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来知见     
印度王子悉达多弃王位而从道,终于菩提树下深入禅定,发现佛性,宣告世人: “善哉!善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别……” 自此,释迎牟尼佛导引众生探触生命底层的真如实相!  相似文献   

2.
《佛教文化》2016,(4):120-121
问:如何悟道?高老师:悟道只能悟,不能说。为什么呢?因为心外无物、无佛、无众生,所以师师只能以心印心。为什么呢?因为悟是自悟自得。  相似文献   

3.
传印 《中国宗教》2014,(11):54-56
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传印一佛教的根本是佛法,佛教大乘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若就凡夫来说,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惟此心法每人本自现成。所谓心法,即汝我现前一念心性(精神活动),所以佛教或佛法,实为心法。吾人信仰佛教,皈依佛教,理应明了此理;并且要以明了此理为前提和根本。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能生万法。所谓法,即事物。万法虽多,可以"十法界"统括而无遗。所谓"法界",即是事物的界限或范畴。六祖大师所说心性本自清净等,即是真如。真故,  相似文献   

4.
吴立民 《法音》2000,(2):13-17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教音乐亦然。佛教之乐道大都与修证有关,佛教把通声音与明中阴视为小悟。实际上真通声音实相,即可证悟大觉。弘法大师《声字实相义》曰:"夫妇来说法必藉文字,文字所在六尘其体,六尘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无缺。悟者号大觉,迷者名众生。众生痴暗,无由自觉,如来加持,示其归趣。归趣之本非名教不立,名教之兴非声字不成,声字分明而实相显。所谓声字实相者,即是法佛平等之三密,众生本有之曼茶罗也。故大日如来说此声字实相之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禅宗的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禅宗的振兴佛日太虚大师曾说:“顿悟禅为中国佛学之骨髓,又为佛学之核心。唯中国佛学握得此佛学之核心,故释迦如来真正之佛学,现今唯在中国。”又说:“中国佛教之如能复兴也,必不在于真言密咒与法相唯识,而仍在乎禅。”(《年谱》)这是大师通观全体佛学、洞察...  相似文献   

6.
周贵华 《法音》2001,(11):14-19
三、《起信论》与唯识学的会通《起信论》以如来藏思想为主,但糅有唯识思想。如在生灭门中,无明作为近因(直接因)缘起诸法,即由不达一法界,而有不觉妄心生起。一切杂染诸法皆是妄心的妄念。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起信论》云:“三界虚妄,唯心所作。”18唯识学以唯识思想为主,亦有如来藏思想,如上节所述。故二者虽立意有别,但还是相容的。二者的会通,关键在于基本概念含义的比较。(一)一心的体用相摄与唯识的性相不离《起信论》“一心”的“心”虽名为众生心,但既不是心性、如来藏,也不是能缘虑的心,是一总相,…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98,(6)
佛言祖语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首),观察善财,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行菩萨行,问诸菩萨所行之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缘。由乐亲近善知识故,令一切智疾得成满。是故于此勿生...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法音》1998,(11)
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  相似文献   

9.
佛法依正不二论的现代意义佛日依正不二,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依正”二字,乃“依报”、“正报”的略称。正报,指众生乃至诸佛的身心,即生命主体;依报,指生命上体所依正的国土,即生存环境,佛法说身心世界皆是业力之果报,故名依正报。《三藏法数》卷二七释云:“正...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法音》1988,(8)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劝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  相似文献   

11.
“溪声尽是广长舌”,苏东坡居士在溪声中能听出“以一音说万法”的佛语,是机敏的悟觉,也是巧妙的联想。其实,佛经中早有这样的警句。例如《无量寿经》中就写到,在无量寿佛说法的地方,有一种“道场树”,由各种宝物构成,“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听到这种声音,众生便可以大彻大悟,成就佛道。  相似文献   

12.
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三世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虽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过去诸佛皆以小乘引诱,然后令入究竟一乘。故往波罗奈国,转四谛法轮,度侨阮如等五人,渐渐诸处,乃至千万。亦为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亦为求大乘者说六波罗蜜。中间又为说甚深般若波罗蜜,淘汰如上声闻,进趣诸小菩萨。渐渐见其根熟,遂于灵鹫山开示如来知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5,(3)
佛法是什么?佛法就是圣谛佛法是什么?这一问题使很多人模糊困惑。人们常问:佛教是哲学呢?宗教呢?或是一个生活方式?简单地说:佛教既广大且精深,再巧妙也不能归纳于一狭窄的范畴。当然,佛法包括哲学、宗教或生活方式,可是佛法确又不是限囿于以上范畴之内。以某些...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6,(1)
禅宗初祖达磨大师,在传法给二祖慧可时说:“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与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这是《景德传灯录》的记述。达磨传法授衣后,还传授了《楞伽经》四卷,并说明此经是如来心地要门,要二祖慧可弘传,开示众生悟入。指出了《楞伽经》对参禅者的重要性。但是达磨大师又说,他所传授的禅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  相似文献   

15.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雷泉 《法音》2012,(1):6-12
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能引导归入究竟佛法的世俗资生产业。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方便品〉)五浊恶世,具有五种恶劣生存状态的时代。在佛教的宇宙观里,指减劫时所起的五种污浊[1]。在  相似文献   

16.
学佛四题     
我是如来 一朋友来我家中坐,问我学佛以来得到什么,我答:“什么也没有得,恍惚间倒觉得失去了许多。”朋友又问我失去了什么。我答:“记不得了。”朋友又问我,学佛几年总应有所感吧,我答:“我是如来。”朋友睁大着眼睛望着我,不知是以为我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还是学佛学得精神错乱了。我向朋友讲了释迦牟尼佛的事迹,讲了众生是佛的道理,又讲了众生不能成为佛的屏障所在。朋友有所悟,刹那间如同换了一人,对佛学顿感兴味。他万不敢相信,一向被认为迷信的佛教里居然还有那么一套启人心灵的学问。他决心学佛。我送他出门,合掌祝愿朋友,祝愿所有沉睡的如来,早日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7,(2)
印顺法师谈如来藏思想再说真常唯心系,这是依如来藏———如来界、众生界、自性清净心等为本依的。如《如来藏》、《胜》、《楞伽》等经,《宝性》、《起信》等论说。在印度及中国,这一系的宏扬,是比般若经论迟一些。中观者依彻底的我法无自性(无我)说,缘起是如幻...  相似文献   

18.
佛法讲心身不二,“心恼故众生恼”,心理上的烦恼,能引起身心失调,导致疾病。《佛说医经》列举十种病因,其中忧愁、嗔恚二种为不良情绪,纯属心理原因,淫佚(纵欲)也与心理有关。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证明,过度的紧张、压抑、抑郁、悲痛、焦急、孤独、恐惧等心理反应,能通过对大脑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神经哀弱、失眠、焦虑、癔病(歇斯底里)、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性厌食呕吐等神经症,  相似文献   

19.
菩提一叶     
佛告首迦:“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一者,善能咨问智慧沙门、婆罗门;二者,显说善法;三者,闻持正洁;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五者,乐说正法;六者,亲近正智人;七者,摄护正法;八者,勤修多闻;九者,远离邪见;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正智报。──《佛说业报差别经》佛陀住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首迦长者讲过一部《业报差别经》。这位长者的梵文名字又译作鹦鹉,因此这部经也称作《鹦鹉经》。佛陀对首伽说:“我要为你…  相似文献   

20.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从我多年与任法融大师的交往观察中,发现大师的言行,深得老子思想之精髓。仅以他助学扶贫的善举一端,即可看出一个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