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管理权威     
张长立 《学海》2005,3(6):106-110
传统的权力观认为,有权就有威,以权树威,从这种观点出发,必然会导致权力的异化。因此,为了克服权力的异化现象,提高管理效率,最终实现管理价值,现代管理者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用权方式,真正树立起被管理客体认同的管理权威。管理权威的实质是指管理者拥有的岗位权力和个人威望的有机整合,是以精神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等使人信服的威望为基础,通过社会组织赋予的权力来影响和改变他人思想、行动的一种支配力量。  相似文献   

2.
财富的本质与源泉是人的感性活动即力、劳身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产物。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财富还包括劳动产品如谷物、自然财富、货币财富。财富的分配和消费具有社会权力性,社会权力是人的感性活动异化的结果。财富具有道德性,财富和道德融为一体即实德。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暗含地提出了对于权力异化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内容丰富,体现为本应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异化为官僚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手段,本应用来实现和维护秩序的权力异化为资本暴力镇压劳动的工具,本应属于人民的公共权力异化为资产阶级官僚的私有物,权力异化的扬弃需要建立和完善巴黎公社体制等四个方面。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中权力异化观的主要内容,厘清其内在理路与价值诉求,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马克思权力观的完整的伦理图景,对领导干部进行科学的权力道德教育,推动政治生活的稳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遏止贪污贿赂犯罪重在预防张品华贪污贿赂犯罪,是个人欲望恶性膨胀的结果,是权力异化的产物,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这种腐败现象存在于古今中外,既非发展中国家所独有,也和贫富差别无关。腐败与反腐败,已是一个国际性问题,无论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都面临...  相似文献   

5.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在一个人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道德品质是其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当一个人实施现实的道德行为时,道德品质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行为支配系统而发生作用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只是静态的个性品质,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体现自觉意志的道德活动过程,是通过自觉的选择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道德观旨在探寻实现人之本质的人类生存方式,这使得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内在规定了其道德观的规范性基础。从青年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旨趣与异化劳动理论来看,其道德观内含的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本质主义。人是“政治动物”与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构成了青年马克思的道德理想。而发现唯物史观后,马克思转变为古典本质主义的批判者。从方法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道德观在描述性立场上与科学本质主义在经验方法上具有亲缘性。但从本体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道德观在规范性立场上更应是追寻个人与他人良好关系状态、探求良善社会制度、面向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7.
徐洁  蒋旭峰 《学海》2003,(5):88-91
有关媒介权力的理论一直是近年来中国传播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剖析了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力量的权力来源 ,认为传播使互动成为可能 ,互动使社会交往成为可能 ,这是传媒权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媒介权力对社会意识、舆论、思潮的影响和它的异化现象和我们的应对  相似文献   

8.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个人的自由只有在共同体中才是可能的,乃是马克思关于自由的三个核心命题。这三个命题构成了马克思自由观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自由是人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分离,只有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消除异化劳动,从而实现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对教权理论家E·麦茨克等人歪曲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阐述了消灭异化的历史力量、道路和手段。作者首先指出,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对《经济学与哲学手稿》进行资产阶级的解释,是教权理论家同哲学唯物主义进行斗争的一个战场。他们把异化问题当成了他们认为的青年马克思一切思辨思想的中心,并诬蔑在德国永远扎下了根的马克思的思想是反人道主义的。作者认为,异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异化反映了一种情况: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作为这样一种力量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这种力量对人是陌生的,它驾驭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教权理论家否认异化的历史性,并力图首先抹杀异化的社会根源。为了这种目的,他们就使异化离开它的物质的、社会经济的基础,即离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把异化的原因转移到人自己身上。教权理论家的代表人物麦茨克对马克思的异化观点进行了人本学的歪曲。他是从主观主义的立场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根据这种主观主义,异化似乎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他的三段式:从经济事实出发,经过人的本性,而到“占有”和“占有欲望”,就体现了一种直言不讳的主观主义和人本主义。作者指出,与麦茨克的虚构相反,马克思是从人的行动的前提出发并把人放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予以研究的。所以,人的异化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中,而不是植根于人之中。因此,完全不是人的“行动”产生异化,而是私有制使劳动异化并强使工人成为一种异化了的、非人的存在。教权理论家把“人类本性”说成是异化的根源,说什么为了摆脱异化,工人就必须改变他们的本质。根据这种说法,工人不应该、而且也不可以采取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的、革命的行动。最后作者说,消灭异化的决定性力量是用科学社会主义联合起来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和建立工农国家政权是消灭异化的手段,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则是消灭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董志勇 《现代哲学》2006,1(6):112-120
人的所有制是被用来从总体上表明一个人类共同体内部各成员之间占有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关系;人的所有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它是区别和划分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经济形态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比生产资料所有制更为重要和更为基本的社会所有制的存在形式;人权概念是一个先后为在相关人类共同体中分别建立和维持人的公民所有制、劳动力的公民所有制、公民所有制的劳动者人身所有制、人格的公民平等、人的个人所有制、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制的劳动者人身所有制、婚权的个人所有制和使包括所有成年女性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年成员享有人格的人类平等、劳动力的部分社会所有制等社会制度而被提出来的哲学概念、法律概念和政治概念。  相似文献   

11.
医学职业潜规则流行有诸多原因,但对其流行的一个深层原因——医生权力异化几乎还没被关注。分析医生权力异化的道德心理运作机制,可能为解决医学职业潜规则流行难题提供新思路。在病人方面,避害心理、依赖心理、利己心理和从众效应等是导致医生权力异化的道德心理基础。在医生方面,自利心理、补偿心理和规则意识淡漠等是导致医生权力异化的道德心理基础。基于这些心理机制,培育公民的道德心理、规则意识、法规观念等素质,会有助于解决医学职业潜规则流行难题,助力我国医学伦理学建设及健康中国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伦理学中的人格是对一个人形成的稳定品格及道德行为的总体概括。它与人的道德品质密切相联,包含强烈的道德评价因素。法学中的人格不仅指向个人,还指向具备一定条件的团体。它无关乎人的道德品质,却蕴含着个人在法律上的地位与资格等指向与内涵。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缘起与归宿,前者是后者的制度确认与法律保障。法学中的人格概念是伦理人格在制度上的衍生品,它产生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均源于后者,只是在从思想到制度的演进过程中,其间的道德意蕴和伦理内涵被逐渐抽离,最终使两者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3.
论品德的心理结构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品质的认识与其他科学知识的认识一样,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掌握的过程。人的道德品质认识形成和发展既要受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和教育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也要受到自身的成熟程度、认识能力、知识和经验水平等个人因素的制约。一般说,道德知识具体表现在道德概...  相似文献   

14.
施蒂纳发表攻击费尔巴哈关于人和类的观点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在施蒂纳看来,人或类这个概念是自由主义即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他主张个人的解放,反对个人在国家中的政治异化、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的异化和在人或类(前两者的基础)中的“宗教的异化”。马克思批判了施蒂纳的“自由主义的”主张,指出了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和通过何种现实的革命运动,才能实现个人的解放。但是,仅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革命观时谈到了个人解放这  相似文献   

15.
自若干时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讨论中,把人的问题作为个人、个性而加以研究的倾向,愈来愈明显了。我国人民的职业哲学家和广大阶层,对这个问题的日甚一日的兴趣,首先要归因于人和他的社会周围世界之间的这种本质上是崭新的关系。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技术革命,对个人的政治和道德行为、精神和文化行为提出了要求:必须在哲学上和科学上解决这个问题。最近,关于异化问题的内容和关于克服异化问题的广泛讨论,同这些问题是有直接联系的。另一方面,关于异化的讨论,是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的焦点。资产阶级的哲学——它歪曲马克思的观点——竭尽全力把帝国主义国家里关于极端异化了的人的问题,转嫁到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上  相似文献   

16.
《三十题》是在学习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和异化问题》重要文章的基础上写成的。它从史与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抽象人性论”,“人——非人——人”的历史公式,资产阶级的“自由观”、“价值观”,“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权力异化论”,“社会主义异化论”,以及对人道主义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作用,伦理道德的批判继承关系,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关系,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关系,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等都作了进一步的剖析和阐发。该书还附有名词注释40条。  相似文献   

17.
公共权力的异化和制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 ,随着我国新旧体制的转轨 ,腐败现象渐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威胁政治稳定、瓦解民族精神的一大公害。鉴此 ,强调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从宪政层面上推进民主建设 ,为反腐倡廉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以之作为重建权力合法性的重要资源 ,渐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识。本文试图用唯物辩证法揭示权力结构的工具性与其意识形态制约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旨在表明公共权力异化就是权力自身的原发性变化 ,权力的内在矛盾就是权力异化的内在根据 ,从而为形成权力制衡机制的合理性作证。一、无限权力的历史溯源在对权力…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生命伦理学的讨论中,主要关注的是改造医患关系中的权力关系。通过强调人权和对个人尊严的尊重,对脆弱人群授予权利已经达到。然而,在卫生保健中,权力的不平衡依然普遍存在。这在相当程度上与对社会不公正的关注不够有关。那种权力的不平衡加之新的权力形式的发展,例如,通过新的遗传生物技术,产生了对日益增长的社会不公的恐惧与忧虑。由此,扩展与公共卫生有关的伦理学讨论将受到关注。政治哲学研究也需要变为改造国际权力关系和改善人口健康。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不应把马克思早期和晚期对异化概念的使用等同看待,二者在目的、内容和理论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早期的异化理论主要是用以论证私有制产生和消灭的必然性的“理论钥匙”,人的本质的发展被看作私有财产运动的依据,其理论基础尚未超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辨人本主义”;而在晚期的异化论述中,由于马克思已经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作为“理论钥匙”来阐述私有制的产生和消灭,因此异化概念只是描述异化状态,揭露和谴责资本主义社会反人道现象的哲学术语,其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鉴于这种原则上的区别,作者进一步指出:(一)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应强调的是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相互关系中的个人”,不应从个人出发去推演社会关系,更不能从人的人类学本质的发展去推演历史的进程。(二)是用人的本质异化说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还是用经济制度的本质说明社会的异化现象,是历史观上的人本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三)在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社会历史时,是否以较具体的社会科学规律为媒介,是区别成熟前后马克思思想的标志之一。(四)异化概念不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基础之一”;以异化理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只属于人本主义,不属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论习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已历史性地提出了必须改变旧习惯、树立新风尚、移风易俗、建设新文化的问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总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中,并总是通过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呈现。风俗习惯既是认识一个人、一个民族之文明状况的最简洁明了的窗口,亦是提升个人道德品质、振兴民族精神的最有效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