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山位于江苏东南,地跨句容、丹徒、丹阳、金坛、溧水五县,是江南重镇南京的东南屏障。“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侵入中国。1937年8月13日上海抗战爆发。  相似文献   

2.
江苏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是历史上茅山宗的活动中心,被誉为道教的"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据《茅山志》记载,茅山之中洞穴相连,有神仙洞府位于其中.茅山洞府蕴含着道教特有的文化意蕴. 神仙洞府,崇尚阴柔 贵阴尚柔是道家、道教文化的一大特色.从《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①到《庄子》"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②;从《管子·心术上》"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到《淮南子·原道训》"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这些无不体现道家贵阴、尚柔、主静、崇无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程军 《中国道教》1995,(4):19-21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人。他三十七岁(公元492年)弃世入茅山(今江苏省句容县句曲山)。他博学多才,在天文、物理、医学、化学等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位政治家,梁时人称“山中宰相”;他同时也是一位道教领袖,因创立茅山宗而闻名。 今人对陶弘景研究颇多,然对其科学活动时间及对天文物理的贡献研究不够,本文将对此部分内容给予阐述。  相似文献   

4.
芦沟桥事变之后,日寇大举入侵中国,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江南大好河山很快就沦于日寇的铁蹄之下。正在江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陈毅和粟裕率领新四军于一九三八年六月来到茅山,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点燃了抗日的熊熊烈火。茅山位于江苏东南部,地跨句容、丹徒、丹阳、金坛和溧水五县,东南有苏、锡、常三市,北临古城镇江,紧靠沪宁线,是江南重镇南京的东南屏障。新四军来到茅山地区, “三官五观”的道士也积极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他们有的直接参加了新四军,有的给新四军带路、探情报、送消息、抬担架、看护伤员、备粮筹款等等。山深林密的“三宫五  相似文献   

5.
为摄制《中国道教斋醮·茅山卷》录像片,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又多次赴茅山采访、调查,现将我对茅山道教音乐的情况和看法列如下。一、茅山道教音乐的历史资料在全国道教中是记载最多的地区之一江苏省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盈、固、衷)在此修道,被后人尊奉为三茅真君,山亦易名为“茅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仪和音乐,茅山派即上清派,隋唐时代又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  相似文献   

6.
元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 ,对《茅山志》的编纂及各代版本进行了较详的考证 ,最后得出结论谓 :“此书实即张天雨所修 ,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道教大辞典》中“张雨”条、《道藏提要》中“茅山志”条等也都纷纷引用了这一结论 ,认为《茅山志》的作者是张伯雨而不是刘大彬。而《正统道藏》收录的《茅山志》中却清清楚楚著有“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那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是怎么说的 ,《道藏源流考》附录一云 :“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另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成化杭…  相似文献   

7.
茅山道教自东晋魏华存正式创立以来,一直被崇奉不衰;隋唐时代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山、阁皂山同为道教著名的三大符箓派。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正一道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及茅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从此,茅山正式归入正一道。从茅山的历史发展来看,他对整个中国道教的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道教史中也具有极高的地位。相传早在黄帝时代,中原有位展上公迁往伏龙山溪上(今茅山玉晨观)“手植白李弥满,食之味异美。”夏、周、春秋、战国时期,茅山已为帝王巡游和采集药草的名山。  相似文献   

8.
茅山上清派授历史悠久。本文探讨了茅山上清派授的程序,列举唐宋时期茅山道教著名的授斋醮科仪,并宣示茅山将重开宗坛授法典。  相似文献   

9.
1991年9月26月至27日,马来西亚茅山教五馆总坛支流门辈一行26人,由茅山教李天师带领赴江苏茅山道院奉香祖坛。此系马来西亚茅山支流门辈来茅山祭祖认同的第一个团,他们的前来,受到了茅山道院的全体道众的热烈欢迎。在道院的两天中,茅山道院道众和马来西亚道教同门欢聚一堂,共叙遭谊。茅山道协杨世华副会长向客人介绍了茅山道教历史、茅山道院近况和发展前景。李天师也介绍了马来西亚茅山道教的活动和发展情况,并向茅山道院赠送了锦旗一面、捐助马来西亚币三千多元、香烛六箱。道友们参拜了三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上清大洞真经》为道教上清经系之首经,且为上清经箓派的重要经典,此经在东晋盛行于世,是东晋后期出现的一部极为重要的道经,奉此宝经者,后来逐步形成了道教上清派。上清派,又称“茅山派”、“茅山宗”。《上清大洞真经》历朝被居住在茅山的高道与隐士继承和弘扬,其中梁陶弘景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以此为开创独特的“茅山宗”奠定了神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