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转向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女性伦理开始了以反对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追求人格独立为主线的嬗变,具体表现为:批判封建家族制度,呼吁女子家庭革命;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主张婚姻改良;兴女学,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恢复女性营业之权利,摆脱经济附庸地位;争取女子政治权,倡导男女政治平等。  相似文献   

2.
成达师范学校创办的《月华》旬刊,做为民国时期办刊时间最长,国内外影响最大的中国回族期刊,不但培养造就了大批男性作者,也产生了一些年轻的女性撰稿人,她们的产生和所撰写的相关文章,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回族妇女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觉醒和要求受教育的呼声,也说明妇女教育问题已经提到了时代的日程上。当年,“新月女子中学”的创建,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些女作者举穆圣“求学在穆民男女上是主命”的教导,向封建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腐观念宣战,她们以自己的文章向世人证明:回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爱国爱教思想,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  相似文献   

3.
高洋洋 《美与时代》2014,(11):97-97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从妇女地位问题这一独特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以其强烈的独立和人格平等意识,崭新的爱情价值理念,宣告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女性意识和后来的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不仅给西方美术史及西方的女性艺术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东方的女性艺术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文章从女性艺术家被艺术史"忽视"的原因为突破口,以中国女性画家潘玉良的女人体画为例,分析了潘玉良女性意识的觉醒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旨在了解女性意识对于女性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佛教女性男女平等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深刻反思导致佛教男女不平等的历史根源;其二,明确提出佛教应该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其三,深入思考佛教男女平等的实现路径。民国时期佛教女性对男女平等问题的讨论,在中国佛教现代化两性伦理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对中国佛教思想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周继旨等提出的先秦儒家思想中出现独立人格觉醒的观点,指出直到十九世纪在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中,没有什么“个人独立人格”可言。孔子的“人”是指人的“类”而不是具体的个人,“天地之情人为贵”也只是贵其有义不同于动物。中国古代“人为贵”的观念引导出来的是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而不是近代意义下的人权和个人尊严。孟子时代出现的士阶层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历史趋向,有利于个人独立人格形成的恰恰不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士”而是以杨、墨为代表的“士”。荀子比孟子前进了一大步,他强调“群与分”,“维齐非齐”的法制思想为个体在群体中争得一席的位置,但这只是理想而已。个体人格独立在荀子时代仍然谈不上。不应该把“独立人格的觉醒”和“士阶层的独立人格的觉醒”等同起来。“士阶层的独立意识”指的是“集团意识”,而“独立人格的觉醒”指的是个人意识。“独立人格的觉醒”只有在“士阶层的独立意识”解体之后才能建立。但这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具备这种条件。  相似文献   

7.
《爱在他城》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芭芭拉的女性主义思想。父权社会中的男权文化是女性受到压迫的根源,只有努力充实自己,取得经济及精神上的独立,实现女性意识的觉醒,才能真正完成女性意识的成长,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真正地做自己。时至今日,虽然女性主义已经历了三次浪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真正的"男女平权"仍没有彻底实现。芭芭拉的文学作品无疑能给身处困难的女性带来光亮,让女性能直面生活的挫折、实现自我的独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婷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42-142
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作品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有关女性主义的探讨。阿尔莫多瓦拥有无限的欲望,他的影片中也含有边界力量,女性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回归》讲述的是一群女人在遭受背叛欺骗后,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故事。导演把目光投向普通女性身上,直接或间接唤起女性意识的觉醒,以此来捍卫女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9.
20年代女性作家以群体写作的方式关注着情爱题材。她们以爱情题材为切入口来反叛女性的压抑,这显示了作家们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以“精神恋爱”为模式的情爱小说创作则彰显了女性作家们女性意识的觉醒是表层的外在的,这也造成了其情爱小说创作反封建反传统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0.
独立人格的觉醒是人类主体意识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在中国,这种觉醒只能在春秋战国之际以“士”阶层的学说表现出来。孔子提出“不可夺志”的“匹夫”精神和“智”、“仁”、“勇”的道德自我完善的标准。孟子提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丈夫”气概,和“君子有三乐”的境界。孔孟都强调了,“知耻”、“有耻”和“朋友有信”的问题。这些都是“士”阶层的独立人格觉醒的反映。独立人格觉醒问题伴随先秦儒学由孟子到荀子的转折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孟子以“心”释“仁”,把个体独立人格推衍到空前的高度;荀子以“礼”释“仁”,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人类群体的人格从而确立。实现这个转折的轴心是人性善恶之争。其中所蕴含的伦理学上的意义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反传统的背景中,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方精神资源的一部分。基督教知识分子也深入思考基督教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甚至形成了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少年中国学会关于宗教问题的论争,可以看作非基督教非宗教的先声。风起云涌的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生命社的《生命月刊》、真理社的《真理周刊》和《真光》杂志刊登了大量"护教"文章,成为中国教会人士反击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的言论阵地。基督教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深化了基督教、宗教问题的研究,基督教文化思潮促进了人道主义在"五四"时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唐代社会,女子参与佛教活动极为活跃.从禅宗语录,不仅可以窥见唐代女子在宗教活动中的生动人文面相,而且也能从历史的语境中获取唐代女子具有的时代精神."婆子说禅"这一宗教文化现象不仅说明女性能够超越性别差异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宗教实践,而且也表明女子亦能"成佛作祖"具有阐扬禅宗妙理的宗教身份,更深一层则反映出唐代女性佛性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地位有跃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伦理是一定社会道德文化对男女性别角色及其责任的期待和评价标准。社会性别伦理的分析就是从人的基本权利出发,从影响两性发展的性别价值观念及其行为规范入手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和政策,消除不利于两性发展的障碍。"全面二孩"时期,生育的男孩偏好将有所缓和,加之女性在家庭养老中的特殊作用,会出现"一儿一女"的生育偏好,促进性别平等;生育已从私人领域的事务转变为公共领域应给予干预的事务,政府及社会应为生育提供各项制度支持;女性在孩子抚养和家务劳动上的负担将加重,家庭与工作的责任难以平衡,亟需促进性别平等的家庭政策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从而提升生育率;女性的催生压力将增加,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女性的生育主体意识应受到尊重,生育应回归理性和自主。  相似文献   

14.
如同20世纪早期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运动,我国景观领域也在经历这样一场设计语言的变革,尤其在城市化运动的推动下,园林景观建设加快从古典走向平民。设计师应该从白话文运动中得到启发,借助符号学思维,研究传统园林符号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认知,注重景观的生活功能,尊重传统文化价值,建立以人、自然、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5.
女穿男服在中国封建社会并非常见,《礼记·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女穿男服被看做不守妇道,但在唐天宝年间女性穿男服很普遍,说明女性意识有一定程度的觉醒,儒家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同时表明唐代女性活泼、奔放,崇尚自由,在服饰造型上热衷创新与个性,并大胆充分表达自我,这是唐朝国力昌盛、繁荣,国度自由、文明、开放、包容的必然显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发展,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主义成为当代流行的一种文化思潮和艺术运动。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传入以及中国本土的女性问题引起了中国女性艺术家对女性主义艺术的思考和表现。申玲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生代"艺术家,她根据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表现性的情爱主题的作品,这一系列的作品都渗透着女性主义的思想,在画面中表现平等的爱与和谐的夫妻关系。文章旨在通过使用女性主义美术史的方法分析申玲作品中的性爱主题,感悟其中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7.
王鹏飞 《美与时代》2014,(12):135-135
整个八十年代在各个领域都伴随着一场思想的解放运动,这也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具有密切的关联。从历史情境里溯源,当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个体意识觉醒,虽然’85新潮美术运动之后艺术创作的方向发生了巨大改变,但这条线索依旧长久的伴随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这条线索也是一条隐藏的个体意识觉醒的线索,85新潮美术运动得益于个体意识的觉醒,并将其汇聚成一股对思想解放具有推进作用的力量,使个体意识向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传播。  相似文献   

18.
正一、民国青促会成立的背景民国时期,青海之所以要成立"青促会",有其特殊的历史、民族和社会背景。(一)历史背景。清末,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施行新政,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和《钦定学堂章程》,开始了近代中国"废科举、办学堂"的教育新制度。在此影响下,回族中的先进分子进步意识逐渐觉醒,深感科学技术与启蒙思想的重要,从而掀起了近代穆斯林的新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纷纷投身改革传统的经堂教育制度,倡导并兴办新式学  相似文献   

19.
宋璇 《美与时代》2013,(5):115-117
Karen Lamonte(凯伦·拉蒙特)运用丰富细腻的玻璃艺术语言,通过服装、女式镜子等具有女性象征意义的物件来表现女性身份的存在,表达了对女性身份意义的理解,向观者传递出一种古典、柔和的女性美。女性主义艺术可以说是早些年代的热门话题,至今仍有很多相关方面的争论或探讨。一些女性艺术家发起对女性意识的认知运动,进行自我观照,甚至由此产生了很多激进的艺术作品。还有的以身体自喻,借以表达自我意识的觉醒,引起人们对女性身份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原道》2015,(2)
20世纪早期内蒙古经历三次自治运动,第一次是清末的反放垦、反设县运动,主体是蒙古农牧民;第二次是北洋时期的一系列自治运动,主体是封建王公,目标是维护王公传统的封建特权;第三次运动是30年代的百灵庙高度自治运动,内蒙古社会各阶层都投入到这次运动中,目标则是争取民族自治,建立自治政府。随着三次运动的逐步展开,蒙古族对蒙古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积极争取民族自治权,为后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