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在法文里,在引进一些有意义的论述时,虽然没有与英文等同的“子曰…”之类的固定表达方式,但是你若在街上遇到普通的法国人,问他思考中国文化时首先想到的是谁,他很可能会提到孔子。孔子就跟佛陀、耶稣或马克思一样,确实被视为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在法国对孔子和儒学的理解,似乎是更多地受到某些历史因素的制约。在我看来,这些因素沿着两个方面发展:一个方面由于其理想化的进程,使18世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思想     
<正> 从《论语》全书,我们可以把孔子的思想归纳为两大纲领,四个节目。所谓两大纲,便是对天的思想,以及对人的思想。其论人的思想,则可以分作三个项目:伦理、政治、教育。就此,我们对孔子的思想可以列为四项:一论天、二论伦理、三论政治、四论教育。孔子对天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伦理与政治的内在关涉──孔子思想的再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孔子思想的主旨,历来多有争议。本文认为,只有在伦理与政治的关联性角度为其思想定位,才可以期望对其思想进行清晰解读。为此,本文强调从三个层面分析孔子思想。其一是对具有深厚历史感的孔子运思进行同情理解,指出其是在伦理与政治的相关线索上去求解上古政治史秘密的;其二,通过历史中伦理与政治的关联,孔子以仁礼结构理智地确立伦理与政治的内在关系,为后儒“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奠定基调;其三,以时代状况为伦理政治理论确定任务指向,一者对如何治理混乱时局发表意见,二者对如何追求理想政治加以表达,从而确立了伦理政治理论面向实际政治生活时的双重解释任务。  相似文献   

4.
晚清传教士对孔子的认识——以德国传教士安保罗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被历代中国人称为"圣人"。及至西来的基督教传教士把耶稣的福音传到了中土,打破了中国人心目中已有的观念,究竟是应该"心归孔子"还是"心归耶稣",成了中国人几百年来心中萦绕的难题,也成为儒家与基督教两种文化较量的核心议题。德国传教士安保罗以儒学经典为基本依据,特别对孔子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提出不仅"孔子是上帝赐予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先导者",而且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思想有相通之处,还担负着传布上帝福音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5.
谢炳国 《天风》2016,(7):7-9
正今天思想的主题是"跟随基督的脚踪行",耶稣基督的脚踪到底是什么呢?我想从三个方面分享。一、跟随基督传福音的脚踪耶稣从30岁开始传道,一直到33岁。他所做的主要有三件事:一是拣选训练十二个门徒;二是医治各样病症;三是传扬天国福音。前面两件事都是为传福音做预备的,而耶稣来到世上最伟大的事就是传天国福音。耶稣曾经在会堂里说:"主  相似文献   

6.
在纪念耶稣复活的瞻礼上,我们神长教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耶稣复活,同时,感谢耶稣降生救赎之恩。为了更好地过好这个大瞻礼,我们有必要默想以下三个问题:(一)我们坚信耶稣复活的依据是什么?(二)耶稣为什么要先受苦而后光荣复活?(三)耶稣的复活教训我们什么? 一、我们坚信耶稣复活的依据是什么? 让我们细心倾听圣保禄宗徒是怎样给  相似文献   

7.
孔子对天命的理解和体认,是在对殷周时期对天的基本价值观批判继承与创造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孔子的天命观,经历了一个由信仰、怀疑直至超越的历程,经历了由神学、道德天命观向带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念转化的过程。在人性论上,孔子作为“人性”理论的首倡者,奠定了以后儒家思想中对人性问题叙述和理解的基调,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这一问题的基本框架,后来的孟子、荀子将人性问题从善恶两个方面做了极端性的发挥。本文指出,由于受殷周以来传统政治思维模式的影响,孔子把其天命论、人性论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政治价值依据。如果说天命为孔子政治思想体系建构的外在价值依据,那么,人性则成为孔子政治思想体系建构的内在价值依据。孔子的思想体系正是寻找到了具有超越性的两大价值依据,因此,不但具有了超稳定的仁—礼政治结构模式,而且成为影响中国政治社会与政治文化的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谦逊     
顾学礼  姚景星 《中国天主教》2008,(3):26-26,27-29
一、在耶稣旗帜下学习谦逊 二、遗忘的谦逊 a)在耶稣方面 b)在圣人方面 三、实践谦逊 a)在我们的内修生活上 b)在我们的传教工作上 四、行为的谦逊 a)在耶稣身上 b)在圣方济各身上 c)在我们身上 五、遗弃的谦逊 a)在耶稣身上 b)在我们身上 六、结论耶稣在世界上,世界却不认识他  相似文献   

9.
如何理解《神学政治论》中关于耶稣的论述,涉及斯宾诺莎对哲学与神学关系的论证能否成立。对《神学政治论》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显示,斯宾诺莎并未肯定耶稣以理性的方式接受、理解和传授启示,因此他并不认为耶稣是一个哲学家。但是斯宾诺莎也未直接宣称耶稣是一个通俗意义上的先知,而是运用双关、隐喻、错误推理等表述方式模糊处理耶稣的角色,这是宗教迫害环境下的一种写作艺术,但它也使斯宾诺莎的一些表述显得自相抵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主教》2010,(3):4-5
圣经中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讲述的是天主仁慈的三个比喻,这也是每个基督徒都应该很熟悉的经文,当法利塞人和经师对耶稣与罪人一起吃饭而窃窃私语时,耶稣讲了这三个比喻。  相似文献   

11.
一、孔子与《易经》的关系讨论孔子与《易经》的关系,这也是一个老问题。这个问题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孔子是否读《易》。二是《周易》卦爻辞与孔子的关系。三是“十翼”与孔子的关系。关于孔子读《易》的问题,这本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史记》里明言: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  相似文献   

12.
何介苗 《天风》2009,(8):12-14
使徒在教会的建立、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从教会的存在及其广泛的影响中,可以窥见当初耶稣设立使徒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来思想当初耶稣设立使徒时的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的孔子观是随其学术思想与政治立场的调整而转变的,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维新改革时期,章氏采取"以西释中"的方式肯定孔子不言天道、鬼神的科学精神,在政治上,他将孔子打扮成一位改革家。第二时期为民族革命时期,章氏在学术上将孔子看做伟大的史学家,表彰其"自贵其心"的精神,在政治上则攻击孔子维护君主专制、败坏国人道德。辛亥革命之后是第三时期,章氏以佛证孔,体得孔子贯穿学术与政治的生命哲学,走上尊孔道路。章氏中年以后的孔子观蕴含着对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将"智慧"这个词与孔子、耶稣、所罗门王等传奇性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或者用来评价一些成功人士。但智慧真的与普通人无缘吗?我认为并非如此。"成功"是评判智慧与否的一个参照标准,然而智慧却包含了不同层次。一个人也许达不到现代社会普遍意义上的成功(获得名和利),但也可以因为经验的积累而在某些方面展现出智慧;有一些人具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台湾学术界相继出版了一批研究孔子的专著,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孔子的论文数量也相当可观。从这些专著和论文可以看出,台湾学术界对于孔子的研究,成绩是颇为显著的。本文拟就几个主要方面,对台湾的孔子研究作一简述。孔子思想研究是台湾学术界研究孔子的重点。已发表的专著和论文,涉及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诸如哲学、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学,等等。某些见解是比较新颖的。台湾学者喜欢谈论孔子的中心思想。其  相似文献   

16.
路加福音(9:51~11:13)记叙了耶稣赴圣城沿途施教的过程。耶稣从多个方面向民众宣讲了基督徒应有的精神(如:容忍,基督徒必须抛弃一切等等)。其间,耶稣回答了一位法学士先后提出的两个问题。法学士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应当做什么才能获得永生?耶稣洞察到这位法学士是明知故问,因此并  相似文献   

17.
三、司铎的君王使命与责任 1.概念说明 在福音中,耶稣很少以君王自称。有几次,群众想拥戴耶稣为王,但是耶稣却逃避了(若6:15)。耶稣以君王的形象荣进耶路撒冷,但是他这个‘君王’,与当时政治性的君王是截然不同的。他不是威武地来征服,而是谦逊的,温和地带来和平。当比辣多审判耶稣时,问耶稣说,“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吗?”耶稣当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  相似文献   

18.
曹润青 《现代哲学》2020,(2):155-161
在《论语注》中,康有为将孔子改制理解为“政”与“教”的双重改革孔子一方面揭示了由“小康”渐进“大同”的政治改革路径,一方面提出了由“各亲其亲”到“直隶于天”的教化改革路径,两者共同组成孔子改制的主要内容。在康有为看来,孔子改制不是对前代的因革损益,而是对中国文明的奠基,正是孔子提出改制并形成完整的改制思想,中国历史才得以跟随孔子教导,从政教两个方面整体地摆脱野蛮,进入文明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孔子之改制意味着文明的开创,孔子因此被赋予“文明之教主”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救主为我们诞生了,让我们同整个人类一起欢乐庆贺吧。人类开始充满了希望,走出黑暗,迈向光明。耶稣的降生是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陪伴人类走向新的生命。道成肉身,寓居我们中间。耶稣降生人类,是我们每个人的蒙恩之日,让我们彼此互祝圣诞快乐!圣诞节不只是纪念两千年前发生在伯利恒的一次单一事件而已!每年圣诞节,我们都要从三方面庆祝耶稣的来临,那就是耶稣来临的历史性、奥秘性和光荣性。一、耶稣来临的历史性、奥秘性和光荣性1、耶稣来临的历史性我们的救主耶稣在两千年前来到世上时,是一个柔弱无助的小婴儿,跟一般人的出生没有两样。…  相似文献   

20.
<正> 据《恽代英文集》和《恽代英日记》所载,恽代英已刊、未刊的关于孔子研究的文章有《我心日中的孔子》、《耶稣、孔子与革命青年》以及他在日记中记录的研究心得。这些材料虽不是研究孔子的鸿篇巨制,其对孔子的评价也未必人人赞同,但其研究态度之公允,方法之科学,不仅在当时(“五四”前后)高出时论一筹,即至今日也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概括言之,有以下几点: (一)评价孔子不要各执一词,既不能要求孔子的言论“没有一句错的”,也不能认为“没有一句不错的”。恽代英说,孔子的学说,自然不尽可信,但他确是“苟有所见之大学者”,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