或"快乐"等同于"利",或者作为"利"以及道德正当性的标准。但实际上,墨家在此处只是对"利"进行了语义和元伦理学层面的说明,并非在表达快乐主义的规范性立场,甚至不是在表达任何一种道德上的规范性立场。快乐主义式的解读对《墨经》甚至整个《墨子》文本包含的对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层面加以区分的意图认识不足,与《墨子》其他地方明确表达的规范性立场不一致,其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将西方规范伦理学的框架套用于早期中国哲学的这一常见但却值得商榷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