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1月19日至20日,由上海市伦理学研究会和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伦理学学科的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各高校、各学术研究机构的近五十位国内伦理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的主题为“伦理学学科的发展、创新与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由上海市伦理学研究会和上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社会科学部主办的“经济伦理学与 2 1世纪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 ,于 1 999年 1 1月 1 5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 2 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主要围绕经济伦理现状、经济伦理学学科建构、经济伦理学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一、经济伦理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本世纪初 ,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了经济伦理的概念 ,60多年以后 ,随着一些国家企业伦理的发展 ,经济伦理学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近十年来 ,国内的…  相似文献   

3.
钱广荣 《道德与文明》2008,23(1):109-112
"道德资本"概念的提出及研究是我国伦理学理论发展中的一个创新,它顺应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对道德进步提出的客观要求,对帮助人们破解道德与经济"二元对立"的时代难题、丰富和发展伦理学的道德价值学说,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一问题的研究,需要在科学界说"道德资本"的内涵,对其进行学科定位的基础上予以拓展.  相似文献   

4.
2012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中国经济伦理学会、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差异·慈善·和谐"全国经济伦理文化学术论坛在湖南吉首大学举行.来自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吉首大学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人数30余人.  相似文献   

5.
经济伦理与社会发展是中韩两国伦理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2011年4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上海市伦理学会承办,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后援的第19次中韩伦理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五次全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0月27-28日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筹)、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期刊杂志社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教育伦理学会")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万俊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燕爽,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刘世军,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领导代表以及来自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教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0月11日,由中国伦理学会青年伦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伦理学前沿与青年学者的学术担当"高层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副会长李建华教授、王小锡教授,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及部分刊物代表参加论坛。与会学者围绕伦理学研究现状、伦理学研究方法以及青年学者的学术担当等问题展开讨论。一、伦理学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伦理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哲学社会科学,其学科发展现状如何?面临何种挑战?又存在哪些问  相似文献   

8.
2004年12月10~11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动态>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白云山召开.与会学者对自然价值的属性、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发展与实践、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对"什么是应用伦理学"的问题有多种不同界说.但每种界说都存在困窘.究其原因,均是"应用伦理学"之"名不正则言不顺"所致.这就需要正名,以"部门伦理学"之谓取而代之.这个称谓符合学科划分标准,有充分的学理依据.这个新称谓能澄清不少用"应用伦理学"之谓所解释不清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7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省伦理学会主办,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伦理学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工商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与上海市伦理学会承办,以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后援的第19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5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4月15-17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120多位中外学者参加会议,从以下四  相似文献   

12.
许敏 《哲学动态》2008,(2):102-103
2007年11月4~6 日,由东南大学"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办的"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论坛暨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在东南大学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应用伦理学学科性质的讨论中,那种"集‘基本价值观’和‘程序共识论’于一体"的应用伦理学观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并且是我们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它其实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平台"与"两个端点",但它并没有真正掌握具体领域具体问题这一"端点"的本质特征,因而没能真正理解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广义伦理学应该是应用伦理学协商对话的共同基础。由此出发,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就学科而言,它不仅涉及伦理学,也要涉及其他领域的专门学科;就其任务而言,它既要确保具体行为符合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又要顾及其他具体领域的正当利益诉求;就其方法而言,它采取的是"程序共识"的方法;就其结果而言,它具有"伦理妥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07年4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伦理学会、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伦理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五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韩、日三国的伦理学者围绕"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陈泽环 《学海》2008,(1):179-184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尽管具有全球性的一般涵义,但它在不同国家的经济伦理学之中,仍然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美国的经济伦理学之中,"企业社会责任"处于中心地位,而德国经济伦理学则在制度伦理的框架内讨论"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这种不同地位的形成,固然与不同的学术传统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制度差别在学科上的反映.因此,中国经济伦理学对待"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更应该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形成自己的重点和特点:鉴于当代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的出现,固然与企业制度不完善、企业家个人素质低下有关,但更与整个经济生活的不完善和不成熟的体制背景相关.因此,为合理地理解和处理当今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学术界应该采取制度伦理学为主、企业伦理学为辅的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6月26日至28日,"社会治理中的法治与德治"研讨会在江西南昌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  相似文献   

17.
正6月25日上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暨"学派意识与中国伦理学的发展"研讨会在中南大学召开。近20位与会学者共同学习了习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学派意识与中国伦理学的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中国伦理学科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关于习总书记5·17的讲话以及中国伦理学的学科发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0月20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室主办、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人权与伦理学论坛"在重庆西南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伦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立足人权视角,就人权基础理论、人权与应用伦理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一、人权基础理论人权基础理论的讨论主要围绕人权的内涵、本质,以及基于伦理史的人权理论两个层面展开.其一,人权的内涵、本质.中国社科院甘绍平研究员主张,人权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他认为伦理学的出发点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即人的意志与行为的自主性和人的利益需求性.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文明》2012,(6):2+161
2012年10月13—14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办,中国伦理学会、苏州大学、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清华大学哲学系、河北经贸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的"道德治理与道德文化建设——纪念《道德与文明》杂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先是对西方的论著进行评介,随后展开独立的理论建构.因为"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是一个全新的伦理学概念和理论体系,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及其理论内容的认识还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导致了对环境伦理学学科地位、学科性质的争论.这种争论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