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权威的量表对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班级气氛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中学生的班级气氛和学习态度总体处于均衡状态。初中生的学习态度和班级气氛要好于高中生。初中生在班级气氛和学习态度上的得分相关显著,高中生在班级气氛和学习态度上的得分相关不显著。在维度水平上,初中生在班级气氛和学习态度各个维度上的得分相关较高,大多都能达到显著水平,高中生在班级气氛和学习态度各个维度上的相关较低,大多未能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初中生遭遇的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及两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263名上海市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1)在过去3个月内,发生频率较高,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主要的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受惩罚;(2)积极应对方式的分数高于消极应对方式的分数;(3)生活事件应激强度值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呈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初中生主要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应激值与消极方式呈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探讨初中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Piers—Harris自我意识量表(PHSS)”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初中生被试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进行了测量、统计与分析。结果:自我意识总分与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及总分间存在显的相关;焦虑、行为和合群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最主要的预测源。结论:培养初中生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增进初中生心理健康,预防、减少心理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榜样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北京市10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考察最要好同伴、父母、学校和大众媒体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种社会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有显著的关系;女生更多地受到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母亲吸烟行为和态度以及户外广告的影响;最要好同伴吸烟、学校对吸烟的态度对初中生的影响更大,而高中生更多地受到父亲吸烟行为和户外广告的影响;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最要好同伴吸烟、父亲吸烟行为、学校周围广告、母亲和学校对吸烟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运用了团体测量法和个人访谈法考察了桂林市城乡结合部学校415名初中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城乡结合部学校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显的年级差异,初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优于初二、初三的学生。2,男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异显,女生比男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268名初中生施测。结果: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无性别上的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以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否认、拒绝的教养方式可以很好的预测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结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和青少年应对方式问卷对方便取样得到的492名农村留守初中生、514名非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留守初中生父母、同伴依恋显著低于对照组;留守初中生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的方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发泄显著高于对照组。(2)留守初中生的依恋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同伴依恋与问题解决和求助正相关,与幻想、忍耐等显著负相关。父母同伴的信任、沟通和疏离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运用课堂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法,以184名初-初三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性别初中生自我概念尤其是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的说来,初中生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概念有显的相关,学业成绩与非学业自我概念之间相关不显。其中,语自我概念与语成绩之间、数学自我概念与数学成绩之间为显的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语自我概念对语成绩的影响、数学自我概念对数学成绩的影响均达到显性水平;2.初中女生的数学成绩和语成绩均优于或相当于男生,但其数学自我概念却显低于男生,并随着年级增高出现快于男生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的多元目标与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生的多元目标与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表明:高掌握/低成绩目标组和高掌握/高成绩目标组在学习策略和学业成绩上不存在显差异,但两组在学习策略和学业成绩上均显高于低掌握目标组。  相似文献   

10.
学生认知方式影响文章阅读理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初二学生为被试 ,考察了不同认知方式学生对不同体裁文章以及对有无标记说明文的学习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认知方式学生对散文的学习无明显差异,对说明文的学习场独立学生要好于场依存者;(2)场独立者对有标记的说明文的学习效果要好于场依存者;对无标记说明文的学习,场独立与场依存者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车马中学的450名初中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并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教养方式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研究运用测量的方法考察了 3 86名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结果表明 ,初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地好于初二、初三、初四的学生 ;男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异显著 ;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身心健康”四个分测验中 ,年级差异非常显著 ;优等生和差生在学习适应性上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刘建榕  刘金花 《心理科学》2000,23(6):659-663
本研究从心理健康出发,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329名初中学生进行测量,探求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气质、家庭教养方式三者间存在交互作用,气质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有影响,气质是某些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并且气质特点与某些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有较强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4.
通过819名初中生完成初中生错误观问卷与错误应对方式问卷,探讨初中生的错误观和错误应对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1)初中生的错误观中,错误容忍度维度平均每题得分最低,错误判断源居中,对错误的价值认可度最高。2)初中生的错误应对方式中,逃避错误维度平均每题得分最低,消极情绪居中,处理错误最高。3)初中生错误观中的价值认可度是通过错误应对方式中的处理错误和逃避错误的中介作用而影响学习成绩的。  相似文献   

15.
汉、蒙、哈民族初中生早期问题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成菊 《心理科学》2007,30(5):1243-1246,1210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甘肃省652名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初中生为样本,考察了民族初中生早期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结果显示,汉族聚居区的汉族初中生在早期问题行为的6个因子上均值均接近或超过"稍有问题"的临界值,为本研究中的各民族之首。与哈族、蒙族相比,汉族家教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更多、更严重;与同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的汉族比,汉族聚居区家长的家教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相关不当家教方式对初中生早期问题行为的影响效应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针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找出相应的解决手段。方法:采用问卷测量法,选取初中生被试310名,运用UCLA孤独感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CSQ)进行施测。结果:1男性初中生较之女性初中生有较高的孤独感2担任班委与非担任班委的初中生在孤独感上有显著的差异,担任班委与非担任班委的初中生在求助和解决问题维度上有显著的差异3应对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与孤独感有显著的相关,孤独感和求助、问题解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4求助和问题解决对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对孤独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应对方式和孤独感之间关系研究为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有效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归因训练改善留守初中生的不良应对方式。方法:选用归因风格问卷和青少年应对方式问卷筛选出存在不良应对方式的留守初中生,设计归因训练团体辅导活动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进行后测。结果:留守初中生的归因风格和情绪取向应对方式得分在归因训练前后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归因训练改变了留守初中生的归因风格,减少了留守初中生幼稚的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归因训练对留守初中生应对方式的改善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自利和自谦归因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肖岑  桑标  张文新 《心理科学》2007,30(5):1068-1072
采用实验法考查了自利/自谦归因对大学生的归因评价与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自谦归因的评价要好于对自利归因的评价,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消极反馈情境中,同时大学生对朋友的归因评价要好于对陌生人的评价;(2)大学生喜欢与自谦归因的搭档交往,不喜欢与自利归因的搭档交往,这一现象在消极反馈情境中表现得更为明显;(3)大学生对搭档的归因评价在搭档归因方式与人际交往意向变化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样例类型与解释方式对初中生数学概率问题解决的促进作用,实验1随机选取初中生90名,比较正确样例组、正误样例组、对照组的学习效果,实验2随机选取另外90名初中生,比较有教学解释、有自我解释与无解释的正误样例组的即时与延时测试学习效果,研究发现:(1)正误样例学习效果显著好于正确样例;(2)有解释的正误样例学习效果显著好于无解释的正误样例;(3)与有教学解释的正误样例学习效果相比,有自我解释的正误样例学习效果显著且更持久。  相似文献   

20.
以631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作用是否受自我控制的调节。结果发现:(1)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越轨同伴交往、攻击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越轨同伴交往在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可以调节越轨同伴交往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作用,对于低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高自我控制个体,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仅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