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隐人格理论的实体论-渐变论维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内隐人格理论的实体论-渐变论维度的研究是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的一个新趋势。研究发现,人们对人的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的内隐认知理论,制约调节着他们对人的行为的理解和反应。人们持有的不同内隐人格理论导致他们不同的社会认知模式和行为反应方式。实体论者由于认为人的特性是固定不变的,而倾向于用抽象概括化的和静态的内在特质来理解人的行为;而渐变论者由于认为人的特性是动态可塑的,而倾向于用影响心理动态过程的内外具体调节因素来理解人的行为。作者在综述有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一)人本心理学引起的争论人本心理学以心理学资料论证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引起许多争论的学说。不论在西方,在苏联,和在中国都是如此。在西方,在人本心理学的诞生地美国,不仅有人本论和近代心理学传统学派的争论,而且人本论内部也有观点的分歧,美国心理学界对人本论的评价也很不一致。五十年代,人本论者罗杰斯和行为论者斯金纳曾有一次面对面的辩论。斯金纳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南过去和现在的环境选  相似文献   

3.
关于"自我"的社会建构论学说及其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社会建构论认为传统心理学有关自我的研究都是本质主义的.社会建构论以“关系的自我”取代“本质的自我”,认为自我并非行为背后的精神实体,而是人际互动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的建构物。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自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人为什么要旅游,是旅游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对旅游本质的解读。为此,经济论者提出商品经济发展产物说的论断;社会学论者持交往论之说;人类学者认为是过渡仪式;文化论者着眼于文化与审美;心理学论者则认为是旅游者的心理体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当下对于旅游本质的认识基本上殊途同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先生逝世后,关于他的思想的讨论日渐增多,其中涉及他的思想的特质,他的思想体系的名称,他的思想的理论渊源等问题.论者多以"综合创新论"或"解析的唯物论"指称张岱年的思想体系,笔者则提出,张岱年思想体系的名称应为"综合的物本论",只有此名称才能概括张岱年思想之全,才能道出张岱年哲学贡献的独特性,才能把张岱年对于只重分析的实在论、排斥形上学的逻辑实证论、贬抑中国哲学的西化论的反对等重要方面凸显出来.以下尝试论之.  相似文献   

6.
表征论认为心灵内的观念是关于外部世界中事物的表象,在此意义上,表征论必然预设承诺外部世界实存的实在论立场.将表征论和实在论捆绑在一起的通常理解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可以在反表征的意义上成为一名实在论者.早期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试图分离表征论和实在论,其策略是用纯粹形式化的命题图画来"显示"世界,其问题在于无法直接谈...  相似文献   

7.
特质论与状态论之争是智慧研究领域新兴的热门话题。特质论认为智慧是稳定且不易干预的人格特质;状态论认为智慧是一种相对容易波动的心智状态,短期内可以改变且容易受外在情境的影响。基于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密度分布说”则为特质论与状态论之争提供了系统的整合模型。受此启发,本研究在以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特质-状态正态分布假说”,旨在进一步补充完善“密度分布说”并为特质论与状态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未来研究仍需结合多种智慧测量手段,加强纵向追踪研究,探索智慧本质观与密度分布说的关系,开展相应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关于"知觉经验的内容是否为概念性"的争论是当前分析哲学讨论的核心话题。根据对该问题的回答,在分析哲学内部出现了概念论与非概念论两种主张。其中,持概念论主张的分析哲学家往往以康德知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对康德作概念论解读,以对抗非概念论者的挑战。这种解读在康德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双方的争论使得"康德是否为概念论者"这个问题成为当前国外学界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9.
个体应对紧张情境的两种理论述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对目前应对研究中形成的两大理论——特质论和过程论进行了简要综述和评论。作者认为,特质论较好地解释了应对方式选择的内在自我动因,但所坚持的应对效果先验确定的观点不利于解释应对行为的学习和改变;过程论在预见、评价、调整和控制应对方式上可以发挥较大作用,但应对过程的测量具有较大的困难,某些情况下仍然需要借助对稳定人格特征的评估。因此,两种理论有机结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将是应对研究的正确思路。  相似文献   

10.
该书于1984年在美国出版,作者是弗里雷夫(P.Fraleigh)。作者成功地把伦理学一般学说运用到具体的人类操作(运动竞赛)这一特殊领域。 在第一部分,作者用鲜明的例证说明运动中的适当行为对道德的需要。例如,包括篮球、足球和美式足球中的故意犯规,在这些情形中,一个防守队员,按照策略,故意犯规而甘愿受一定的惩罚,以便防止对方取得某些重要的进展。对这样的问题,弗里雷夫主张用两种可能的原因来处理——按贯例解决和按利己主义原则解决——这些都是充分的。他所主张的这种“道德的观点”提供了唯一充分和合理的解决冲突的方法,这些原则是为所有利益而设定并对一切都是平等的。  相似文献   

11.
6~9岁儿童特质观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珠  高雯 《心理科学》2007,30(4):839-843
为考察特质观与稳定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情境故事法和问卷法分别对180名6~9岁儿童进行了特质稳定性理解的个别测查和人格特质的教师评定。结果发现,持三种不同特质观(实体论、中间论、渐变论)的6~9岁儿童开始在认真有恒、自制稳重、聪慧性、开朗活泼和同情利他五种人格特质行为上表现出显著差异;6~9岁儿童的特质观能够预测以上五种人格特质,丽儿童“开朗插泼”和“聪慧性”特质行为的线性组合是预测儿童特质观的最佳指标。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说明关于特质的认知在调解和制约个体稳定的行为理解和反应中的重要作用,验证了人格认知流派的观点;支持了认知与人格之间交互作用的理论假设;对于解释年幼儿童发展中的不适应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7,30(3):737-740
本质论与社会建构论是心理治疗领域中两种对立倾向。本质论坚持了经验实证主义的传统,代表着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现代主义取向;这一取向把病理心理作为行为问题的本质,从个体的内部寻找产生病理心理的原因。社会建构论挑战经验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病理心理并非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文化建构。它代表了心理治疗领域的后现代主义取向。作者认为,两种取向的对立短时间内难以消解,在目前的条件下,应开放和宽容,互补互惠。  相似文献   

13.
实践建构论:对一种科学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和批判传统科学哲学理智主义科学观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科学观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可以被概括为“实践建构论”的科学观,其基本观点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建构性的实践活动。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探讨这种“实践建构论”科学观的基本路向,以及它对开辟理解科学的新视野的意义。一、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建构论”首先把科学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这根本区别于理智主义科学观。在理智主义科学观看来,科学只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行为,认知主体“看”与“思”的结合最终引向关于能够严格与主体两分的…  相似文献   

14.
前些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国内学求界热过好一阵子,一方面,皮亚杰关于认识论的许多基本观点已被潜在地认同和直接同化,衍生出“选择论”、“双向建构论”和“微观认识论”等诸多簇新论见;而在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论者也坚持在皮亚杰的书本中不断发现一些“唯心主义”、“反对反映论”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社会中性人格的特质第一,适应性。适应性是典型的中性人格特质,其正负功能都是同时具备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有区别地发挥。具体地说,它表现在对现存事物的适应、对变革过程的适应、对新型方式的适应三个方面。第二,谨慎性。现代化论者通常将人格谨慎性视为传统...  相似文献   

16.
"泛在"技术是当代人类依托移动互联网,在信号可达的任何时空实现相互交往、处理信息和各类事物、并享受相关服务的技术装备和活动方式。它使人类诸多行为摆脱了狭隘时空的束缚。"脱域"是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行为空间概念,指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超脱出来,进入更宽广的境界。本文认为这两个空间范式具有彼此依存、互动的辩证联系。它们给出的行为机制和空间效能,已深深嵌入社会生活尤其是当代生产关系的建构和运行中。故在空间的社会逻辑与社会的空间形塑的结合上,围绕生产关系四个环节及其相互联结的机理,解析它们依托"泛在"技术实现"脱域"建构和运行的新机制,便成了揭示当代生产关系空间构型特质及其社会样态变异的一条重要致思之路。这对于经济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于革新空间思维,从行为空间的视角对生产关系新形态做出唯物史观的深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混合道义论的马克思道德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中,许多西方学者倾向于运用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范式来解读和重建马克思的道德理论,道义论便是其中一种路径。英美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科亨、杰拉斯与佩弗都将平等主义的分配即分配正义问题视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核心,并将正义原则的正当性基础归因于自然权利,按照对马克思道德理论建构的自觉程度区分,三人被认为是不同程度上的混合道义论者。混合道义论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并发展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8.
布伦塔诺在《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中所持的形而上学态度通常被认为是形而上学实在论。本文提出另一种解释,依据这种观点,布伦塔诺始终是一位成熟的现象论者。然而,他的现象论与标准的现象论有着显著的不同,后者并不否认物理学家关于客观世界判断的真实性。在本文中,我将论证,意向性理论的目标,是允许在现象论者理论框架内对外在-现象的关涉(aboutness)的。  相似文献   

19.
崔诣晨  王沛  谈晨皓 《心理学报》2016,48(12):1538-1550
从表征状态与他人知觉信息加工方式两个角度探讨了内隐人格理论对他人印象加工策略的影响。首先采用自编的童话情境测验对120名被试的内隐人格理论进行维度分析, 甄选出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的被试(实体论42人、渐变论48人)。随后使用错觉关联效应的实验范式, 要求两类被试(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及其指向性情境)对他人行为信息进行判断, 记录自由回忆和频率估计的差异值。结果发现:持不同内隐人格理论的个体在知觉他人时采用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实体论者通常采用启发式加工, 渐变论者通常采用分析式加工。实体论者在进行启发式加工时, 通过对他人行为信息的即时性判断形成他人印象; 渐变论者在进行分析式加工时, 对他人行为信息进行记忆性判断, 最终依赖情境信息形成他人印象。  相似文献   

20.
“自发生成论”和“理性创设论”是传统道德哲学关于社会伦理秩序生成的两种理论模式。“自发生成论”认为,伦理道德不是纯粹人类理性设计的产物,而是人类行为实践的自然结果;“理性创设论”认为,伦理道德是人类自觉建构的结果,是人类理性创设的产物。这两种理论模式都以抽象的人性为其理论基础,无法合理解释个体与类之间的伦理关系。基于现实伦理实体的“创生拓展”应成为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发生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