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道德敬畏及其在个体道德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敬畏是指人们对道德法则,对善的事物及其社会价值与根源的强烈的崇敬和畏惧的道德情感体验.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人类的道德敬畏大致经历了无知型的道德敬畏、形而上的道德敬畏和理性自觉的道德敬畏三种形态.道德敬畏的指向主要有四种,即敬畏自然、敬畏上帝、敬畏生命和敬畏规则.道德敬畏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个体道德意识产生的重要的情感因素,是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激励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认为,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实现道德转型。他提出了道德转型的基本思路:确立人道主义为最重要、最基本的伦理原则;以是否宝爱生命、尊重生命价值作为划分文明道德与野蛮道德的标准;确立两利为利的功利观;从普世伦理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的相容性问题,发掘传统道德的价值。他的诸多思考至今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生命健康,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同时也有着深刻的伦理内涵,体现着不同伦理主体的价值诉求和道德水准.在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中,理应有深刻的伦理价值基础.本文旨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于新的医改意见作出伦理评价,指出其伦理挑战,进而试图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构建伦理价值的精神基础,即如何在生态伦理的视域中完善充满责任、正义和爱的精神的医药卫生体制,以实现其对于人之生命的敬畏、保健和幸福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4.
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是德国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意义,并在价值评判上与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了分歧。他通过对康德哲学真理观的批判,反对认识主体与道德主体的分裂;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的伦理观,反对国家伦理对个体价值的压制。他肯定了儒家伦理中的整体性与超越性,在后启蒙的视野中对儒家伦理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和追问方式。  相似文献   

5.
儒家围绕敬畏的心理机制、对象、涵育和效用构建了敬畏的理论体系。敬畏是主体在自觉体认崇高价值时所持守的旨在自我超越的既崇敬又谨畏的理性化道德情感; 儒家以内在的道德本心作为敬畏的本根,并将其落实为道德实践中对人伦、自然、生命、职事和人文等的外在崇高价值的敬畏; 儒家敬畏涵育围绕心理动力、内在涵养、外在范导和积习沉淀系统展开,可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敬畏作为进德修业之基不仅不会戕害自由、尊严与创造,反而是达至无入而不自得的洒落境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生活中,审美艺术创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激发着人们的想象,显现着生命的形象力量。从价值论意义上说,人类生命活动的审美反恩,就是要探索生命的自由伦理,反抗道德虚假与道德虚无。道德虚假的盛行,是公正价值不畅的必然结果;道德虚无的兴起,是怀疑主义思潮作用的后果。现代文艺伦理学必须重建新型价值伦理,通过生命自由形象的创造,表达我们时代的内在呼声。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人类以道德的方式追求的终极目的,但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却有较大差异。在"现代性"道德对传统伦理"价值的颠覆"社会转型后,人按照自然权利追求幸福的物质生活,保障幸福的前提条件。在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刺激和推动下,人们的物质欲求由手段遮蔽目的,使人的幸福追求系于"手段王国"中,沦为不断递进的欲望或幻觉。现代人需要激发自身的道德超越性,在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道路上,沿着作为"目的"的幸福伦理指向,通过关注和敬畏生命,协调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走向幸福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临终处境的衍变,临终病人生理功能、心理需求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不同的"身体"处境,临终者与健康者在相互对等的关系上出现断裂,从而导致两者在不同境遇下具体道德现象与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冲突。从医护伦理角度看,通过"触摸式护理"或者"无声护理"方式可以深入临终病人内心世界,继而启发医护人员等回归并释放更多的"人性情怀",这或许可以为临终伦理难题提供一种消解的路向,帮助道德主体重塑并践行"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新冠疫情面前,伦理学的重要意义是锻造或阐释自身的概念,以便让人类社会透过冷酷病毒对于生命的摧毁认识到生命的平等价值、尊严和权利。疫情给人类一个反思生命和伦理的历史机遇,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和儒家伦理中的“关怀”可以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开启一条伦理路径。源于女性关怀体验的关怀伦理是道德情感主义传统的当代延续,这一传统在当代道德生活中愈发具有影响力,它相信道德起源和基础在于人类的道德感和同情心。与关怀伦理相似,儒家伦理也强调“仁爱”是上天赋予人的固有的能力,每个人都有爱他人、爱天地万物的情感,并且主张通过“和”来实现“共生”的目标。关怀伦理和儒家伦理的生命关怀共通性可以证明:人类社会具有一种普遍的道德或者人性,这便是出于道德情感的对于他人的关怀。面对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当理性计算冰冷地把人类社会隔离开来之时,关怀能以自身的伦理路径温暖世界。  相似文献   

10.
道德的功利性与返本归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主义成为强势话语的时代语境中,道德的外在功利性价值受到重视。它迎应了人的物质欲望,却导致道德的工具化和消解。道德的价值只有回到德性伦理的框架和视野中,才是真实的返本归真。在以经济成就为导向的当代中国社会中,需要关切对道德内在性价值的认同,化规范为德性。  相似文献   

11.
“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在临床教学中的渗透和强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习、了解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生命伦理的基本问题,树立生命重于一切的意识,对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今后从事医学事业尤为重要。因此,对学生进行阿尔贝托.史韦兹“敬畏生命”伦理学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敬畏生命”伦理学的主要观点“敬畏生命”伦理学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医学家、哲学家阿尔贝托.史韦兹(Albert Schweitzer)提出的,是一种与传统伦理学不同的伦理学。其主要观点是: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人类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敬畏所有…  相似文献   

12.
该著旨在通过对食品安全现状的分析,在进行伦理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涉及食品安全伦理体系的四维架构,即经济领域中的企业伦理、政治领域中的行政伦理、生活领域中的消费伦理,以及文化领域中的传播伦理。该著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关键问题包括:食品安全及其伦理的基本内涵、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其伦理反思、构建食品安全伦理的主要路径。该著的创新点在于,充分解析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伦理成因,探讨维护食品安全的伦理途径和对策;从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等生命伦理学意蕴,探求食品安全伦理的人权表达,对食品安全引发的现实问题进行伦理批判和反思,揭示在当代社会的公共伦理建构中存在的伦理需求与道德供给之间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13.
李妍 《伦理学研究》2020,(3):135-140
社会转型需要价值的引领、道德的支撑。面对社会全面转型,我们唯有构建与之相适的伦理秩序,才能满足社会各领域的多元道德需求,消解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价值矛盾与张力,确保社会在转型中协调发展。在社会经济转型中,经济价值的强势导致道德价值的式微,经济理性的膨胀导致道德理性的缺失,经济文化的蔓延导致道德精神的弱化。新时代社会转型需要整体性伦理秩序的支撑。整体性伦理秩序具有复合型的价值目标、开放的道德姿态,建立在公共理性基础之上。公正与和谐是社会全面转型中伦理秩序的基本维度。伦理秩序以权利平等为价值坐标,以多维正义为基本原则,以互惠共享为交往机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语境下,敬畏感是指为了实现主体的价值追求而自律、自省的一种道德情感,它是人的本质的具体化。敬畏往往和一定的对象相关联,依据对象的不同它具体展开为对自然、他人和自我之敬畏三个维度,自我之敬是敬畏的现代形式。  相似文献   

15.
樊浩 《哲学动态》2006,(1):40-45
在严格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代表着两种“理一”而“分殊”的生命过程,这就是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的生命过程。在这两个世界中,伦理与道德的生命形态,在黑格尔看来,都是“精神”,即伦理的“精神”与道德的“精神”。伦理的精神本质上是实体的精神,或诸伦理实体的精神;而道德的精神则是一种道德的自我意识或“伦理世界观”。但是,无论在伦理还是道德的生命世界中,都内在一些基本矛盾,这些矛盾是伦理或道德“精神”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但伦理精神和道德精神的本性都是扬弃矛盾,实现和谐。如果将“伦理世界”当做“精神”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的"道德迷宫"及其伦理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存在,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并帮助人们应对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现代社会转型导致了人类道德活动空间的变化,传统道德哲学提供的理论及其原则已无法解释和应对现代社会复杂的道德状况,伦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成员生活在无所适从的"道德迷宫"之中。在伦理危机四起、"道德迷宫"叠出的现实社会,根据现实社会结构的变化实现相应的伦理建设成为我们当前亟须解决的迫切任务。组织伦理是帮助社会摆脱现代性伦理危机,走出"道德迷宫"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胡发贵 《学海》2006,(3):154-157
从道德视角来审视,慈善包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人文诉求,体现了对生命和人的价值的敬畏。慈善之爱表现了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的人道精神;展现了一切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关爱所有人的博爱情怀;体现了超越一切功利考量的无私奉献精神;折射了从动物到人的伟大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7,(4):204-210
启蒙社会的思想大多会因为时代发展而沦为被批判的对象。发生在农业社会以激活人的精神存在为使命的"权力启蒙",已经成为了工业社会启蒙时期思想家祛魅的靶子;发生在工业社会以人格概念为制度基础、以激活人的物质存在为路径的"法的启蒙",同样留下了"绝对缺陷",导致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扩大的"道德黑洞",并在后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彻底的"风险社会"。张康之先生的《论伦理精神》是新时代、新技术、新实践催生的新思想。根据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治理要求,突破了第一、二次启蒙的思想界域,提出了人的三重存在: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道德存在,将道德存在应用于合作的社会并嵌入到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之中,弥补了第二次启蒙的"绝对缺陷"。这是社会治理模式设计的重大思维转变。人的道德存在的提出、理解和应用是第三次启蒙的基础,没有道德存在的第三次启蒙难以可能。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7,(5):147-152
"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觉悟,也是中国社会发生最早的伦理启蒙,从孝慈伦理,到"孝"治天下,再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同理想,其文明精髓是追求人的终极关怀。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难题之一是"超载老龄化",它使原有的家庭-社会-国家伦理实体的有机体系面临解构,老龄人难以透过"孝"的自然伦理安全系统达到伦理上的终极回归,因而难以完成伦理型文化背景下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即终极伦理关怀。老龄化社会期待孝道伦理的新启蒙,在孝道传统的回归和创新性发展中学会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学会伦理地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当下的道德现实警示我们,底线伦理正在呈现"后退"之势。同时,由于社会超速世俗化和市场化所致,却又"缺乏"信念伦理。若无坚实而清晰的信念伦理的支撑,底线伦理的"后退"就难以避免,最终也将无法维系和坚持。信念伦理是一种特殊的道德类型学,狭义的信念伦理是指在一般伦理领域内,与(传统的)美德伦理、规范伦理、现代分析伦理(或"元伦理学")相较而立的伦理(学)类型。它以信仰或信念为终极道德目的和最高行为规范,以道德或伦理的理想价值(或韦伯意义上的"目的性价值")为终极道德伦理的价值评价标准,借助于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想范型、道德先贤、道德典范或道德先进的范例化(examplification)或道德类型学(moral typology)研究,阐发、论证和确立一整套基本道德伦理规范和伦理学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